
说课稿锦集九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宁夏教育厅教研室编著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中模块1《画一画美丽的宁夏川》,第1单元《认识电脑》第2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在本单元教材内容的编排上处在学生认识计算机设备和Windows桌面,并掌握启动计算机方法和熟悉关闭计算机步骤的基础上,在学生认识鼠标和鼠标指针并掌握其握法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会熟练地使用鼠标,为得心应手地使用计算机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具有对电脑充满好奇的心理,又具有怕操作不当造成计算机设备损坏的恐惧心理,且具有通过鼠标操作玩游戏的冲动。通过前面对计算机的认识,初步了解了计算机的组成设备和Windows桌面,并掌握了计算机的启动方法和熟悉了关闭计算机步骤,产生了通过鼠标来操作计算机的迫切心情,特别是通过认识鼠标和鼠标指针,并掌握其握法以后,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会熟练使用鼠标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结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掌握鼠标的移动、指向、单击、双击、拖动
2、让学生经历演示观察的过程,学会主动思考并探寻解决办法;经历相互讨论,汇报交流的过程,学会准确地描述日常操作;经历分析比较的过程,学会辨别并根据需要运用所学
3、学生通过体验情景环节,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探索与创造的快乐。
根据教材对鼠标基本操作的编排顺序和知识结构体系,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鼠标的单击、双击、拖动。
根据学生怕操作不当损坏鼠标的恐惧心理,学生在鼠标操作过程中出现双击动作不连贯,拖动鼠标时两个手指同时按住鼠标移动的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
鼠标的双击和拖动
四、教学策略
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和本册教材的结构和体例,我确定具体教学以任务驱动为主,在任务的设置上一是采用常规教学任务,并结合教材中的试试看。
如:在教学鼠标的指向时,让学生试试看:将鼠标指针移动到任务栏左端的开始按钮上,停留一会儿,看看有什么反应;再把鼠标指针移动到任务栏右端的几个按钮上,停留一会儿,看看有什么反应?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究,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体验到了计算机的奥妙。
二是创设围绕课题展开的情景游戏任务,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练,寓教于乐,在游戏的过程中习得技能。
如:我创设了鼠标像“小老鼠”,猫错把鼠标当“小老鼠”抓,引导学生抓捕真凶小老鼠还鼠标清白这一情景,并围绕这一情景任务制定了抓捕计划,每个计划分别设计了相对应的情景游戏,在完成情景任务的过程中练习鼠标操作。
五、教学用具
计算机教室、教学课件、教学用小游戏、学习评价量化表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制定计划
创设鼠标像只“小老鼠”,被猫误以为是“小老鼠”抓住,引导学生认识到鼠标是被冤枉的,要抓住可恶的小老鼠还鼠标清白这一情景,制定有趣的抓捕计划和相对应的情景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计划一:蹲守、围堵,实施抓捕小老鼠(失败,小老鼠逃脱)
游戏:猫蹲守围堵小老鼠,不让老鼠从洞口逃脱,让学生练习鼠标的移动
计划二:围住藏匿地点,加派人手,再次实施抓捕(抓捕成功)
游戏 :围住小老鼠,等老鼠从洞口出来就砸用锤子将老鼠砸晕,抓住小老鼠,让学生练习单击
计划三:严惩小老鼠,还鼠标清白(将小老鼠拖去喂猫)
游戏:通过拖动将小老鼠送入窗口给猫当午餐,让学生练习拖动。
(二)探究新知 苦练本领
借助情景计划,引导学生要想使抓捕行动更有效,必须苦练基本功进入常规教学任务当中。
1、鼠标的移动:握住鼠标在桌子上滑动
任务一:根据教师口令从上、下、左、右、左上角、右下角、右上角、左下角几个方向上移动鼠标,让学生动手操作并指名学生演示。
2、鼠标的指向:把鼠标指针移动到某个图标上,按钮上或需要的位置。
试试看:将鼠标指针移动到任务栏左端的开始按钮上,停留一会儿,看看有什么反应;再把鼠标指针移动到任务栏右端的几个按钮上,停留一会儿,看看有什么反应?将鼠标指针再指向我的电脑图标,看看有什么反应?
3、鼠标的单击:用手指快速地按一下鼠标按键后立即松开。
试试看:把鼠标指针移动到某个图标或按钮上,分别单击左键、右键,观察图标有什么变化?(学生讨论、汇报)
4、鼠标的双击:用手指快速地连按两下鼠标左键后立即松开。
试试看:将鼠标指针指向桌面上的“我的电脑”图标,双击它,看看电脑桌面会有什么变化?
任务二:让学生指向我的电脑窗口上的三个按钮了解它们各自的名称,并单击最大化和还原按钮观察窗口变化。
5、鼠标的拖动:将鼠标指针移到某个对象上,在按住左键不松开的情况下移动鼠标,当鼠标指针移到需要的位置时再松开左键,图标就会移动到这个位置。
试试看:把鼠标指针移到“我的电脑”窗口右下角边框处,看看指针有什么变化,指针形状改变后,按住左键拖动鼠标,看看窗口怎样变化?单击关闭按钮能不能关闭窗口?
(三)实施计划 展示技能
进行完常规教学任务以后,让学生进入情景任务运用所学实施抓捕计划,通过游戏对小老鼠实施抓捕,练习鼠标操作,使学生更熟练的使用鼠标。
计划一:蹲守、围堵,实施抓捕小老鼠(失败,小老鼠逃脱)
计划二:围住藏匿地点,加派人手,再次实施抓捕(抓捕成功)
计划三:严惩小老鼠,还鼠标清白(将小老鼠拖去喂猫)
(四)巩固练习 接受表彰
完成情景任务后,通过游戏“小奖状”中的奖状,对学生抓捕小老鼠有功进行表彰,让学生进行鼠标单击、双击、拖动综合练习。
七、评价总结
学习表现评价量化表
说课稿 篇2《鹿柴》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1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
一、教材简析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组诗《辋川集》中的一首。这首诗是他晚年所作,当时他已厌倦官场生活,在蓝田(今陕西西安东南)辋川过着半官 ……此处隐藏18473个字……>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受到重视,能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运用多媒体现代辅助教学,较为直观地展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特别是对于学生探究出的知识点,能及时给出适当的练习加以巩固。当然,在探究和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以利于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9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因为有了他的存在,生活才具有了诗性的光辉,生命才具有了永恒的动力。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这篇散文中,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作者以风筝为描述对象,借风筝抒怀、述志,风筝是情绪消长的线索,也是复杂思想感情的凝聚载体。诗篇以凝练的语言,炽烈的感情,表现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浓郁的诗情、诗境,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二)学情
《风筝》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刚进初中的十一二岁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且我班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学习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探讨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二)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浓浓亲情的体验上;将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三)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加上农村学生基础差的特点,我在教学上安排三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课时将本文与进行对比阅读。这里我重点说明第二课时。
三、说教学方法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文章,由于他们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本;以圈画重要词句并赏析品读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同时借助于录音机、图片以及其它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及策略
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初步感知
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在阳春三月放飞风筝的情景,并配以教师一段声情并茂的导入词:岁月的书签一页页翻过,我们的年龄虽早已离开了童年的范围,但那些关于童年的零零碎碎,总会在空闲时候,或睡梦中,一幕幕重现脑海,即便霎那的遐思,也每每咀嚼出甜蜜,快乐。风筝给单纯的童年带来了别样的快乐,这快乐化成一段长久记忆铭刻于我们的脑海中,同时也铭刻于鲁迅的心中……
好的导入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与文本对话落实重难点
轻松的心情利于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而朗读全文,既积累了词语,又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我让四名学生美美的来读课文,利用古筝曲《高山流水》做背景音乐、渲染气氛,让学生边听边思考:1全文回忆了一件什么事?你读了有哪些感受?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思考题:
1、哪些地方体现了小兄弟对做风筝的痴迷?学生通过朗读、勾画找出相应词句,从而将课文的学习落实到语言层面。
2、“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指哪件事?具体是怎样的?
这一段“精神的虐杀”的文字,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两个呼之欲出的人物。“我”的盛怒和蛮横。小兄弟的惊惶与瑟缩,两种心境的描写,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力,因而抓住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特点,让他们在课堂上即兴表演这一情节,把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解放其思想和个性,改变以接受为主的单一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同时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到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希望小兄弟有出息,是恨铁不成钢的手足亲情。从而突破文章的教学重点。
3、我当时为何要这样?现在想来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与悲哀”?
对这一教学难点在学生阅读全文,划找相应词句后,组织学生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进行赏析和朗读,然后再全班交流。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悲哀”之情。
4、“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全然忘记了,这说明了什么?
(三)与作者对话感悟主旨
读了本文之后让学生谈谈:“此时如果鲁迅先生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学生可能会说:你有错就改,严于自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可能会说其实你对小弟非常关心爱护,非常希望他能专心读书;也可能会说不要再责怪自已了,那不是你的错,而是社会造成的等等。通过想象与文中人物对话,加深他们对主题的理解。
最后教师加以总结:《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叙写了一段人间真情,它似一曲温馨的歌谣,让我们沉浸于自然、和谐、水乳的交融的诗情画意中。最后,在学生欣赏山东潍坊风筝节的喜悦氛围中结束全文。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的板书是一只展翅飞翔状的风筝,风筝上压着鲜红的“精神虐杀”,一边是“我”不许弟弟放风筝,一边是弟弟的痴迷风筝,这承载着童年梦幻的风筝展现了浓浓的亲情,而且板书简洁明了,形象地体现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