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锦五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微型小说《窗》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小说之林中的第五篇课文,它通过描写发生在两位病人之间的故事,在虚无与存在、利已与利人、生存和死亡矛盾冲突中,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批判了狭隘自私的阴暗心理,意味深远,发人深省。本文是中职二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在第一册第二册的基础上,由理解能力上升为欣赏能力乃至探究能力的训练。本单元的重点是创造性阅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感悟作品给予我们的生活观和人生哲理。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结合本单元的要求及本文的特点,确定这堂课的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知识目标.:学习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描绘人物的各种情态。
2.能力目标: ①锻炼学生的口述能力。
②分析人物描写方法,揣摩人物心理。(这是本课的重点) ③把握文章的主题,揭示“窗”的内涵,启发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3.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死观。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人物描写,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性格 难点:通过对小说主题的把握,揭示“窗”的深层含义,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死观。
二、说学情
我现在所教的班级,有许多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很强的表现欲,但思考问题不够缜密细致,而且学生的家境都较好,因而自私任性,学习中缺少踏实和勤奋精神,与人和谐相处和团结合作的能力较差。所以我授课的重点放在人物心理性格的探索上,以启示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主动关爱他人,辨别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接受高尚情操的薰陶,丰富自已的精神世界。
三、说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満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学的要求,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具体教法如下:
(1)多媒体教学-激发热情,引起兴趣。
(2)诵读教学法-熟悉文本,整体感知。 (3)提问练习法-发挥想象,体验情感。
(4)对话讨论法-互动合作,拓展思路。
四、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教学中,我很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诵读法-熟悉文本,自主感知。 (2)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讨论法-合作研究,深入挖掘。 其中,我认为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集体讨论以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养成口齿清楚、态度大方的良好习惯。
五、说课堂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上课,学生的注意力还未完全回到课堂,因此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上好一节课的保证。在开始上课后,我先运用多媒体播放一首名为《窗》的歌曲,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趁机出示窗的图片并引导学生思考:由这扇“窗”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在对窗的联想当中,领会文章的主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后,请同学复述故事梗概,提示要注意语言的简练,情节的完整。此处的设计既能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人物形象分析:(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归纳文章主题作准备)
第一步:分析靠窗病人形象 。设置问题,突出重点。
1、提问:两个病人的主要话题是什么?2、朗读课文第四段与第五段若干句(一个孩童……网球赛)
过渡语:窗外的景色如何呢?我们请位同学给我们描绘一下,其他同学合上书倾听,好象你现在就是那位不靠窗的病人,享受美景。
此处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考虑文本深意,这也是符合情境教学理念的。3、提问:窗外的景色如何?4、提问:如此美好的景色是真实的吗?5、提问:那靠窗的病人为什么要这样做?此处是一连串的追问,在逐步加深的理解中感受靠窗病人的美好情操。紧接着请大家结合全文关于靠窗病人的文段,思考一下,你如何评价靠窗病人,并说明理由。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再在合作学习中进一步全面的把握人物形象。
第二步:分析不靠窗病人形象方法同上,重点思考:不靠窗的病人想靠窗看景的想法正常不正常?你如何看待? 此问的设计是要结合生活实际,来看待不靠窗病人的所向所为,让学生有个心里的道德行为的底线。
第三步:小结:
提问小说在塑造这两个人物时采用了什么手法?明确:对比手法,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有力的表现了人物性格。在此有意识的提醒学生在作文时也要运用这种创作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借机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总之,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让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丰满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巩固联想式、空白式的创造性阅读方法。
(四)创设情景,深入感悟主旨
设置问题,学生认真思考:(这是从知识教育过渡到德育教育的准备工作)
1、看过了整个故事,现在再来看看题目。小说以简单的“窗”为题,有怎样的寓意?(让学生思考“窗”的象征意义。
2、我们通过对文中两个人物的分析,已经明显的在情感上有了倾向性,大家来说一说,你的倾向性是什么?
3、你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一主题的看法。
在学生共同讨论,总结主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设置相关情景,让学生在不同的实际情境面前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我们如何才能帮助另一个病人找回自己善良的本性?另外我运用抛砖引玉的方法用大屏幕显示出我对本篇小说的感悟,引导学生更深一层的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将课堂教学的深度不断推进,完成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
(五)、课外训练,反馈成果
作业:
1、结合你对这篇小说的理解,为 ……此处隐藏5871个字……中,我想起苏轼的一句诗:“竹外桃红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我说道:“苏轼为什么非写成‘春江水暖鸭先知’不可呢?难道‘鹅’就不能够先知吗?小说和诗歌一样都是文艺作品,阅读文学作品是不能死抠的。”听了我的解释后,有的同学笑了,可不少的同学脸上仍旧带着疑问、困惑。我的解释为什么不能使学生信服呢?为了彻底地解开这个疑团,我想不如在课堂上主动地把“问题”提出来,让同学们发表看法,各抒己见。
四、说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一般包含“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两个层面。认知过程沿“感觉——思维——知识”一线走;情感过程沿“感受——情绪——意志”一线走,二者在学习过程中缺一不可。组织教学时,我认为不妨让学生先睹为快,教师可放开手脚让学生“尽情享受”文本。因为只有当学生与阅读文本产生共鸣后,才会激发起探求的欲望;而只有当学生感受的触角一直深入到与作家的感受触角相交时,才有可能进入认知的阶段。所以学生的自主感受是极其重要的,是深入理解作品及产生顿悟的前提。为此,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一道预习题:用100字左右的文字提炼课文的情节或就作品某方面写一点自己的阅读感受。
课堂上应力避学生一看就“懂”、一“懂”兴趣就无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突破口,设计好教学环节。导入新课时,我从释题开始,提出“文题中‘风雪’仅仅是人物活动的一个环境吗?”这样一个简单而又容易被学生忽视的问题,以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有关环境描写语句的观注。这一步就称之为“释题生疑”。第二步则叫“趁热打铁”——“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张志公语)我让学生把课文情节理清楚之后,再进行重点问题的讨论。在让学生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时,我问了这样两个问题:如果用不足20字概括呢?如果用4个字概括呢?有意识地插入语言表达的训练。然后教师点拨小结:概括故事情节要注意三点(1)准确;(2)顺畅;(2)简练。出示情节发展的脉络图和对联(演示),结束这一步教学。
接下去是进行课文难点问题的讨论。实施这一步要尽可能避免“注入式的回答”——把结论先塞给学生,使学生的认识只能局限于教师所定的框框里。这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设计出一两个“出其意料”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我把教学中的那个“困惑”在这个时候抛给了学生,让学生谈谈各自的看法,以此来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并适时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找出有关风雪描写的句子(课文中有六处写到风雪)再组织学生逐一讨论分析,小结后明确: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深化主题等。课后可结合文中十二次提到“花枪”的有关语句让学生自行作分析。
为加深学生对小说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变化的理解,把握“风雪”的特点以及对情节、人物的作用,我在重点问题讨论时插入影视片段欣赏,以加深直观效果。
课堂总结这一步我以板书形式来呈现。
最后说一说作业的布置。题目有两个:(1)人物绰号考证:《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记录着人物的性格,并且各自都有一段来历,引导学生考证,以加深对人物的认识;(2)人物分类点评:自己确定标准,将小说的人物分成若干类别,撰文点评,以文解文。我的意图是学生课内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外可通过上述活动促发其自读《水浒传》原著,开展拓展阅读,加强读写训练,以达到能力迁移的目的.
板书设计略。
说课稿 篇5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教材第八册第一课《巴东三峡》。
首先介绍“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游踪,了解结构,抓住景物特点;
2、能力目标:学习多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3、德育目标:欣赏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线索和结构,抓住景物特点。
教学难点:
引用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从游踪、线索、文章结构、景物特点、写景方法等几个方面分析本篇游记。
因为本文体裁属于游记,这种体裁学生首次接触,因此要向学生介绍这一文体及特点。
游记:一种叙事散文,主要记叙游览途中的所见所闻。
特点:
1、散文的一种;
2、以描写、记叙为主,并兼有抒情、议论;
3、交待游踪,抓住景物特点,做到情景交融。
在导入这一环节,我是借助学生在初一上学期学过的一篇文言文,郦道元的《三峡》导入本课的。
至于本课作者、出处、字词这些基础内容仍然是需要向学生重点介绍的。
接下来在教师范读,学生散读,齐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找到标志作者游踪的词语,可提示学生到段首句中寻找,并指明作者的游踪是逆流而上的。
游踪
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崆岭峡、米仓峡)→巴东、秭归→巫峡→瞿塘峡→夔门(逆流而上)
在学生掌握了游踪的基础上,不难概括出本文的线索——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
下一个环节中,借助刚才的游踪与线索,让学生为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可以游前,游时,游后为划分的依据。
结构:
第一部分(1、2段)总述三峡山水的险恶形势。
第二部分(3—9段)描写作者游览三峡的所见所闻。
第一层(3—6段)游览西陵峡经过。
第二层(7、8段)游览巫峡经过。
第三层(9段)游览瞿塘峡经过。
第三部分(10段)描写船泊后作者的轻松心情,反衬三峡的险恶。
这篇文章之所以被收入到《中华百年游记精华》,我想除了因为它清晰的游踪线索和分明的结构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作者在写景中运用多种技巧。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描写景物的方法:
1、抓住景物特点;
2、引用等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
3、以心情描写衬托景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这个画面是本课的板书,主要依据文章结构设计的。
板书:巴东三峡
第一部分(1、2段)总述三峡山水的险恶形势。
第二部分(3—9段)描写作者游览三峡的所见所闻。
第一层(3—6段)游览西陵峡经过。
第二层(7、8段)游览巫峡经过。
第三层(9段)游览瞿塘峡经过。
第三部分(10段)描写船泊后作者的轻松心情,反衬三峡的险恶。
最后,根据课后习题稍加改变设制了以下几个练习,分别以填空、填表、简答的形式对课上内容加以巩固。
作业练习
1、作者电宜易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2、作者抓住了西陵峡、巫峡、瞿塘峡山水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的?
3、作者在描写三峡景物时,引用了一些诗、谚、典故,并把他们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试分析他们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
以上是我对《巴东三峡》这课的粗浅理解,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