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说课稿

有关高中美术说课稿范文集合八篇

时间:2021-10-18 01:20:22 收藏本文
有关高中美术说课稿范文集合八篇

有关高中美术说课稿范文集合八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美术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美术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托物寄情》选自湖南美术出版社美术教材选修模块《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三课,属于高中美术鉴赏模块,主要内容是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主要包括“言”志与“抒”情,通过对传统绘画作品的赏析,理解中国画托物寄情的特点,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说学情

高中的学生具有更强的探究精神,思维比较活跃,见解独到,同时观察能力与感知能力增强,在美术学习中也希望了解更多本质性的、美术理论方面的知识。对于中国画托物寄情也有一定的理解但是并不全面。所以在教学中我要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新课标的理念,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知中国画托物寄情的特点并且能够理解作品中所传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描述、分析、评价等,认识美术作品与生活以及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托物寄情,提高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并且增强热爱生活的意识,感悟美术作品所渗透的情感,从而陶冶情操,提高美术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和本课的现有知识,我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

重点:美术作品中所表现的艺术家的个人情感。

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五、说教法、学法

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所以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为情境法、展示法、实践练习指导法,而学法则用自主探究法、比较分析法。

六、说教学准备

采用PPT课件辅助教学,既加强了课堂的交互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

七、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大部分学生学习以感性认识为主,而感性认识事物的特点是生动性、直观性和具体性,根据学生的这种规律,为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本节的教学我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指导思想,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具体的教学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环节一:激趣导入

精心设计好导入,无疑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一步,它的目的是引人入胜,使学生兴趣盎然的融入到活动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将引导学生朗诵描写植物的诗词,进而总结出古人运用绘画的方式传情达意,揭示课题《托物寄情》。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学习状态,并进入本课的学习。

环节二:描述分析

接下来我会直接提出问题:谁知道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四君子”?为什么称它们为“君子”?学生结合已有的认知水平能够快速的回答出四君子,即梅、兰、竹、菊,并且讲解每一种植物都有一定的气节的呈现,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题材。

《课程标准》中强调美术课程需要凸显视觉性。所以,我将展示《墨梅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作品给你什么感觉?表现了画家什么情感?学生回答后,我会予以肯定并总结出作品传达了画家孤芳自赏的性格。紧接着我会展示《墨梅图》上的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并再次引导学生思考画家传达的情感,从而师生共同总结出画家还传达了对异族统治的不满。在此时结合作品的笔墨特点我会抛出问题:画家为什么要画成“墨梅”?请学生交流探讨进而引导学生认识水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王冕是借用传统的表现方法,但在这里又赋予了新的含义:“不要人夸好颜色”,看重的是梅花的高尚品格。

托物寄情并不仅限于具有固定情感象征意义的植物,还有画家笔下特定的情感,为此我将展示徐渭《墨葡萄图》提出问题:结合题款思考徐渭传达了什么情感?怎么传达的?在学生回答后我会讲解徐渭的生平经历并总结出徐渭透过作品,表现了徐渭狂放洒脱、愤世嫉俗的性格,表现了一个落魄怅然的文人形象。

此环节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为动,融声、形、色为一体,学生能够更容易的掌握美术作品的特点和艺术规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辨识能力。

环节三:总结解释

通过作品的赏析,学生已经熟知了托物寄情在植物上的表现,进而我会引导学生总结出中国传统绘画通过对植物的人格化,寄托自己的精神情感,表达更深层次的自我。

这样总结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重点知识的理解,为后面的课堂活动做铺垫工作。

环节四:欣赏评价

最后,我设置了“欣赏评价”的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理解本课的精髓,说出自己的收获。故此我将展示《墨兰图》《墨竹图》《菊花小鸟》等作品,并且设置小组讨论:作品传达了画家怎样的情感?师生总结,共同感受。

通过对多个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对各种艺术风格,世界多元化艺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拓展视野。

环节五:小结作业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以回顾式的方式引导学生对中国画托物寄情的表现特点进行归纳和梳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

为了加深学生对于托物寄情的认识,我布置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思考四君子在其他的美术门类中的运用。

这一环节从学生的角度检验本堂课的教学设置和教学效果,真正践行“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时刻以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反馈为标准来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探究更贴合学生学段的教学方法。

八、说板书设计

为了充分体现课程内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清晰、直观、明了,重难点突出:

高中美术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下面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美术鉴赏)的第九课。在新课标的学习内容中,属于五大学习系列中的美术鉴赏模块,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种类和艺术风格,即通过欣赏、解释、评价等方法,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逐步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识,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崇拜,提高审美情趣。

二、说学情

接下来是第二部分——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历史知识的积累。欣赏是欣赏者对作品内涵意义及其价值的 ……此处隐藏7282个字……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

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大家辛苦了!

高中美术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作为人类三种主要艺术类型之一,抽象艺术也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只不过它使用的是纯粹的艺术语言,抽象艺术有冷抽象和热抽象两种类型之分,了解抽象艺术的特点及其独特的艺术美的表现,进而能够创作抽象艺术作品。

[教学目标]

对抽象艺术有更深入、具体的认识,通过欣赏抽象艺术作品了解和认识抽象艺术的两种基本形态(冷抽象和热抽象),美术走向抽象的简单过程及抽象艺术的语言和艺术上的美的表现。

[教学重点]

抽象艺术的概念和冷热抽象艺术的特点的把握以及冷热抽象艺术作品的辨别。

[教学难点]

1、如何结合原有的美术语言的知识来理解认识抽象艺术的概念。

2、艺术如何发展到抽象的。

二、[教学方法]展示法,讲练结合法,探究讨论法

三、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并巧妙导出本课。

2、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新授过程:

导入:首先同学们来看两组图片,第一幅是现实生活中具体存在的,真实的再现现实,即具象艺术。另两幅在你们的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物体吗?学生回答:“不存在”。我们称这种没有现实形象的可辨性的作品为抽象艺术作品。怎样去欣赏抽象艺术作品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抽象艺术,去体会其独特的艺术美。 教师总结:抽象艺术和具象艺术、意象艺术不同的是,它不直接表现任何现实中的可视物,但不能因此说它与现实就没有任何关系。

展示:《百老汇的爵士乐》、《即兴之31》两幅作品。

问题思考探讨:

同学们分两组讨论,谈谈自己对这两幅作品的感受。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分别请一位同学回答问题,然后找同组同学作补充。

教师活动:老师总结后引出:抽象艺术的含义

高中美术说课稿 篇8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6课《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和形式美》。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1、 教学目标:①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②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基本原则及其在作品中的主要表现。

2、教学重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并不完全是现实的直接反映,也不等同于人们一般所说的“漂亮”或“好看”,而是由艺术家借助美术的特定语言、手段和法则创造出美术自身的美,而这种美又是多样的,即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由于艺术家所采用的语言、材料、手段等不同而产生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就大异其趣。为了说明这一点,在这里就必须紧紧围绕美术的语言元素和语言规则两个方面来讲解,因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主要就是通过它们来实现的。

3、教学难点:主要在于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应特别注意对概念的讲解,并在概念与作品之间建立联系,即注重通过作品来讲解概念,以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认识有形象的依据。

这里的难点还包括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与形式美之间异同的讲解,课文中并没有特别给予说明,只是在课文的第三部分简要地指出了这个问题,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之间既有重合的地方也彼此独立。艺术美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艺术美是由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来实现的。而形式美更强调实现内容的手段,即手段本身的美,其中包括语言的构成关系和所使用的材料的特质。

二、 教学方法:

1、 利用图片展示介绍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2、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图片,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学法指导:

1、 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音乐和建筑图片,并巧妙导出本课。

2、 讨论法,小组合作法。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解决学生的个别差异,要求全组同学共同讨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用多媒体展示雕塑图片《欧米艾尔》。

小结:美术作品的艺术美是艺术所特有的美。美术作品是由艺术家创造出的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第二自然。它的美不同于一般人的“漂亮”或“好看”的审美观念。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不仅影响了人们对美术的

二、新知探究:

环节一、什么是艺术美,它有哪些表现?

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不等同现实在的“漂亮”和“好看”,而是通过特定的美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艺术自身的美。艺术美又称第二自然。是相对自然美来说的。

1、 美术形象:指一件美术作品中个别的、具体的、完整的艺术形象,也是指一件美术作品中由这种个别的、具体的、完整的艺术形象所形成的综合的整体的艺术形象。

教师活动:投放多媒体图片《艾普色姆的赛马》和《记录马奔跑过程的连续摄影》。结合第三课“艺术形象”这一概念进行讲解。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小组讨论,分析美术作品的艺术美。

环节二、什么是形式美: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的构成:

A、语言元素(点、线、面、色)及其构成的形态变化。

B、语言手段(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及其所构成的审美意象。

C、语言规则(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及其所构成的审美关系。

教师活动:投放潘天寿的作品《雄视》,讲解什么是形式美,指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相互包含、渗透又彼此具有独立性。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理解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三、拓展:提高实践能力

1、 以一件作品为例深入分析作品的形式及其形式美。

2、 通过具体作品了解艺术美和形式美在形态上的差异。

四、要点回顾:

1、 什么是艺术美?综合了主观与客观、个人审美与时代精神的艺术形象为“典型形象”或“艺术典型”,又根据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而称之为“第二自然”,即“艺术美”

有哪些表现?

2、 什么是形式美?美术作品除了艺术美之外还有形式所传达出的美,既形式美

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

五、 课堂小结:

总结回顾:这一节课我们了艺术美和形式美,了解了什么事艺术美和形式美。

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请同学们提前预习。

《有关高中美术说课稿范文集合八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