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说课稿

关于勾股定理说课稿模板汇编九篇

时间:2021-10-18 01:19:05 收藏本文
关于勾股定理说课稿模板汇编九篇

关于勾股定理说课稿模板汇编九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勾股定理说课稿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勾股定理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探索勾股定理”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内容。“勾股定理”是安排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有关知识之后,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一种美妙关系,将数与形密切联系起来,在几何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勾股定理在生产、生活中也有很大的用途。

二、教学目标

综上分析及教学大纲要求,本课时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目标

知道勾股定理的由来,初步理解割补拼接的面积证法。

掌握勾股定理,通过动手操作利用等积法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

2、能力目标

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合理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抽象概括能力、创造想象能力以及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猜想、拼图、证明等操作,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介绍“赵爽弦图”,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数学激情及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是掌握勾股定理,让学生深刻感悟到直角三角形三边所具备的特殊关系。由于八年级学生构造能力较低以及对面积证法的不熟悉,因此本课的难点便是勾股定理的证明。

四、教学问题诊断

本 节主要攻克的问题就是本节的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我打算采用面积法来讲解,但这种借助于图形的面积来探索、验证数学结论的数形结合思想,对于学生来说, 有些陌生,难以理解,又加之数学课本身的课程特征,在讲解时,没有文科那么深动形象,所以针对这一现状,我在教法和学法上都进行了改进。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学方法与手段]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选择引导探索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学法分析] 在教师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实验,自己获取知识,并感悟学习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增强他们的主动感和责任感,这样对掌握新知会事半功倍。

六、教学流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本节课开始利用多媒体介绍了在北京召开的20xx年 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其图案为“赵爽弦图”,由此导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 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多媒体展示这一有意义的图案,可有效开启学 生思维的闸门,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2、观察发现,类比猜想

让学生仔细观察毕达哥拉斯朋友家的瓷砖(图1), 从而得到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紧接着由特殊到一般,让学生合理猜测:是否任意直角三角形都符合这个“三边关系”的结论?同学们很轻易的得到了结 论。最后对此结论通过在网格中数格子进行验证,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合理猜测——归纳——验证”的这一数学思想。在数格子的验证过程中,发现任意直角三 角形(图2)斜边上长出的正方形中网格不规则,没法数出。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发现数不出来的原因是格子不规则,从而想到了用补或割的方法进行计算,其原则就是由不规则经过割补变为规则。

3、实验探究,证明结论

因为勾股定理的出现,使数学从单一的纯计算进入了几何图形的证明,所以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让学生亲自动手,互相协作,拿一块由a2和b2组成的不规则的平面图形经割补,变为规则的c2,又因两块割补前后面积相等,从而得到勾股定理:a2+b2= c2,也因此引入了“等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4、练兵之际

这是“总统证法”,此时让学生自己探索,然后讨论。选用“总统证法”,第一是为了让同学们熟悉“等积法”,第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地位之高,第三在没有讲解的情况下,学生自己得出了“总统证法”,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5、自己动手,拼出弦图

让同学们拿出了提前准备好的四个全等的边长为a、b、c的 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小组活动,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但有一个前提是所拼出的图形必须能够用等积法证明勾股定理。此时已经是把课堂全部还给了学生,让他们 在数学的海洋中驰骋,提供这种学习方式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加开阔,更加自主,更方便于他们到广阔的海洋中去寻找宝藏,学生们拼得很好,并且都给出了正确的 证明,在黑板上尽情地展示了一番。

6、总结反思

通 过这一堂课,我认为数学教学的核心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数学的思维方式,而培养这种数学思维方式需要丰富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用自己创造与体验的方 法来学习数学,这样才能真正的掌握数学,真正拥有数学的思维方式,这一课的学习就是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从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真正做到了先激发兴 趣,再合作交流,最后展示成果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也从教师讲授为主转为了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把数学课堂转化为“数学实验 室”,学生通过自己活动得出结论,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

七、设计说明

1、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我采用的数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观察发现类比猜想——实验探究证明结论——自己动手拼出弦图——总结反思这五部分。这一流程体现了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探索定理采用了面积法,引导学生利用实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结论。这种方法是认识事物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这种方法,对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终身发展也有很大作用。

勾股定理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勾股定理就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就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三角形三 ……此处隐藏10643个字……浅入深的探索,设计实验让学生进行验证,感悟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

  学法指导 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鼓励学生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亲自感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我国的数学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了使学生感受其传承的魅力,我将本节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第一步 情境导入 古韵今风

  给出《七巧八分图》中的一组图片,让学生利用两组七巧板进行合作拼图。(请看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它们围成了什么三角形?反映在三边上,又蕴含着什么数学奥秘呢?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好奇、探究的欲望。

  第二步 追溯历史 解密真相

  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依照数学知识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我设计如下三个活动。

  从上面低起点的问题入手,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学生很容易发现,在等腰三角形中存在如下关系。巧妙的将面积之间的关系转化为边长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转化的思想。观察发现虽然直观,但面积计算更具说服力。将图形转化为边在格线上的图形,以便于计算图形面积,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会想到用“数格子”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对于下一步探索一般直角三角形并不适用,具有局限性。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割”和“补”的方法求正方形C的面积,为下一步探索复杂图形的面积做铺垫。

  突破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束缚,探索在一般情况下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存在这一结论呢?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教师给出边长单位长度分别为3、4、5的直角三角形,避免了学生因作图不准确而产生的错误,也为下面 “勾三股四弦五”的提出埋下伏笔。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有效地分散了难点。在求正方形C的面积时,学生将展示“割”的方法, “补”的方法,有的学生可能会发现平移的方法,旋转的方法,对于这两种新方法教师应给于表扬,肯定学生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以及探索问题的能力。

  使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使几何与代数之间的关系可视化。当为直角三角形时,改变三边长度三边关系不变,当∠α为锐角或钝角时,三边关系就改变了,进而强调了命题成立的前提条件必须是直角三角形。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理解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以上三个环节层层深入步步引导,学生归纳得到命题1,从而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感性认识未必是正确的,推理验证证实我们的猜想。

  第三步 推陈出新 借古鼎新

  教材中直接给出“赵爽弦图”的证法对学生的思维是一种禁锢,教师创新使用教材,利用拼图活动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证明勾股定理。这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相互讨论中碰撞、在相互学习中完善。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探究方法接受学生的质疑,对于不同的拼图方案给予肯定。从而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学生会发现两种证明方案。

  方案1为赵爽弦图,学生讲解论证过程,再现古代数学家的探索方法。方案2为学生自己探索的结果,论证之巧较方案1有异曲同工之妙。整个探索过程,让学生经历由表面到本质,由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发掘过程,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对比“古”、“今”两种证法,让学生体会“吹尽黄沙始到金”的喜悦,感受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自豪感。板书勾股定理,进而给出字母表示,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教师对“勾、股、弦”的含义以及古今中外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做一个介绍,使学生感受数学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利用勾股树动态演示,让学生欣赏数学的精巧、优美。

  第四步 取其精华 古为今用

  我按照“理解—掌握—运用”的梯度设计了如下三组习题。

  (1)对应难点,巩固所学;(2)考查重点,深化新知;(3)解决问题,感受应用

  第五步 温故反思 任务后延

  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我鼓励学生从“四基”的要求对本节课进行小结。进而总结出一个定理、二个方案、三种思想、四种经验。

  然后布置作业,分层作业体现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四、教学评价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从而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五、设计说明

  本节课探究体验贯穿始终,展示交流贯穿始终,习惯养成贯穿始终,情感教育贯穿始终,文化育人贯穿始终。

  采用 “七巧板”代替教材中“毕达哥拉斯地板砖”利用我国传统文化引入课题,赵爽弦图证明定理,符合本节课以我国数学文化为主线这一设计理念,展现了我国古代数学璀璨的历史,激发学生再创数学辉煌的愿望。

  以上就是我对《勾股定理》这一课的设计说明,有不足之处请评委老师们指正,谢谢大家。

《关于勾股定理说课稿模板汇编九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