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说课稿汇总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浅水洼里的小鱼》这篇课文讲的是成千成百的小鱼被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小男孩将一条一条的小鱼捡起来扔回大海。在他眼里,捡一条小鱼就是挽救了一个生命,他虽然捡不完,却仍旧尽力地捡着。在男孩质朴、反复的“这条在乎”声中,我们不仅为之喝彩,更想随之一起把小鱼送回家。下面我们来看看二年级《浅水洼里的小鱼》说课稿,希望大家喜欢。
我分三大块来展开我的说课:1、说教材2、说设计理念3、说教学过程
一、第一板块我先来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七单元第四课《浅水洼里的小鱼》,本组教材围绕“保护环境、动物,关爱生命”这一专题编写的。这篇课文讲的是成千成百的小鱼被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小男孩将一条一条的小鱼捡起来扔回大海。在他眼里,捡一条小鱼就是挽救了一个生命,他虽然捡不完,却仍旧尽力地捡着。在男孩质朴、反复的“这条在乎”声中,我们不仅为之喝彩,更想随之一起把小鱼送回家。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预设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借助书中的拼音,开小火车认读情境。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本课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出对小鱼的怜惜和对小男孩的敬佩之情。
3、培养学生树立保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
其中1、2个目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第3个目标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
二、第二板块我来说说这篇课文的设计理念
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挖掘情感因素,以读促思,以读悟情。文章对话描写突出,通过语言和动作反映了人物心理和品质,教学中应挖掘这个特点,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从而树立保护动物,珍爱生命的意识。
三、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1、创设情境,谈话导入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深入课文,领悟内涵4、拓展延伸,创读文本5、自主发现,指导写字
(一)我先说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大海是小鱼的家,在辽阔的大海里生活着许多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小鱼,它们在大海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生活得非常幸福。
2、可是有一天,海面上忽然刮起了狂风,卷起了巨浪。一个浪头打来,击中了一群来不及躲避的小鱼,它们挣扎着被抛出了大海。天渐渐亮了,小鱼们这才发现,它们被困在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再也见不到妈妈了。
3、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28课——《浅水洼里的小鱼》。(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引人入胜的课件迅速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情境中,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为学习课文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书中的拼音帮忙。
2、创设情景“送小鱼回家”,指导“甚、忍”前鼻音,“蒸”后鼻音,和“在乎”的“乎”轻声的读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去拼音,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书中的拼音把课文读通读顺,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词语教学为学生创设了把小鱼救回大海的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完成了教学目标1
三、精读课文,研读感悟
(一)品读第一自然段
1、大家读得这么好,我们赶快跟着文中的小男孩到海边去看看那些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它们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
①假如你就是浅水洼里的小鱼,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②那你就带着着急的语气读读看吧!
2、你们还从这一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很多。)
鱼多是从哪个句子读懂的(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有几千条。)
①读了这句话,你觉得哪几个词写出了被困的小鱼多
你真会读书啊!能抓住重点词语读懂句子。这可是个好办法。
②谁能读出被困的小鱼之多
3、①可是几千条活生生的小生命啊!时间长了,这些小鱼回不了大海会怎么样呢
②这说明当时小鱼的处境怎么样
③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浅水洼里的小鱼,你会有什么感觉呀
④小鱼多可怜呀!假如小鱼会说话的话,它可能会说什么呢让我们读出心里的焦急吧!
⑤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
第一自然段是故事展开的重要前提,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小鱼的怜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同情之心,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为下文中与小男孩的情感产生共鸣做好铺垫。
(二)品读第二自然段
1、这条小鱼想活,那条小鱼想活,所有的小鱼都想活。小鱼的心里话被同学们读懂了,也被文中的小男孩读懂了。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小男孩在干什么
2、①多么有爱心的小男孩啊!小男孩,你怎么走得这么慢呀
②你不停地捡鱼、扔鱼,多累呀!怎么不休息呀
③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能捡得过来吗
④你明明知道捡不过来,怎么还不停地捡呢而且还要用力的扔
[设计意图]
创设一个与文本对话的情境,随机“采访”。学生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又体会到了小男孩的思想感情,进行读的教学目标。
3、真了不起,你能体会到一条小鱼也是一个生命。他走得很慢,在一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他又来到一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扔向大海;他再一次来到一个水洼前,弯下腰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扔回大海……这样的一个动作要重复多少遍啊,想象一下他捡鱼、扔鱼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带领学生走进角色,设身处地地体会小男孩在捡鱼、扔鱼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体会小男孩有着保护动物的爱心。从而达成了教学目标2,解决了教学重点。
4、同样的一个动作。他得重复几十次,几百次,甚至几千次,太阳烤着沙滩,小男孩的汗水不停地流,让我们也一起加入这一行为,用心地读好这个自然段。
(三)教学第三——六自然段
1、看到这个情景,我的心里不由得产生了疑问。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是捡不完的。小男孩还在捡,谁在乎呢请你读读课文第6自然段,谈谈你的感受。< ……此处隐藏12911个字……学生分别说出思路。
4、深化研究,优化算法
(1)回顾:我们还没有学习24×12的计算方法,同学们就能用这么丰富的计算方法得出结果!老师想知道,你们是借助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来解决的呢?
(2)赏析:在这些算法中,你比较欣赏哪一种算法?
当选择了竖式计算后,学生面临三个主要问题,这也是教学中的难点:①竖式的写法;②怎样用竖式算,尤其是第二部分的积应该怎样写;③为什么要这样写。首先引导学生自己尝试,接着由教师引导突破难点:第一,竖式的写法,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将旧知迁移,强调两个乘数数位对齐。第二,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说出算理,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就不攻自破了。之后再通过指名学生说算理——同桌互说——反馈(学困生)的形式扎实算理的理解和掌握。
(3)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请两名学生板演并说明计算过程和算理。
5、熟练运用,拓展提高
(1)课件出示练习“新书订单”,学生独立计算后订正。
(2)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6、交流体会,分享收获
启发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你有很多学习的体会和收获,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五、说教学板书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说课稿 篇9《哪杯水多》是青岛版科学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的科学》中的一课。本课的教学优势在于:学生对水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水常常成为学生玩耍的对象。而这些亲身体验会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本次探究活动。从本单元设计意图及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我将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
认知目标:学会正确使用量筒测量水的多少,能够准读取数据并作简单的记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习惯、探究习惯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鼓励学生敢于大胆的猜想和假设,培养合作探究的意识,关心身边的科学。
根据教学目标的确立,再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操作水平,我进而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把引导学生比较水的多少定为重点,把正确使用量筒准确读取数据作为难点。
为了顺利完成本次教学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还做了以下准备:杯子水 量筒 多媒体课件。确立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心中对教材有了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而不是唯一。我的理解是:教师要善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中文字少,图画多;问题少,活动多,根据教材模块化的特点,我设计了四个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这四个活动分别是:观察活动、研讨探究活动、测量活动、自由活动。
一 观察活动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在课的一开始就要激活主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课的一开始,我让学生拿出 从家里带来的形状各异、大小各异的杯子,从中挑出三个,倒入水,让学生凭感官比较哪杯水多,哪杯水少,为什么?由于杯子的样子不一样,有的细长,有的粗短,有的下面粗,瓶口细。所以学生看法不一,争执不下,同学们对这种形象、直观的具体问题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作更加深入的探究。
二 组织研讨探究
怎样比较三杯水的多少呢?为同学们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在小组里展开讨论,并且鼓励学生大大方方地说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然后通过实验来进一步验证自己的观点。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办法多多,有的同学提出可以把三杯水分别倒进同一个大杯子,再用尺子量出水位的高低;有的同学说把三杯水分别倒进同一个小杯子,看能倒几小杯;有的同学在纸杯上划线。有的同学的办法更奇妙,在每个杯子里加入同样多的盐,再通过尝水的咸淡来判断水的多少……看到同学们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我十分欣喜。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我给以充分的肯定,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做进一步验证自己的观点。新课标把学生定位为科学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安排这项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动手愿望,又能培养学生的尊重科学的习惯。在实验过程中,我提醒学生不要把水撒到外面,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小组成员要分工协作,培养合作意识;要求记录员要作好记录,记录方式和方法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有的小组制成简明的表格,有的则用文字来做简要的说明,目的是培养学生做记录的好习惯。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意识到要准确的比较水的多少,必须采用统一标准统一方法,这又为下面认识量筒打下了铺垫。
比如,在纸杯上画线,其实,就是一个量筒的雏形,那么,有没有一种类似于它的仪器用来测量液体的体积呢,?同学们猜测后,即而出示量筒。在学生认识量筒的基础上,我安排了深受学生喜爱的测量活动。出示量筒。你想知道什么?同学们观察后,提出诸如这种仪器叫什么?上面的刻度代表多少?学贵有思,思贵有疑。有位科学家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于这些问题,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把这些问题的球抛向学生,有的同学通过预习或其他途径懂得这方面的知识。球便被他们接住,照顾到不同层面的学生。以思维激活思维,让智慧的火花相互碰撞。我将补充完善后的答案一一板书在黑板上。小小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教案,为了突出重点,我以精当的板书把学生的实验形式及量筒的名称、用途、单位一一通过板书一一呈现在黑板上,使学生一目了然,加深印象。
三 测量活动
在学生了解了量筒的用途、单位后,我进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量筒。新课标把学生定位为科学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我在量筒里倒入一定量的水,请各小组取回去认真观察,读出数来。这时,问题又出来了,量筒里的水其实是一样多,为什么大家读得不一样呢?面对大家的疑惑,我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来显示观察者的视线与水的凹面下缘相平,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让同学们反复测量,读出每次测量的结果,并做好记录。本次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解疑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同学们兴致盎然。
四 自由活动,自制量筒
根据刚才的学习,你能自己做个量筒吗?在小组里说说你的办法,小组成员讨论谁的办法行得通。再一次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提倡探究式和动手操作学习方法的运用,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40分钟的时间很快就过去,可我们的科学研究才刚刚开始,课下完成自制量筒,并用自制的量筒测量一盒奶、一杯饮料或其他液体的体积。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课外生活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广阔天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学中我时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愿望,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又动脑。善于观察、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验证、作好记录,这些都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好方法、好习惯。教是为了不教,如果我们淡化教师的教,侧重于指导学生的学,那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