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说课稿汇总9篇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皮影》是湖南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11课的内容,在教材上归属造型.表现领域,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对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也由于皮影戏集绘、雕刻、文学、音乐、舞蹈、表演于一身,其内容可谓博大精深。
二、说教法
第一课时《看皮影》以欣赏评述为主,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国皮影的历史、发展与传播,感受皮影艺术的绘画、演唱、动作之美。
第二课时《画皮影》以造型.表现为主,学习皮影的绘画表现方法,用观察、讨论法,探究皮影的造型特点和绘画表现方法,探究式和自主教学法结合,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皮影戏在表现内容、色彩、形式上的特色。
第三课时《做皮影》以造型.表现为主,让学生学会利用先分解在组合的方法来制作影偶,教师示范制作步骤要点,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国皮影的制作工艺流程,尝试用透明胶片或是纸板设计新颖的皮影作品。
第四课时《玩皮影》以综合.探究为主,让学生分组合作,用自制的影偶,自编自演。主要由学生游戏、表演,体验探究的成功感和表演的愉悦感。
三、说学法
儿童具有好玩、好表现的天性,将皮影戏看作是儿童游戏的一种方式,就如小孩喜欢木偶、玩娃娃、看木偶戏一样,皮影戏这种民间艺术无疑是满足儿童自我表现的有效方式之一。
a、 自主体验
b、 激发情感
c、 和谐合作
四、说过程
上课一开始,我请同学帮忙把我们经常在动画片中看到的人物用皮影的方式表演给同学们看,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接着我播放了多媒体关于皮影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皮影是我国独特的民间传统艺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了能让学生制作出简单的皮影,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我是怎么做的,看完以后学生都迫不及待的想自己制作,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
最后的环节是让学生以演员的身份上台表演皮影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皮影戏舞台,有布、有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皮影戏表演的快乐。
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由三篇课文组成,包括《蘑菇该奖给谁》、《骑牛比赛》、《小松树和大松树》。这三篇课文都是蕴含深刻道理的故事,其中两篇是童话寓言故事,生动有趣,比起简单的说教,这种形式更易为学生接受,感触更深。教材的意图很明显,就是通过朗读感悟,明白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和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的目的。
这三篇课文都配有插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的情景,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内容。特别是《蘑菇该奖给谁》和《小松树和大松树》,充满童真童趣,要在充分练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句,感悟课文所含寓意,每篇课文的重点句恰恰是蕴涵道理的中心句,又是理解的难点。
如《蘑菇该奖给谁》可以从题目入手,和课文结合起来,提炼出文章脉络,可让学生说说你想知道什么,谁得奖了,他为什么能得奖,帮助学生解决本课的难点,也就是理解兔妈妈说的最后一句话,因为它敢和高手比呀,为了更好的理解这句话,必须反复朗读课文,结合人物对话时的神态、语气,边读边想象,抓住重点词语,如:得意、难为情等。并分角色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戴上小兔、兔妈妈、乌龟的头饰,表演课本剧,引导学生用书上的语言说话,变成自己的语言,在生动有趣的表演中理解课文,相信这一系列的活灵活现的角色一定会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课文配有两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课文中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样子,使学生易于理解故事内容。本课共用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下面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把自己对课文中每个人物的理解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表现出来。
2、能抓住重点的词语和句子感受小松树的骄傲,通过理解风伯伯的话,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瞧不起别人。
3、能用“比”来结合实际生活练习说话,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4、能根据相应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在想象的基础上加以练习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说话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
四、说教法学法
1、读中感悟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自读、品读、表演读、感情朗读,通过多种方式的读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探究法
采用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能促进学生精神的唤醒和潜能的开发,让每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根据本课的特点,让学生自主读书、表演、评论,懂得做人要谦虚,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从而感悟课文的内涵。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小松树和大松树》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中的主人公是谁和谁?
2、这两棵松树,一棵大,一棵小,谁来读读课题?——指名学生读课题。
(1)读后教师做相应的评价:老师听出来了,你心中的小松树不大。
(2)提示学生把“小”字读得轻细,把“大”字读重长。可给予相应评价:小松树是小松树,大松树是大松树,他们之间的大小有区别。你读得真好!
3、课题读得很不错,那下面的这些词语你们能读好吗?(出示词语)学生自读,再指名读--一行一行地来读。
一棵松树 回答 惭愧
风伯伯 大山爷爷 孩子
摸着 低下了头 托起来
(1)谁来读第一行?(注意平翘舌音)
(2)谁来读第二行?(注意轻声音节)
(3)谁来读读第三行?——读了这一行你发现了什么?(前面一个字是表示动作的动词,读时可以加上动作来读)]
二、充分诵读,巧破难点,指导朗读。
1、导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图片:大家看,大松树和小松树都长在哪里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小松树写在上面,写小点;大松树写在下面,写大点)
小松树
大松树
(2)书上是怎么写的呢?——出示文字:山 ……此处隐藏15150个字……酸的结构和功能等三部分内容。它是建立在前面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与蛋白质的基础上来探究的,也为今后学生学习《遗传与进化》这一版块奠定了基础。
2、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以特定的染色剂染色,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3、 教学重点
本节教学重点是核酸的结构和功能。在初中学习有关细胞的升华的内容时,学生已经知道了细胞核内具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但是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还不知道DNA的结构,因此在讲述核酸的结构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利用学生现有的化学知识,让学生看懂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结构图解、DNA和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图解以及核苷酸长链的特点,为《遗传与进化》模块的学习奠定基础。故为本节的重点。
4、 教学难点
本节教学难点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由于高中生具备了一定的认识能力,他们对事物的探究充满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故“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 说教法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
三、 说学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上的探究活动,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学生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基于以上对教法和学法的分析,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四、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问题讨论——DNA指纹法在案件侦破中的重要用途,提问“为什么DNA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那么什么是DNA呢?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DNA就是核酸,那么核酸是不是就是DNA呢?”从而引入新课“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的学习,唤起学生对遗传物质的记忆,激发学习兴趣,为下面学习其他内容奠定基础。
2、引导探究,新知学习
接下来设疑:核酸分成哪几类?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x望,指导学生对“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进行探究”
首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同学间进行相互合作,最后提出问题“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如何?”然后依据所探究的问题可以进行师生互动、生生合作进行讨论。
依据讨论的情况,我会提出“既然物质存在,那么就可以被检验存在”的观点,提供指定的实验器材及材料用具等学生可以根据“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染色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 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原理设计出以下实验:
(一)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
(1)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和 8%的盐酸溶液。
我会让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要选用这种浓度的溶液?
(2)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刮几下,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上述载玻片上的液滴中涂抹几下。
(3)点燃酒精灯,将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烘干。
(二)水解
(1)在小烧杯中加入30ml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小烧杯中。
(2)在大烧杯中加入30℃温水。
(3)将盛有盐酸和载玻片的小烧杯放在大烧杯中保温5分钟。
接下来我会让同学思考为什么要先加入盐酸?为什么把小烧杯放入到大烧杯中?
(三).冲洗涂片
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10秒。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
(四)染色
(1)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的水分。
(2)将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剂滴2滴在载玻片上,染色5分钟。
(3)吸去多余染色剂,盖上盖玻片。
(五)观察
(1)低倍镜观察:选择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至视眼中央,将物象调节清晰。
(2)换用高倍镜观察:观察细胞核和细胞质的染色情况。
实验结束我会给同学时间研究和讨论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之后,我由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讨论RNA与DNA有何区别,从而转入核酸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
接着我会讲述核酸与蛋白质的区别,与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想比较得出核酸水解后也得到许多的核苷酸。
设疑:核苷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转入核苷酸的学习。
关于核苷酸结构的具体教学,对照多媒体进行具体讲解。
一个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的含氮的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的。根据五碳糖的不同可以将核糖分为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
接着我会出示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的结构图片,引导学生看懂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结构图解。(展示幻灯片4和5)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利用学生具有的化学知识,让学生看懂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结构图解、DNA和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图解,以及核苷酸长链的特点,为《遗传与进化》模块的学习奠定基础。
讲解完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的结构,接着转入组成DNA和RNA碱基种类的讨论,通过多媒体图片的比较让学生得出组成二者的碱基有所不同。
之后,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利用学生具有的化学知识和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参考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结构图解,DNA和RNA的化学组成上的区别图,让同学列表比较DNA和RNA的区别,从而进一步巩固本堂课所学的知识。
最后再次设疑:由10个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一条DNA单链最多有多少种种类?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虽然只有4种,但是如果数量不限,在连成长链时,排列顺序就是极其多样化,所储存的信息也就非常大”的结论。
3、归纳总结
最后对本堂的知识作一个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在头脑里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4、反馈运用
至此,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已基本完成,为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我会布置相应的检测练习,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迁移和升华。
五、说课综述
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手段支撑了整个教学过程,为学生创造了自我表现的舞台,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