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备】说课稿集合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篇1一、课的内容
小学《体育与保健》四年级上册第33课《跳绳接力》,主要有:掷轻物(掷远、掷准)练习和跳绳接力两个内容。
二、教材分析
《体育与保健》课以发展人体基本活动能力为教学体系。本课的两个教学内容,掷轻物练习侧重于上肢锻炼,跳绳接力侧重于下肢锻炼,上下肢协调发展,充分体现了本学科“全面发展身体”的教学原则。
投掷是小学体育实践课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教学,既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又帮助学生学会多种投掷动作,发展投掷能力。教材编排遵循“循序渐进、整体提高”的原则,就是说,技术动作由易到难,投掷能力整体提高。四年级学生已学会了“肩上屈肘”、“原地侧向”的投掷技术,并已经有了一定的掷远、掷准能力。本节课投掷教学,它是学生新学了“上步投掷”的技术动作后出现的,通过轻物掷远、轻物掷准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改进“上步投掷”协调用力和准确投掷的方法,增强动作的连贯性,发展投掷能力。
跳绳接力既是一个跳跃游戏,又是一项跑跳结合的综合性体育活动。作为体育游戏,它以趣味性为前提,又具有一定的规则和技术要求。本课的跳绳接力游戏,它是在学生充分学习了跳短绳和快速跑以后出现的,技术基点在于接力比赛与快速奔跑、快速跳短绳的结合上,以接力比赛为形式,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以快速奔跑和快速跳短绳为内容,提高跑跳能力。接力比赛又是一个集体项目,通过比赛,既可以提高学生迎面接力技术,又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学情分析
本课施教的班级是我校四年级某班,学生48人,男女生各半。本班学生勤学守纪,凝聚力、荣誉感强,是学校的文明班。爱好文体活动,体育是班级的特长,曾获得过校运会三次冠军。学生特点,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能力,学习上有创新精神。
四、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认知目标:
让学生理解投掷练习中协调用力的意义,理解出手角度对掷远的作用,理解正确掷准的方法,掌握跳绳接力的游戏规则和方法。
技能目标:
(1)改进“上步投掷”快速挥臂、协调用力技术,初步学会运用合适的出手角度进行掷远练习和准确投掷的方法,增强动作的连贯性、协调性,促进上肢肌肉、关节和韧带的发展,提高投掷能力。
(2)激发奔跑兴趣,发展跑跳能力,促进速度、弹跳、灵敏、协调等素质的提高,增强下肢力量。
情感目标:
(1)培养创造能力,发展学生自觉练习和独立锻炼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卫生习惯。
(2)让学生接受勇敢顽强、沉着机智、听从指挥、 敢于胜利等品质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初步具有不怕困难、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掷轻物练习的教学重点是改进“上步投掷”的协调用力技术,教学难点是如何把“上步”与投掷的蹬腿、转体、快速挥臂等身体动作协调结合。
跳绳接力游戏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跑跳速度,教学难点是怎样在接力中快速转换跑与跳的技术。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特色
根据本课的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能力,本课教学将努力实现以下几个特点:
1、寓教于乐,健体健心
体育教学重在健体,贵在健心。一节精彩的体育课既要满足学生的生理需求,也应该使学生的心理产生愉悦和放松的情感。现在的学生不是不喜欢上体育课,而是不想上没有兴趣的体育课。他们平时学习紧张,在体育课上都有一种玩一玩、动一动、乐一乐的想法。为发挥学生这种学习心理的积极因素,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各教学内容将以游戏的形式出现,锻炼与游戏相结合,学中玩、玩中学,增强练习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寓教于乐。
2、一绳多用,提高练习密度
为提高器材的利用率,本节课将以短绳作为学生练习使用的主要器具,并以短绳为辅助工作,开展相应的辅助练习,提高练习密度,提高课堂效率。又因为教学内容的运动强度不大,根据小学体育“强度宜小、密度稍大”的教学观点,本节课还将采用练习法,在一定的要求给予学生自由练习的时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把教的东西转化为学生自我需求的行动,提高练习密度。同时,通过学生的自由练习,让学生在“小团体”和“个人”相结合练习中领悟动作要领,克服困难,培养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
3、又由于本班班风活跃,为加强教师对课堂纪律的调控力度,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采用竞赛法,大到教学比赛,小到队伍集合,通过比赛的办法,从而提高练习密度,也使学生接受听从指挥、遵守纪律的良好品质锻炼。
六、教学过程
准备部分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从教室到操场,视觉、听觉和注意力都发生了变化,情感、思维和情绪等心理状态都不能马上适应到体育活动中来。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地适应到体育活动中来,课的开始突出一个“变”字,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人手一根短绳跑跳进场,在操场上稍作活动后再在指定地点集合排队,进行课堂常规练习。这种不同以往方式开始新课的方法,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融洽师生关系,而且还帮助学生活动了身体,更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深入。
为更好地活动身体各部位,为接下来的学习作准备,我将组织学生进行绳操创编比赛,根据老师的要求,学生们分组讨论设计几节绳操,然后在把优秀的绳操动作让学生集体练习。在学生的自编自练中,既活动身体有关部位,激发学习积极性,消除惰性,从生理、心理上为即将开始的锻炼做好准备,又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因为本节课没有大强度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准备活动要求不大,为了节约时间,同时也为基本部分留更多的练习时间,因此准备活动时间安排10分钟左右。
基本部分
掷轻物练习
本内容为复习内容,教学的重点是改进“上步投掷”的协调用力技术,教学难点是如何把“上步”与投掷的蹬腿、转体、快速挥臂等身体动作协调结合。为突破本内容的教学重难点,教学中我突出一个“练”字,让学生多练,练习中暴露动作的缺点,教师不断地予以纠正。教师指导的方法突出一个“变”字,采用讲解、示范、学生示演、比较等手段强化学生的动作意识;学生练习的过程也突出一个“变”字,根据教材安排和教学任务的需要,首先让学生练习纸飞机掷高,然后练习轻物掷远,以跳绳代替纸飞机进行掷远比赛,最后进行掷准比赛。通过不同器材、不同方向、不同目标的练习,使学生始终充满高涨 ……此处隐藏23145个字……是语文教学的精粹。熟读成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潜移默化规范学生的语言。“让我们一起背吧!”老师示范背诵让学生欣喜之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和兴趣。读背训练使学生学会了语言感悟积累和扩展知识的方法。
3、感情朗读——体验美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学习第三至六自然段。提出探
究问题:“读完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感到了我们?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哪些地方还不明白?”读读、议议,让你感动的地方。
让学生探究问题,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勾画“这一切倒映在清澈的湖水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是因为这里有大得像海一样的湖泊,挨着湖的是墨绿色密密丛林,还有终年不化的雪峰”就构成了这幅画面。这样的训练学生在探究问题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重点导读描写西藏景美与富饶的句子及第五自然段开头的过渡句。我将通过说话练习,来学习“不仅……而且……”这组关联词,再让学生体会本句的过渡作用。这样先练后讲的体验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4、诱导想象——升华美
反复阅读中体会结尾的含蓄精妙,首先让学生诵读中自悟自得思想感情,读出赞美之情。然后质疑、探究:“为什么祖国的西藏是一个富饶可爱的地方?”回答这个问题既回归整体,总结全文,又点明了中心,升华了感情。不仅使学生认识到西藏景美、富饶、可爱,而且又一次体验了探究后收获的喜悦。基于新课标应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理念,紧扣感受家乡的可爱这一单元的重点,结合小学生好表现的特点,我设计了“我来当小导游”活动。先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介绍家乡美景,引导学生联系退耕返林后的绿山,联系三峡156水位上涨后澎溪河像湖泊,再要求课后写成小文章。这样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拓展了思维,又让语文学习回归生活,加强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最后在同学们对家乡的尽情描绘中结束课堂。
五、板书设计
天空 高山 美丽 西藏高原 湖泊 资源
草原 富饶 平原
六、说课小结
本课教学是想通过多种教法和学法相辅相成的巧妙结合,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动脑动手,身心愉快,实现教师尊重儿童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 谢谢各位评委,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说课稿 篇10一、教材和学生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五册第四单元(小说单元)的一篇小说。课文是十九世纪著名的世界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优秀短篇小说。小说写的是法国的滨海城市哈佛尔的一个普通家庭的凡人凡事。哥哥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生活十分拮据,因嫌弃浪荡子的弟弟于勒而送他到美洲去碰运气。当收到于勒发了大财并愿意回来跟哥哥同住的信后,菲利普夫妇一家天天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盼他回来。当菲利普一家到附近的哲而赛岛去旅行,在船上意外的发现了重又潦倒落魄的、*卖牡蛎为生的于勒时,夫妇惊惶、恐惧,急忙躲开。小说用菲利普的小儿子自述的口气写成,所以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看法和态度,有力地表现了“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语)的主题。马克思、恩格斯的话可谓一针见血。然而今天来看这部小说所表现的主题远非仅此而已,小说也真实的反映了当时像菲利普夫妇一样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生活的辛酸。再者,小说所揭示的这种异化了的人和人的关系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存在,人和人之间究竟应该如何相处,至今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小说围绕于勒命运的变化安排情节,跌宕曲折,富于悬念;另外小说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来揭示人物心里,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
小说语言朴实,易懂。
课前了解到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对小说所反映地问题很容易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来理解。学生也是初次学习小说,比较感兴趣。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教材无论是细腻的人物刻画,还是巧妙的情节安排,还是深刻的主题揭示,都是值得学习、鉴赏和探讨的。然而课只有四十分钟,注定要有所舍弃,注定要有所侧重。我想,学生初次学习小说,是应该让其了解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另外,读小说,不仅能得到艺术的享受,更应该能从中得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悟。
鉴于以上的理解,我制定一下教学目标:
1.借助小说的阅读方法来归纳本文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2.认识本文所揭示的主题。
这两个目标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其中如何调动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发挥想象对主题进行讨论是难点。
三、教法、学法说明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感知讨论、点拨讨论、梳理启迪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努力使课堂开放、民主而有活力,尽可能多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尽可能少的体现教师是学习的主导。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课题简介作者
开头的朴实并不影响之后的精彩。
(二)了解课文初步感知
不了解课文怎么去理解它?课上的任务又怎么能放在课下?所以尽管课文很长,我一定坚持要留给学生读课文的时间。方式可以和学生商量。“你第一次读了这篇小说,感受最深的是哪一点?”既是留给学生表达感受的时机,也是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的机会。此时的表达最真实,最感性。
(三)根据学生刚才的表达,教给学生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同时梳理一下刚才学生的发言,让其了解、判断自己理解这篇小说的程度。
(四)借助马克思、恩格斯对小说主题的揭示的这句话来理解小说的主题。同时,理解主题的过程也是学生按照刚才学到的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来重新阅读小说的过程。要想弄清楚主题,就要对小说中多个人物的语言、行为、神态,小说的情节安排,甚至不甚明显的环境描写进行深入地讨论。当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先不会告诉这句话是谁说的。
小说意在揭示什么主题?
有人这样理解这篇小说所揭示的主题:这部小说表现了“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对于这种理解你是a.同意;b.不同意;c.不完全同意;d.不理解
1.分组讨论
2.代表发言
3.教师梳理
学生在讨论中,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去想,去说,尽可能少的感觉到教师的存在;但在学生需要提示、帮助的时候,要能及时地抓住你的手。
这里教师的梳理至关重要。在学生讨论深入、争论热烈、期待老师表态的时候,教师的点拨效果会更好。一部伟大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促使人思考;一堂课可贵的也是能促进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思考。这也许是课堂“留白”的艺术罢。
五、板书设计
板书:菲利普夫妇于勒“我”人物
憎恨害怕奉为福星深恶痛绝
(赶)(盼)(躲)情节
生活拮据环境
可悲?可怜?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