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的说课稿集合七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海燕》。本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中的第九课,高尔基的《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辉煌。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的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它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是教好本文的重要手段,也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利用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进入课文展示的特殊情境。并在头脑中勾勒出那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从而对本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另外,本文写于特殊的历史年代,与学生的社会环境相距甚远,理解象征手法的意义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海燕》的教学环节设计上,我遵循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由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到通过朗读品味句子。分析海燕形象,进而讨论本课教学重点,即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在屏幕上展示乌云密布海浪滔天的图片,选用朗读录音并配以旋律激昂的《命运交响曲》,很快将学生带入朗读情境,在指导第一段的朗读使学生初步了解朗读中须注意的重音 语气等之后,其它语段则由学生自主探讨领悟。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教学中我通过示范读、个别读、小组读及齐读等形式,不断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在读中,学生充分感悟到文字之美,海燕形象之美及其精神之美。
在熟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则为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介绍背景知识这是学生理解这一深刻含义的前提,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象征手法的意义,再一次让学生在自主 合作 探究中品尝集体智慧的甘甜。
一个多世纪前《海燕》的发表曾被人认为是吹响了的"战斗的号角",激励着俄国乃至世界众多有识之士积极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时至今日,这部作品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我淡化了本文的政治色彩,而是将其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讨论海燕形象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乐观积极的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争做一只勇敢的"海燕".
五、作业设计
最后作业 拓展比较:老师发下引发的参读材料——联系郑振铎的《海燕》,比较赏析两文在海燕形象的内涵、立意、写法方面的不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仿句练习:如果高尔基《海燕》是奔腾咆哮的大江,那么郑振铎《海燕》则是低吟浅唱的小河;如果高尔基《海燕》是寒风呼啸的塞北,那么郑振铎《海燕》则是小桥流水的江南。
六、板书设计:
海 燕
高尔基
海燕 —— 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海鸥
海鸭 —— 自私怯弱的不革命者(对比,烘托)
企鹅
—— 反动势力
乌云
狂风
大海 —— 人民大众
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师生互动教学,培养学生自编自练自查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掌握求直线方程的方法,进行综合能力训练;使学生学会如何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恰当选择直线方程形式求解问题。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运用数形结 思想的能力;培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运用转化思想的能力;
(3)德育目标:引导、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使学生在获得成功的同时,培养学生爱学、乐学情感。通过对数学客观规律的揭示,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2、重 点 : 求直线方程的基本方法。
3、难 点:使学生学会如何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恰当选择直线方程形式求解问题 。
4、教 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5、教学方法:问题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反思式教学法。
6、教学步骤:
(一)课前展示课题与相关知识
(二)由三点坐标联想、发散自编习题并解答。
已知:点A、B、C的坐标分别为(3,4)、(6,0)、(-5,-2)。可联想到:
(1)三角形三边所在直线的方程、三个内角
(2)三角形三边中线、高所在直线的方程
(3)三角形三个内角的角平分线所在方程。
(4)变题1:已知三角形的两个顶点坐标、一条角平分线的方程,求:第三个顶点的坐标与相关直线方程
(5)变题2:已知三角形一个顶点及两条角平分线所在直线方程,求相关量
(6)变题3:已知三角形一个顶点及两条中线所在直线方程,求相关量
(7)变题4:已知三角形两个顶点及一条中线方程,求相关量
(8)变题5:已知三角形一个顶点及两条高所在直线方程
(9)变题6:已知三角形两个顶点及一条高所在直线方程,
(10)变题7:已知三角形两个顶点坐标及垂心坐标,(11)变题8:已知三角形两个顶点坐标及重心坐标,(12)变题9:已知三角形两个顶点坐标及内心坐标
························
(三)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7、直线方程教法设计的几点说明:
本节是“直线综合复习”第一节课,重点是与学生共同研究求解直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在师生的双向交流中,让学生自己考查自己,从而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灵活调整教学进度,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旧知的回顾通过“屏保”让学生提前预览,这样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起点和依据,对原有传统教育中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改革,真正实现教育观念上的转变,实现人的发展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是当代教学论的研究主题。本节课,学生在执教者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从兴趣与学习的内在需求上下工夫,克服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情感、意志、性格等制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在已知三点坐标的前提下,通过执教者的启发与引导,让学生采用猜想、 ……此处隐藏6076个字……基本部分
1、导入
在基本部分,我先以提问导入的方式进行,我是这样进行导入的,大家看老师手中的挂图,大家都认识挂图中的人物是谁么?都认识是孙悟空,今天每个同学是小悟空一起来学本领吧,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跨越式跳高动作结构分为哪几个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2、新授
随后我讲解跨越式跳高技术要点:助跑采用侧面直线助跑,一般助跑6—8步,在起跳时,起跳腿蹬伸髋、膝、踝,摆动腿高抬,在空中,摆动腿内旋下压,起跳腿外旋高抬,落地时摆动腿先落地,屈膝缓冲。
3、练习
根据运动技能形式规律,我安排以下练习,首先是小悟空学本领练习,我将体操棒融入教学中,学生将金箍棒斜着放在地上,尝试上一步或上三步进行跳跃,在练习中强调侧对横杆助跑,助跑轻松有节奏的动作要点,设计意图是学生能够找到跨越式跳高动作感觉,达到运动技术前移的目的。
随后我安排学生进行第二个练习,小悟空驾跟斗云,我将学生两人一组,一名小悟空拿着金箍棒设置高度,另一名小悟空进行跳跃,尝试助跑6—8步起跳,在练习中我强调助跑速度逐渐加快,起跳有力动作要点,更好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练习中部分学生出现助跑不准确的现象,我先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思考如何丈量正确的步点,随后我讲解正确的丈量步点的方法为用跑步数×2—2并在起跳点上画标记,设计意图为新课标的理念要求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通过前两个练习,根据学生练习特点,最后我安排小悟空驾祥云,4人为一组围城一个圆形,拿着金箍棒进行移动,另一组进行连续的跨越,在练习中跨越的小悟空不能碰到金箍棒。在练习中反复强调助跑和起跳衔接技术,学生可以根据掌握情况自由变换场地,目的是新课标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民主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和探究式的学习能力。
4、展示
经过几次练习,学生逐渐会产生枯燥的情绪,利用优秀榜样游戏提高学生信心,回顾技术动作要点。
(四)结束部分
在音乐的伴奏下,我带领学生进行伸展练习,重点放松大腿和小腿肌肉,通过放松,消除学生紧张心理,缓解紧张的体育课堂气氛,消除肌肉疲劳,随后进行总结,通过提问的方式,学生能够回顾技术要点,培养学生总结的能力,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价,增强学生学习兴趣,随后组织体委回收器材。
七、预计效果和心率
本节课预计心率为130~140/分钟,负荷强度为35%~40%,本节课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做出跨越式跳高动作,在练习中,部分学生出现助跑不准确现象,经过讲解和练习,部分学生能够协调做出动作。
我的说课结束,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7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色彩心理》是选取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高级中学美术课本》(试用)第三章《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部分内容。这一章包括形体、明暗、色彩、空间和肌理共五部分,我从中选取色彩这一节加以扩展,成为本节课的内容。本课从首先回顾色彩的基础知识,然后通过游戏,让学生体会色彩心理的作用,并联系生活去感受色彩心理。采用Authorware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既加强了课堂的交互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
2、教学目标: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美术基础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学会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进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根据高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掌握有关色彩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A.提高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
B.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实际运用能力
(3)发展目标:A.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B.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C.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
(4)情感目标:A.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B.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生活,看待社会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常见色的心理效应 (2)常见色的色彩联想
教学难点:常见色的心理效应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在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习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讲典故、说故事、聊趣闻,逗得学生哈哈大笑。但学生终究处于被动灌输的地位,他们不会主动去体会艺术作品的魅力、不能将课堂中学到的美术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一节课下来,除了大笑外,别无收获。因此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就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生初步感知——乐中体验——讨论探究——知识扩展——情感升华互动师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设计了两个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来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每参予一个游戏,都会思考完成游戏的办法,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感受到色彩的魅力,然后在游戏中体验,在讨论的环节中联系实际,自由发挥,对讨论结果探究验证,最后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知识扩展。教师从学生遇到的问题入手,引出学习任务,然后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对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学生比较棘手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最后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始终以学生的朋友身份出现,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在设计游戏时要注意游戏的趣味性,以活跃课堂的气氛。
三、说过程:
四、说注意事项
1、因为课件的导入环节中插入了音乐,在导入部分欣赏图片时,应注意及时把音乐关上,以免授课的其它环节受到影响。
2、在“游戏一”中,要强调学生看到屏幕上的色彩,说出自己想到的内容时从两个方面来想:一是实际物体;二是联想到的心理。如看到红色,实际的物体可以想到红旗、血、太阳等,而联想到的心理有热情、危险、食欲等。
3、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体会色彩心理的灵活运用,如自己的服装、校园的环境、教室的布置等。
4、本课的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加上游戏式的教学法,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教师应注意调控课堂纪律,把握好课堂的活跃程度。
五、小结
本节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游戏驱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创新,课堂气氛活跃;从教学效果看,知识目标完全达到,能力、发展和情感目标基本实现。
以上从五个方面阐述了“色彩心理”这一节课的有关设想,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