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说课稿

【精选】说课稿汇编3篇

时间:2021-10-04 22:05:50 收藏本文
【精选】说课稿汇编3篇

【精选】说课稿汇编3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常见的酸》。板书课题

依据我在教育实习中积累的经验和对现行课程标准的理解,本次说课我将分五部分向大家介绍,它们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

首先让我们走进第一部分——教材分析: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四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本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的课题1。本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氧气、碳及其化合物、金属等简单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学习。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将进一步完善学生对无机物之间的关系网络的认识;本课题安排了多个实验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今后的探究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常见的酸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本课题分为四部分,酸碱指示剂、常见的酸、常见的碱、酸碱溶液导电性。今天我说课的主要内容是第一课时——酸碱指示剂、常见的酸。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特点,我将本课题的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如下,

①了解常见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知道几种常见酸的主要性质。

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认识到化学知识可以解释生活问题,增强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了解了本课题的教学目标以后,让我们再来看一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制定教学重、难点的。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酸的化学性质,这将是本课题的重点,而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归纳总结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这又将是本课题的难点,当然,在学生的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指导,适当的点拨,也是本课题成功的关键点。

刚才说到教学重难点的确定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说课的第二部分——学情分析。在认知方面,本内容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有一定的直观感知,之前也学习了一些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因而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在能力方面,学生已经多次经历了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学习化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探究学习方面的能力基础,但多数学生——尤其是一些对实验探究不能够积极参与的学生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心理方面,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求知欲强,好奇心胜,思维活跃。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本课题中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三种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即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使积极自主的课堂在学生的质疑、争论、思维火花的碰撞中自然生成。

与学法相对应,为达成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并辅以启发讲授法、比较归纳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化学的乐趣。

综合以上所有分析,我将教学资源进行了重新组合,安排如下教学板块:家庭实验,导入新课,实验探究,小结反思,作业布置。考虑到本课题内容多,所以我设计的教学时间为两个课时,同时安排了课前和课后的家庭探究实验。下面,我将以教学过程当中这五个环节为主线,针对教学的重难点来讲解第一课时的具体设计。本堂课在实验室进行。

考虑到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实验能力,所以我提前一周给学生布置了在家中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实验探究。要求学生准备以下实验用品:分别为待测溶液、自制指示剂、和石蕊、酚酞指示剂。然后将待测溶液与指示剂分别混合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表格,以备课堂交流讨论。其中指示剂的制法我会先教给学生,并提醒实验安全方面的事项。这一家庭实验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环节,首先通过讨论交流家庭探究实验开始直接导入新课,讨论结束后,再利用演示实验演示盐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遇到指示剂的变色情况,然后引导学生:“根据上述现象,六种溶液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学生通过对图表的观察、对比、分析,发现石灰水、肥皂水、氢氧化钠溶液它们的变色情况一致,因此将其分为一类,而将其它三种溶液分为另一类。接着我引导学生了解指示剂遇到酸或碱的变色情况:紫色石蕊试剂遇酸变红,遇碱变蓝;无色酚酞试剂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两种指示剂在中性溶液中都不变色,提醒学生记忆。指出该性质为酸、碱的通性,并介绍酸碱指示剂的定义。以上的教学由实验现象到图表分析到分类归纳再到获取规律,旨在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现象的归纳总结能力。

接着通过多媒体展示两张图片,图片中大多数物质都来自于日常生活。通过这组图片的展示,使学生不仅对日常生活中物质的酸碱性有了认识。接着针对饮食和健康的问题做一简单介绍,告诉学生:“由于食物经过了消化和有选择的吸收,食物的酸碱性不会对人的血液、体液酸碱性产生影响。但是长久吃偏酸或者偏碱的食物,会影响人的消化功能,因此应该注意膳食平衡。”使学生认识到认识到化学知识可以解释生活问题,增强对化学的好奇心。

盐酸和硫酸的物理性质的教学部分,首先要求学生在不打开瓶盖的情况下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接着在复习了闻气味的正确操作方法后,让学生打开瓶塞观察。通过学生对试剂瓶中盐酸浓硫酸的观察在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和阅读学习了和用途之后,填写出下表。再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对填写的错误或不完整地进行更正。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酸的化学性质的教学将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进行。

由于观察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现象所需时间较长,考虑到教学时间的问题,我将后面的酸与金属氧化物的探究实验提前。首先由学生讨论实验选用的仪器和操作步骤,通过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复习块状固体加入试管的正确操作,然后每实验小组将准备好的生锈的铁钉或铁片放入试管,接着一半的小组向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另一半小组向试管中滴加稀硫酸,然后放在试管架中静置。接着进行浓硫酸特性的教学。

考虑到实验安全,在浓硫酸特性部分安排了两个多媒体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浓硫酸的腐蚀性以及错误的稀释硫酸所带来的后果。

在浓硫酸的腐蚀性试验中,将浓硫酸倒入装有蔗糖的烧杯中,迅速搅拌,蔗 ……此处隐藏1500个字……60个0.01,0.48是48个0。01,0.6>0.48

生3:通过转化为图形可以看出0.6>0.48

师:真不错,大家都是很聪明的,想到的方法还真多啊!

2.大胆猜测:

师:在以前,大家学过整数的大小比较吗?还记得整数是如何比较的吗?(当整数的位数相同的时候,从高位比起;位数不同的时候,位数越多,数越大)

在这个环节上,我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们回忆旧有的知识并将已经掌握的整数大小比较方法进一步扩展到小数的大小比较上,进行一次知识的延伸与扩展。从而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是苏教版国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分数》。分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在数学基础理论中,分数的形式定义相当抽象,现有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对分数的理解仅突出它在现实生活中测量与均分的含义。本册认识分数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扩展,是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还是在计数单位以及计算法则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别,并且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又接触得较少,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本单元只是初步,对分数概念的教学仅定位于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初步认识和理解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本课时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继续学习分数和学习小数的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如何在本单元教学时做到到位而不越位?我参照新课标,以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为纬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方面: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在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和体验分子、分母的含义;能正确读、写简单的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通过参与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观察探究、动手实践、分析概括等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价值,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是探索和发现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来表示,认识几分之一,并能正确表示出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能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三、预设教学流程:

为了使上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切实落实,我预设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认识分数

在本步骤教学中,我设想由特殊到一般,从认识1/2迁移至认识几分之一。

1、认识1/2

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第一个环节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入郊游时分食品的情境,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都平均分成2份。当分到一个蛋糕时,学生发现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这时,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实问题发生了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寻找活动,寻找数字王国里的新朋友,这样就转入第二个环节:揭示半个在数学上可以用1/2表示。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强调每份都是它的1/2。并结合1/2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各部分的具体意义,这样教学不仅在发展学生符号感上有意义,而且容易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了对1/2的理解。

2、认识几分之一

我设计了又来了两个小朋友,变成四个小朋友分一个蛋糕,问学生应该怎样分?,这里还是要强调平均分,并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认识: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它的1/4。在认识1/2的基础上认识1/4。接着出示了一道练习题,让学生判断这些图还可以用1/4来表示吗?主要是对平均分的理解,进一步强调一定要平均分。

认识几分之一的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利用各种学具纸片长方形、正方形、圆,还有铅丝,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出1/4,贴在黑板上,并说说为什么可以用1/4来表示。这时再追问学生:用的东西不一样,折的方法也不同,涂色部分形状更是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4来表示呢?让学生思考讨论发现:平均分的图形不同,它们的1/4形状也不一样,但相同的地方都是把一个图形(或物体)平均分成了4份,所以每份都可以用1/4来表示。教师重点指出要讲清是谁的1/4。这里为今后分数应用题中分率与对应单位1埋下伏笔。

接着是利用课本P99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四幅图,组织学生讨论每个图形是怎样分的,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述几分之一,并学会写分数。因为前面已突出认识了1/2和1/4,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直观图形认识几分之一相对来说比较容易。

(二)在感受几分之一中比较分数的大小

这个环节分两个层次。首先,我出示了书本第99页第三题,先出示一条红纸条,告诉学生可以用1来表示,再出示涂了一半颜色的纸条,(书本上是没有的,加入这一内容第一为比较分数的大小作准备,第二是为估计1/3做铺垫)让学生估计出1/2。这时再出示涂1/3颜色的纸条,让学生估计出是1/3后,教师问:同一张纸条的1/2和1/3哪一个大?这里只要让学生从图上直观的看出哪个分数大就可以了,简单的说一下为什么。接着再来估计1/6,可能有一些难度,但有了前面的1/3作铺垫,学生应该可以估计出。最后再比较1/6与上面两个分数的大小。这个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后自主探索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对数的感觉,也通过直观图形让学生体会了1/2、1/3、1/6和1的关系,为后面学段继续学习分数打下伏笔。

第二是让学生动手自己解决课本第100页第5题,通过涂出指定的分数,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三)面向全体,分层练习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但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差异,分层练习,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环节我设计了这2个练习:①想想做做第6题,《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哪一部分大些?②播放生活中的一段广告,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广告中的动态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最后一幅图又是两人分蛋糕,每人半个,让学生体会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接着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分数。

《【精选】说课稿汇编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