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课稿汇编九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扬州慢》选自于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体会诗歌特有的意境美,而《扬州慢》是一篇经典篇目,需要重点研读。
二、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通过高一必修课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因此,在进行本课教学时,要充分利用他们的经验,使他们能够对本课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姜夔及其词风;
(2)培养学生体会诗歌意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赏析词句,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等表达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体会词中忧国伤时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把握本词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等表达技巧
五、说教法
通过创设情境,使同学们身临其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再通过问题引领和拓展延伸,使学生能更深入地把握本词。
六、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词和诗都是抒情的文学,姜夔来到了荒凉的扬州城,他会有哪些感受,抒发了怎样的感情,通过这些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介绍作者
介绍作者这一学习任务主要由学生自主进行,,然后由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作补充。
(三)背景介绍
对扬州城昔日繁华的了解有利于对诗歌情感的把握;
(四)朗读课文
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这是诗歌鉴赏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再由教师范读。并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以便更好地体会本词情感。
(五)师生互动
教师提问
(1)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用所见所闻,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哪个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六)拓展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已经有了深刻的领会。但理解鉴赏一首词还不是终极目的,我们还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还要学会阅读鉴赏同类作品。通过与《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对比阅读,比较两者的异同。
(七)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本词。
七、说课后记:
学习古典诗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说课稿 篇2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琵琶行并序》,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A.教材简析
《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二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学习的是唐代诗歌,共七首诗。《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喝”。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B.教学目标
《全日制普通高中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的积累,已具备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更为强烈,这为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的因素。
根据教学大纲和单元教学要求,结合本课特点和学生情况,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目标: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知作者把音乐描写与听者、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2. 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3. 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C.教学重点难点
高二学生,对中国沧桑历史的实际体验有所欠缺,不容易理解封建社会推残人才的黑暗现实,因此,我把体会主旨句的内涵、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成功之处是通过听者的感受来描写音乐,而音乐很难描摩,因此我把鉴赏音乐作为教学的难点。
D.课时安排: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我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重点。
第二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
新课标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变学生机械接受灌输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一思一得,诗歌的理解感悟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所以本课堂教学主要还是着重于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如何让学生理解诗人出色的音乐描写和 “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既是重点解决的问题。 根据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原理,我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从《高山流水》的琵琶声中感受琵琶音乐,播放诗歌朗诵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播放音图并茂的歌曲让学生模仿写作等方式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理解诗文。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活动法、 视听结合法等。
四.说学法
根据叶希波夫的“自主型学习方法”理论,比较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比较分析的思维习惯。所以,我将采用比较探究式学习
五.说教学习过程方法。
(一)营造氛围,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新课导入得法,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我课前先给学生播放《高山流水》的曲子,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继而引出话题: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时也偶遇一位知音,并深深地被知音精湛的技艺所折服,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概叹。著名的《琵琶行(并序)》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诗文。
(二)介绍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课前我要求学生查找关于作者的资料,拿到课堂中进行交流,而后我补充强调:“行”的 ……此处隐藏13992个字……心拜师”很突出,线索也很分明;而蕴涵着的老子热心收徒的线索也比较 清晰。
二、目标设定:
1、会正确认读7个生字,会按正确的笔顺规范书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谦虚好学和老子诲人不倦的崇敬之情。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
教学难点: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三、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习惯、阅读习惯正在形成之中,对课文的理解比较吃力。因此,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四、教学流程安排及设计意图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针对第一个目标就是把词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把内容说明白。分成三步来完成:
1. 直接出示课题,简单了解古人对姓名、字号称呼的习俗,随机了解大家为什么称孔子、老子,介绍“子”的含义,而后自由初读课文。(要求试读正确,难读的多读,难理解的词可以)。
2.自主学习理解词语. (远近闻名 知识渊博 学无止境 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迎候 毫无保留 传授 )
3.检查读书效果,读生字词,学生说主要内容。
在自主学习的环节 ,可以问你学懂了那些词,是怎样学的. 随机教给学生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又如“风餐露宿”一词,我这样设计:
① 指名学生读,正音
②问的“风餐露宿”意思。
③ 出示字典上的意思,学生不十分理解,教给学生也可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 阳。”引导学生想象,“他在路上有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学生感受到求学路上的艰苦。为后面的深入感悟内容,作好铺垫。
而后,检查朗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主要内容。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通过以上步骤第一块---初读课文就差不多就完成了,接着是第二个板块。
【围绕中心 品读感悟】
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及追问的方式。
1、感受孔子求知若渴,不畏艰辛的求学态度。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孔子拜师艰辛的句子。
随 着学生的汇报,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提问:这句话中哪些词触动了你?学生肯定会提出“风 餐露宿、日夜兼程”这两个词,先引导学生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然后让学生想象这两个词背后隐藏的艰难困苦。如果你家里发生什么是,你的父母会日夜兼程的赶 回来。那孔子呢?
引导感悟孔子的不畏艰辛、求知若渴。再让孩子带着这样的体会用心读一遍这两个词,最后把词语又送回句子中感情朗读。通过对“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两个词的深度体会,再体会“终于”一词。想象一下他到了洛阳会是怎样的心情?你见过风尘仆仆的人吗?
2、感悟孔子和老子的人格魅力
让 孩子仔细读读孔子和老子见面后的对话,体会人物心情。然后分角色朗读,理解破折号,指导朗读。体会“迎候和等候”这一组近义词,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它们 都有什么意思?两个词能互换吗?为什么?引导孩子从课文中寻找有关孔子和老子的介绍来体会二者的谦逊。最后请两组同学上台表演孔子和老子见面的场景。通过 角色体验,更好地走进文本,激发情感。
3、体会“学无止境”的意思
孔子在当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大学问家,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拜老子为师?读孔子的话,结合实际例子进行体会。
4、接着学习第三段,谁使你感动,为什么?找到词语,进一步体会孔子的好学以及老子诲人不倦的精神。
小结:怪不得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五、板书设计
17 、孔子拜师
孔子—— 闻名、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学而不厌
求知若渴
学无止境 ↓
拜 师 ↓
老子—— 渊博、 迎候 、 爱护晚辈 →诲人不倦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恶。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4、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习语文。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做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难点: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孔子与老子崇高的品行。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你们对孔子都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播放多媒体课件。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
3、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课件出示指读生字词。
等候 纳闷 迎候 止境 佩服 品行 传授
远近闻名 毫无保留 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3、分段朗读,师生评议。
4、感知课文大意。这篇课文讲了些什么?请用简短的话语说一说。
三、研读感悟。
1、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用波浪线画出来,认真地读一读并说说感受。
2、学生读画与同桌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在全班交流。
重点如下:
……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走到了洛阳。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孔子谦虚好学,不怕吃苦,彬彬有礼)
……我就在这儿迎候……为什么还要拜我我为师呢?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老子谦虚大度,诲人不倦)
四、小练习。
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写自己心中对孔子或老子的看法。
板书:
17 孔 子 拜 师
终 于 迎 候
随时请教 毫无保留
佩服 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