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说课稿

关于说课稿模板合集9篇

时间:2021-10-04 16:06:24 收藏本文
关于说课稿模板合集9篇

关于说课稿模板合集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但学生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刚学习过的力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是学习了重力、摩擦力后对另一类力的学习迁移,是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压强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教材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强的现象开始,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在理解压强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了解生活实例,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进行有关计算。 2、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本节课主要是以实验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知欲,并通过实验探究来加深对压力、压强的理解。有关计算和增大减小压强,安排到下一课时进行。因此我确定教学目标为: a、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②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

b、过程与方法目标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体验、观察实验现象以获得对压强的了解。在此过程中学习应用控制变量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参加探究性实验的活动,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教学的重、难点:

由于压强的概念贯穿全章,起统领全章的作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因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不够,因此,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历了简单探究实验的过程,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学习思维的培养。 学生以为压力一定就是重力产生的,会对压力的正确理解造成困扰。所以我细化了压力部分的学习。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根据我县提倡的问题导学模式的教育形式。我采用先学后教、小组合作、问题导学的教学方法。设计思路立足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师点拔,达到学习目的。

教具准备:海棉、压力小桌、一盒钩码、气球、削尖铅笔 四、说教学过程 1、设计实验

让学生自选器材设计实验,让学生把他们的设计思路展示出来。这样的教学设计对于一些基础较一般,他们会打开课本,学会用海棉、压力小桌做探究实验。而对于那些程度好的同学,他们的思维较活跃,探究方法也多。这样分层次的教学,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操作、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2、压强知识的应用

将压强联系在生活中能加深学生对压强意义的理解。老师介绍每一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一限度,物体就会损坏,并举了一些实例。 请学生分析哪些事例是需要破坏物体表面(增大压强)的?而哪些事例中又是要防止物体表面被破坏(减小压强)的? 4、小结

让学生板书对本课时的收获。

5、作业设计 作业1让各小组学生回去设计“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不同的方案,并与同学交流。这样的作业设计可让学生在课后能将所学知识加以消化,同时又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作业2下去收集生活中需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事例或应用。作业3自学压强的计算。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和他们亲近的人。虽然他们朝夕相处,亲密无间,但那些人究竟给了他(她)怎样的爱?这些爱又表现在哪些地方?如何去珍惜和回报这些爱?这些恐怕是一年级学生从来也没有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和细心体会过的问题。

在描绘他们形象的同时,启发、引导学生表现生动的表情。通过教学,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记忆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为今后的主题创作打下基础。对于人物表现这些课,教师要正确引导,使他们通过学习,能学会观察并表现人物的特征,不至于发现不了特征,使作品流于一般,从此对表现人物失去信心。

本课选自于浙美版第一册18课《画画亲近的人》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了解人物的脸型、发型、五官等相貌特征,提高孩子们的观察能力。

2.技能目标: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人物的脸型、发型、五官等特征,初步进行人物的绘画练习。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和表现最亲近的人,增进对最亲近的人的感情,学着用感恩的心面对自己的家人。从中认识艺术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难点为:

重点:抓住人物特征,表现亲近的动作和表情。鼓励学生表现自己的形象感受,力求生动。

难点: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很难要求他们像成人或高年级学生那样边看,边分析,边表现。虽然有照片作为参照,但他们创作时仍以记忆为主。作为教师应该了解这一阶段学生观察物象及表现人物的特点,便于正确引导。

二说学生: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人物的表现还属于第一课,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使他们通过学习,能学会观察并表现人物的特征,不至于发现不了特征,使作品流于一般,从此对表现人物失去信心。学生初步认识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于不同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他们学会了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他们也喜欢用自己的想法去表现画面。在这个阶段,我们更应该让学生把兴趣放在首位了。所以在学生画人物时,教师应更多关注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的那种情感的交流,对于人体的比例等要素则不必过分苛求。“精确不等于真实。”心灵的“表现”,在于尽善尽美地“表现他的感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自己对最亲近的人的关心画进去。

三说过程:

1、课前谈话,帮助回忆;

2、尝试表现,观察评述;谈谈“破原型,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在表现人物脸型时,多半为圆型,所以今天我以学生的作品进行深入,结合照片找到脸型的区别,从原生态的学生作品,然后借助照片放大,发现脸型的凹凸,再到寻找自己家人脸型的变化,这一系列的方法都是建立在“从点”到面的基础。发现了许多 ……此处隐藏9151个字……是为了理解故事情节和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其实也就是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

3、讨论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怎样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怎样落实新课标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我想小组讨论是一个较好的方法,虽然它也有弊端,也还有其它方法,但为激活学生的思想和开拓他们的思维,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前,在必要时候我还会采用讨论法。

四、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也就是说教师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步学会圈点勾画法,主要是运用在人物分析上。

五、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颀长(qi)熹微(xi)寥寥可数liao呜咽(ye)

2.解释下面的生词。

()拘谨:(言语、行动)过于谨慎,拘束。(2)颀长:身量高。

(3)孔武有力:勇武而有力。孔:很(4)熹微:目光微明。

(5)悉意:全心全意。(6)寥寥可数:形容非常少。

二、导入

和平是一种信仰,为了捍卫它,许多人不惜献出无价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本文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由法国诺曼底登陆时发生的一个感人故事。

三、正课

1.提问:美国伞兵讲的故事从课文的哪一段开始到哪一段结束?

讨论并归纳:从第二自然段开始到倒数第五自然段结束。

2.提问:课文开头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交代故事的叙述者和主人公之———美国年轻伞兵的外貌、功勋。

3.提问:课文最后四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课文最后四段写作者听完故事后的感受,在文中起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

4.提问:阅读课文,说一说,故事是怎样开头、发展、结束的?

讨论并归纳:

(1)开头:盟军向诺曼底空投伞兵,美国年轻伞兵在远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敌占区着陆。

(2)发展:年轻伞兵遇到德国人的追捕,一个法国女人救了他,被德国人发现,她的丈夫被德国人打死。年轻伞兵跑进了树林。德国人继续追捕他,他又一次来到这个法国女人的房子。这个法国女人又一次掩护了他。

(3)结束:美国年轻伞兵获救。三天之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

5.请试用美国伞兵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

6.提问:用美国伞兵的口吻讲的故事与课文原故事作比较,叙事角度和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

(1)从叙事角度看:以美国伞兵的口吻讲述一个法国女人两次掩护地而牺牲了自己的亲人的故事。歌颂的主要对象是这个法国女人。而原文则是从第三者的角度讲述这个故事,歌颂的对象不仅有法国女人,还有美国伞兵。

(2)从表达效果看:以美国伞兵为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更显得真实感人。而原文则能从更广泛的视野,叙述美国伞兵所无法看到、听到的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7.提问:课后练习一、l。

讨论并归纳:当美国伞兵第一次来到农家门前请求给予掩护时,法国女人回答说:“哦,当然啦。”法国女人认为美国人是盟军,是来法国赶走德国人,解放他们的。理所当然得到法国人的保护。当美国伞兵第二次来到农家门前请求给予掩护时,法国女人再一次收留了他,并说:“哦,当然啦。快!”法国女人并没有因为第一次掩护了美国伞兵而牺牲了自己的丈夫而感到后侮,还是一如既往地掩护美国伞兵。法国女人为了和平,为了捍卫自己的信仰,不惜牺牲,包括自己亲人及自己的生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8.提问:课后练习一、2。

讨论并归纳:我认为作者更重的是法国女人的勇气。青年伞兵的勇气是拼命的勇气,但是法国女人的勇气是一种为了捍卫和平的信仰而不惜牺牲的勇气。这种勇气更值得人们的尊敬和赞颂。

9.提问:课后练习一、3。

讨论并归纳:“有福气”是说明这位法国女人值得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敬重。她的信仰是捍卫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她懂得为了捍卫自己的信仰必须付出代价甚至宝贵的生命。所以她毫不犹豫地做出了牺牲。

四、小结

本文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一个法国女人为了掩护美国伞兵,不惜牺牲自己的亲人的故事。赞美了为了捍卫世界和平,不惜献出无价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的勇气。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说教学过程

说课稿 篇9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五册的口语交际课《观察中的发现》。

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是要培养学生乐于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善于发现生活中各种有趣的现象和奥妙,并乐于与人分享的良好习惯。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的目标是:“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有趣现象,并乐于说出来与别人分享的习惯。

2.引导学生学会互动交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提出问题和意见。

3.培养学生把话说清楚,能有一定条理的把观察过程说清楚、说完整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打开学生思路,激发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讲出自己的有趣发现。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做到互动交流,学会认真倾听和积极质疑。

四、教具准备:

象形字、五人头画;实验器材:鸡蛋、透明小杯、盐、水

五、教法和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游戏法、实验法、直观教学法和举一反三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倾听、质疑、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小组互动、质疑问难、自主合作学习的局面,力求体现《新大纲》中指出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

六、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课,反思所得。

通过学生复述已学过的本组课文15、16课课文内容,练习说话,教师引导并给予肯定,使学生把话说清楚,让人听明白,从而以此为凭借,引出话题:只要仔细观察,就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二)、仔细观察游戏和实验,善于发现其中奥妙,练习说话,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这一环节,是教学中的重点,我们采用了游戏法、实验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通过观察猜测字、找人头图相和小组亲自实验、观察鸡蛋在淡水中和在盐水中的不同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倾听、质疑、交流,再引导学生练习说话,说说自己和听听别人的观察所得。从而达到打开学生思路,激发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讲出自己的有趣发现的目的。

《关于说课稿模板合集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