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说课稿

【精品】说课稿合集7篇

时间:2021-10-04 15:05:52 收藏本文
【精品】说课稿合集7篇

【精品】说课稿合集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体温的控制》,是八年级科学(上)第三章最后一节的内容。我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和安排如下:

一、说教材

(1)教学地位

本章内容主要是学习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标上的表述是要“使学生认识到行为是生物体对内部或外部环境刺激所产生的一种反应,行为反应需要在多个层次上进行协调和通信。”“教师应注意通过知识的讲授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是一个在内部和外部不断进行信息交流和反馈的开放系统,而多层次的调节使其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并引导学生关注脑科学和动物行为学等科学前沿的进展!”是在对不同的生物和变化的环境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是对这些内容的提升和综合运用。本节内容是本章最后一节内容.体温的恒定受激素和神经的调节,体温的控制是生命活动调节的一个很好的学生“体会”得到的实例.

(2)重点、难点的确定;

初二的学生学习的自学性和动有所发展,抽象思维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他们已经能够根据对图表的分析,得出初步的简单的结论。另外,对于这个内容来说学生平时也能从其它渠道了解有关信息。但是有些的学生表达能力不强,他们已经自己意会了的东西往往很难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有的时候常常会想说而不敢说,或者是说不清楚。要把一些感性认识转化到书面的理性认识。所以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这样确定的:

重点:“产热”和“散热”的平衡调节,

难点:调节控制

(3)课时安排:1课时

二 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体温恒定的意义。

2、了解产热与散热的部位、方式和过程。

3、了解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

4、能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技能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读表能力

情感目标: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

“授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点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 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本着“课程为本、追求实效、实践创新”的思想,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指导下,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形成对比,引入:在寒冷的北极和在炙热的撒哈拉沙漠,人体的体温是否有有很大的变化?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白人体的体温是相对稳定的,学生举例,他们知道的恒温动物还有哪些?设问: 恒温动物的体温绝对不变吗?维持恒定的体温有什么好处?以问题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形成学习的欲望,更好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让学生说出测量体温的地方有哪几处? 同一个人不同部位测得的体温有何关系?以及同一个部位测得的体温就不变吗?学生通过对图表的分析,找出上述几个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教学设计意图旨在培养学生读图、读表能力;获取信息和对信息处理加工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一个平台.通过上面的学习让学生总结出一些结论:如1.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2.不同年龄的人的体温有差异,一般年轻者高于年老者。3.不同性别的人的体温也有差异,一般女子高于男子。4.同一个人的体温随昼夜变化也不同。另外:体温还会随环境温度、精神状态和体力活动的不同而不同,在一定的幅度内变动。你能举一些例子吗?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而并非把答案强塞给学生, 让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到教学中来,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这样可以增强对新知识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再设问:人类何以维持体温恒定的呢?引出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这是本节的一个重点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让学生根据表格的数据,参照人体在安静时各器官的产热情况图,用图表示人体运动时各器官的产热情况.锻炼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了解除了用表格记录数据外,也可以用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通过读图,找出人体在安静时和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分别是什么?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读表能力;获取信息和对信息处理加工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问学生你还能根据上表的数据,转换成其它的统计图吗?你有几种方案?请把它们画下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尽可能的投入到学习中,通过学生间的竞争,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 实现课堂的高效率问题。

之后让学生观看皮肤血管口径的调节与散热动画,让学生总结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决定于什么?具体的关系如何?即当外界温度下降时,皮肤内的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随之减少;相反,当外界温度上升时,则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上升,散热也随之增加.设计为动画效果目的是突破调节控制这个难点,形象直观的给学生展示动态过程,可以刺激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效的降低了教学难度. 但在炎热的夏天,主要的散热方式是汗液蒸发散热,

最后请大家分析:在寒冷和炎热的环境中怎样才能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呢?机体的这种产热和散热过程有时受到谁的控制和调节呢?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提取知识,体现知识的有机联系. 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让学生猜测:当散热>产热、散热

练习进行知识反馈,培养学生应用新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布置作业:以巩固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为目的,同时减轻学生负担,并要求学生查阅有关动物的行为与哪些环境因素有关。

板书设计:在板书中,我根据板书的“规范、工整和美观”的要求,结合所学的内容,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板书。在其中,注重了重、难点的突出,使学生对知识的结构、层次、重点、难点一目了然,便于记忆和理解。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和问题的引导下,完成对本节课的知识的归纳和小结。利用简炼、清晰的语言,再一次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以上是对“体温的控制”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本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思想。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效率,又提高教学效果,成功地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说课稿 篇2

教学目的 ……此处隐藏4195个字……产生、发展及形成过程。

2、口诀记忆:去括号,看符号:是“+”号,不变号,是“一”号,全变号。

四、教法学法分析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并且七年级学生的思维呈现出的特点是:具体、直观、形象。为突破难点,选用“情境→探索→发现”的教学模式,通过直观教学,借助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未知欲,求胜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自主参与,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探究式学习方法为主,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五、设计理念

1、本节课借助游戏,设置问题情境及练习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脑、动手,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直觉能力,还启发学生的探索的灵感,从中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能力和素质,同时也获得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的发展构建一个和谐、开放的思考、讨论、探究的气氛,要为他们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课堂境界,学生从中获得知识、方法、科学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教学流程

综合以上分析,为了紧扣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

2

七、教学反思

1、营造了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轻松的心态下高效地学习。

2、情景设置有特色,切合学生实际,能让学生产生共鸣;自学材料中的问题设置有思维梯度,环环相扣。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提高了探索能力和数学化意识。

说课稿 篇6

一、 激情引趣,猜想导入

出示动画片,一个胖嘟嘟的小熊,可是它满脸愁容。

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熊为什么不高兴了吗?因为它遇到困难了。昨天,它做了几道数学题,累得满头大汗,眼花缭乱的,你们能不能帮助它解决难题呢?

出示练习: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我们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它们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

这几个问厘都是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的,练习这几道题,即复习了旧知识,也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学生们都摩拳擦掌,准备新的挑战。

二、自主探讨、发现规律

同学们,胖熊嘟嘟的问题,你们解决得真好。那么你能不能也帮助一下它的朋友小蟋蟀呢?

这个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便继续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电脑出示小蟋蟀的家及屋里的地板即边长是1分米(10厘米)的正方形

1分米(10厘米)

师问:小蟋蟀想装修它家的地板,你能告诉它地板的面积有多大吗?

出示边长是1厘米(地砖)的正方形

1厘米

师问:小蟋蟀现在想用1平方厘米的地砖铺地,你们能不能帮它估计一下得用多少块地砖呢?

设计这个问题,既让学生感知和比较了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在面积上的大小,同时又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估计一下1平方分米里到底含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

提问后,可以组织学生分组相互交流,体会并进行反馈。

进行电脑演示,1平方分米里含有1 00个1平方厘米。

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小蟋蟀家到底铺多少块地转这个故事来验证1平方分米就是100平方厘米。100平方厘米就是1平方分米。明确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样在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及同学们相互探讨中很自然地突破难点。

三,激发欲望,巩固练习

在这里我先向同学们挑战; 问他们能不能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难题,就是书上的想想填填。同学们自然非常高兴。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平方分米

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让他们亲自探索知识的形成并尝试成功的喜悦,从而明确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然后让学生接着做P101做一做并让学生说出推理过程,从而巩固新知。

1、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3平方米=( )平方分米

2、 1dm2 = ( )Cm2 12dm2=( )cm2

3、 100dm2=( )m2 400dm2=( )m2

100Cm2=( )dm2 900cm2=( )dm2

四, 反思体验,归纳总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到底有什么收获。并从小蟋蟀铺地砖这一小故事体会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它不仅来源于生活,还适用于生活。

以上设计均在新课标指导下安排的,新课标中提到数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实际问题抽象咸数学模型。象本课中安排的小蟋蟀铺地砖这一小故事及小熊带来的复习题,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让学生充分体会出数学与人类社会紧密联系,了解了数学的社会价值。

说课稿 篇7

一、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和说理能力;掌握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一判别条件。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两个判定定理之后即将学习的第三个判定定理——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

难点:对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理解及说理的基本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

两根长40厘米 和两根长30厘米的木条

五、教学设计

首先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然后通过学生活动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另一判定定理,然后借助各种方法加以验证。最后依靠课本所设计的“做一做” ,“议一议” 以及“随堂练习”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1、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旨在为证明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做铺垫)

2、小组活动

用两根长40厘米和两根30厘米的木条作为四边形的四条边,能否拼成平行四边形?与同伴进行交流。

(通过小组活动,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得出结论——当两组对边相等时,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边不相等时,所围成的四边形不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两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课本91页的“做一做”

(其目的是巩固和应用“两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

4、“议一议”

问题1、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吗?说说你的想法。

(先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再分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得出正确结论)

问题2、要判别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你有哪些方法?

5、通过课本的“随堂练习”,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加以应用和巩固。

《【精品】说课稿合集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