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华】说课稿范文锦集8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1)本节讲的不是某个项目具体的设计过程。而是设计的一般过程,内容上具有设计的共通性。
(2)本节体现了教材设计上“先总后分”的特色。正确地把握本节与后面几章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3)本节的内容在于让学生了解构成设计一般过程的主要环节。
(4)充分利用教材搭建的教学平台,引领学生亲历设计的一般过程和不断优先的过程,让他们自主地建构一般过程的概念。
(5)初步感受设计本质是具有创新。
(6)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体验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方案的多样性。
(7)充分体现技术的人文性。
2、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需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体验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方案的多样性。这是学生第一次自己动手设计和制作作品,学生一定会很有兴趣。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可能会碰到不少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并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应难而上。同时,为了防止在第一次动手操作就碰上过多的困难,所以这次制作内容不宜定得太难。
3、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学习环境:通用技术专用教室
学习资源:课本、课件、制作工具、制作材料
4、学习目标与任务
(1)掌握设计的一般过程;
(2)知道设计过程中可能产生多个方案;
(3)理解设计过程需要不断优化。
5、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一般设计过程中的基本环节。
难点:(1)知道成功的设计应该形成多个方案;
(2)产生一个好的方案需要经历反复和优化。
6、教学设计思路:
以学生活动为主线,以教材内容为载体,在教师的引领下达成本节教学目标要求
二、教学过程(主要过程)
1、组织教学:
学生入座,点名和准备播放课件。
2、新课导入:
设计是一个有计划的创新活动,它有着科学合理的基本的工作程序和流程。当今很少有产品是偶然被开发出来的。
设计的过程需要使用各种各样的策略,如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空间现象、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等等,它还需要动手能力,如测量、画草图、绘图和使用各种工具。
学校在我们一进入学校就给我们每位同学发了一个小凳子,以便同学们在开会或其他室外活动之用。同学们对学校发的小凳子满意吗?如果去郊游你愿意带上这个凳子吗?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设计一个能放入我们书包的便携式的凳子呢?本节我们将通过设计便携式的小凳,来体会一下设计的一般过程。
3、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掌握设计的一般过程。
(2)明确发现问题的重要性。
(3)掌握发现问题的一般方法。
(4)知道设计过程中可能产生多个方案。
(5)理解设计过程需要不断优化。
4、讲授新课:(阅读案例、提问和讨论相结合)
我们可以大致把设计过程分成五个阶段。但这是一个普通的一般过程,不是一个规定的程序,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这种过程可能发生变化,也可能产生反复。
(一)发现和明确问题:
从本质上讲,设计是一个问题的求解过程。它从问题出发,并围绕问题展开各项活动。
老师刚才通过调查和询问同学们就发现同学们的小凳携带不方便,知道同学们希望有一个能放进书包的小凳子,发现了问题,产生了设计便携式小凳子的需要。那小板凳到底应该设计成什么样子,它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呢?
学生通过讨论制定出小板凳的设计要求:
1. 结构稳固,最大承重为600牛顿。
2. 质量不大于1千克,并能方便地 放入中学生书包。
3. 材料成本不高于3元。
(二)制定设计方案:
在制定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应该确定:
首先,运用不同的材料,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设计方案;
其次,任何设计方案都有改进的可能性,好方案决不会仅有一个。
制定设计方案的步骤:
(1)收集信息:
要尽可能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尽可能多的有关信息。
(2)设计分析:
找出设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3)方案构思(发展想法):
最具挑战性,需要创新思维,大胆构思,发挥个人潜力。
(4)方案呈现(绘画方案草图):
将自己的构思和创意具体化,形象化和视觉化。
(5)方案筛选:
选择方案:分析比较,权衡和选择
(三)制作模型或原型
绘制样图、制作模型、制作原型
(四)测试、评估及优化
(1)测试:
技术试验
(2)评估:
(3)优化:
(五)产品的使用和维护
5、课堂小结与课后练习
三、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改革改变了原来的讲授式、注入式等传统教学,教师角色由原来的讲述者变为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探究、质疑,在实践中学习。下面我对在实践本节课中出现的不足及今后的改进方法进行总结:
(一)成功的地方
1. 本节课让老师和学生积极互动起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接受率比较高,从而反映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
2. 体现了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3. 时间分配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不足的地方:
1. 学生在质疑问题上未做到全员参与,讨论比较集中。
2. 问题考察具有局限性。
3.在有些问题引导上缺乏力度。
(三)需要改进的方面:
1. 课堂中问题讨论应再多一些,力争达到全员参与。
2.发散思维要更深、更透。
3. 尽量给学生空白点,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总之,要在教学方法上改进提高,达到导与学的和谐统一。
说课稿 篇2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们的身体”!是选自黑龙江省九年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生命教育”一年级上册第5课时。我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及直观的演示等教 ……此处隐藏14435个字……声。从解读语言文字入手来感知作品,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是训练学生良好的语感,培养审美鉴赏能力的语言实践活动之一。
⑵讨论探究法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⑶迁移应用法
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体味到戏剧语言的特点之后,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活动,即对相关素材进行改编,化理论为实践。既巩固了课堂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逐步使学生养成随时将课堂知识付诸实践的习惯。
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教学任务,要因势利导,抓住学生兴趣点,鼓励他们去表现,进而让学习成为学生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基于此,教学过程由三步构成,其时间分配为导语2分钟,文本探究39分钟,作业布置1分钟。所余3分钟作为机动,以备答疑或意外情况出现。
步骤一: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愿学、会学、乐学的基础,激发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这样设计导语:
(PowerPoint播放“雷雨”画面及声音,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视听震撼)
《雷雨》就是一场狂风暴雨,这里有最“雷雨”的女人,也有在岁月中历练得冷酷但仍残存一丝温情的老人。他们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父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斗;母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怨;兄弟相见不相识却相仇,共同演绎了一段“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理解了《雷雨》中的戏剧冲突、戏剧人物,那么戏剧冲突和人物都要通过什么来表现呢?(学生回答)对,戏剧语言。所以,鉴赏《雷雨》中人物的语言,掌握戏剧语言的特点就是咱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此环节意在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引趣、激情、启思。同时,也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避免了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此环节2分钟。
步骤二:文本探究
环节一:探究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主要由两个问题组成,问题1:师生合作朗读文本相关内容,学生思考: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语气和之前有什么变化?这和他的性格、身份、地位有什么关系呢?
通过比较语气变化,让学生体会到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而且,师、生的合作也可促进师生关系的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问题2:欣赏周朴园逼繁漪喝药的电影片段。思考:周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符合他什么样的性格?
问题2是对问题1的深化,通过影像资料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此环节8分钟。
环节二,探究人物语言丰富的潜台词。
[设计说明]潜台词并非戏剧所独有的,授课时由《林黛玉进贾府》中相关情节引入,温故引新,激发深入探究的兴趣,同时,又使学生对潜台词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具体如下:
(过渡)我们理解了戏剧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其实戏剧语言还特别讲究潜台词。
什么是潜台词?《林黛玉进贾府》里王熙凤有句经典台词:“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连问三个问题:年龄、读书、身体,表面一看,快人快语,对黛玉各方面都十分关心。但,她真是在关心黛玉吗?当然不是。她的目的是什么呢?接下来的两个“只管告诉我”,让我们有些感觉了:贾府中我说了算!听我的,没错。可见,她的“热情”话语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把她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地位明白地告诉黛玉。可她说出来没有呢?没有。所以妙就妙在一切尽在言外,这就是潜台词。
得出潜台词定义后,通过文本中典型例子加以理解,再通过两个片段进行深化,此环节选取矛盾冲突中的语言作为鉴赏的突破口,通过诵读、品读等方式揣摩人物语言的潜台词,得出戏剧语言的第二个特点。此环节8分钟。
环节三,探究人物语言富于动作性的特点。
[设计说明]《雷雨》在舞台上经久不衰,得益于语言强烈的动作性。剧作中的人物的台词往往能加强矛盾冲突,揭示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但学生对于这点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困难,必须作好铺垫,所以,用《红楼梦》第三十九回写刘姥姥议论贾府吃螃蟹一段引入,同时作这样的说明:
这里写她又是摆行论价,又是掰手指头算账,又是念佛,活脱脱把一个乡村穷婆子的惊讶感叹、絮絮叨叨的情态从语言中反映了出来,口吻逼真,动作、表情、心理跃然纸上,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为什么?因为这些语言中有“动作”,《雷雨》之所以能笑傲剧坛几十年,也正是因为其语言具有极其强烈的动作性。
而后由典型的例子加深认识,再通过练习巩固理解,到此本课重点解决。8分钟。
环节四:体悟·演绎
[设计说明]特点明确后,为进一步巩固深化,通过配音形式体会戏剧语言特点。这种迁移运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使之参与到课堂中,又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知识来表达自己理解的能力。此环节5分钟。
环节五:拓展延伸
[设计说明]仅让学生口头进行练习是不够的,还应该训练动手能力,所以,这样设计:
影视界有件大事,那就是重拍《红楼梦》,而且,“红楼梦中人”的海选更是声势浩大。演员准备好了,没有好剧本亦是枉然,现在大家试着当一回编剧,以《林黛玉进贾府》为脚本,选择其中一个片段,小组合作,将之改写成剧本,注意改编后的戏剧语言要有个性化特征,符合原文中人物的身份,然后,为大家表演一下!
此环节打破文体限制,从兴趣出发,从艺术相通原则入手,让学生通过自编自演,从实践操作的角度理解戏剧语言,提高审美情趣,培养综合能力,达到语文教学三境界:掌握一定语文知识──培养相应语文能力──发展个性。这样延展训练天地,攻克了难点。此环节10分钟。
步骤三:作业布置
[设计说明]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因材施教,故本着自主选择,实现分层次、自主作业,完成弹性作业的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作业:
1.写作练习:写出下列人物不同的语言:
做教师的父亲和做生意的妈妈希望你认真读书,他们分别对你说---
要求:写一段与父母的对话,语言要有个性、有潜台词、要富于动作性,字数不限。
2.找出剧本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戏剧语言,谈谈你的看法,形成一篇小论文。
3.与同学合作,将《林黛玉进贾府》改编成剧本,利用语文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表演。
(以上3个题目,题目1为必做题,2、3题根据个人能力、精力及兴趣自选一项或两项都做。)
第一项是基本作业,对一般水平的学生来说是保底作业,也是向二、三项发展的奠基作业。第二题意在激励学生说出所读所感,使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的情感高度融合。对学习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群体,引导他们自由组合、尝试编写、排练课本剧,在课外活动时展示,使学习延伸到课外,建构起大语文的学习观。此环节1分钟。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不周之处敬请方家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