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说课稿

【精品】说课稿8篇

时间:2021-10-04 14:06:20 收藏本文
【精品】说课稿8篇

【精品】说课稿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我说课的内容将从课程标准、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具、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说课标

本框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必修3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二框题,它在第二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共有三目构成:第一目主要讲述了什么是文化传播,商人进行贸易活动、人口迁徙和教育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作用;第二目说明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成众传媒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第三目又是在第一、二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到历史上中华文化在为世界文化发展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从而使学生油然而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同时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进步。我们要自觉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二、说学生

文化传播就在身边,学生能够直观地体验到。但是由于学生分析归纳综合能力较弱,很难将获得文化传播的感性知识上升到理论认知水平。因此,在施教中教师要坚持“三贴近”原则,立足学生生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让学生发现、感悟与理解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手段,提炼上升到理论层次,并践行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现有的知识储备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文化传播途径有哪些;文化传播的传播媒介的过程及作用。理解:现代传媒的产生是否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分析通过所学内容,分析传媒的演变过程。

2、能力目标:

例举史实说明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结合实际,运用知识分析中外文化交流的必要性;通过合作探究,观看不同图片、不同视频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能准确寻找信息的能力;同时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探索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文化传播的作用,提高对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自觉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自觉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通过图片、视频的展示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并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大众传媒及其特点;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其依据: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为传播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教学难点: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其依据:对于中学生来讲,知识的掌握较容易,但要落实在行动上是比较难的。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要求,为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去进行思考,激发他们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探究分析法:教师引导,层层剖析,淡化结论,注重参与,强调过程。

(2)实例引导法:用具有本土特色的事例,以及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事例来论证。

(3)讨论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解决教材中的疑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六、说教具

鉴于我校新教学楼教学硬件的实际情况,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的课件包括漫画、图片、情境材料等,为学生创设融洽、愉悦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七、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坚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条理清晰,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谈论井冈山的人文趣事,引导学生讨论,从而进入新课。设计意图:从说身边的事作为开课,这种教学方法贴近学生生活,有利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本节课主要设计三个问题,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三消费的结构,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要注意紧扣住重难点,合理安排时间,并注意把握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一部分: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我采用活动探究法和情景教学法相结合,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突破此重点,我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观看文山步行街的图片,请同学谈谈有关步行街的相关信息。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问题,理解文化传播的含义,生成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探究活动二:观看三峡移民视频,让学生通过这项活动,自然生成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探究活动三:看中法文化年视频,请同学举办中法文化年这项活动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得出教育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第二部分: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为让学生弄清楚这一理论,我设计探究活动:中秋话祝福,你是通过什么手段表达中秋祝福的?这些手段有什么特点和优点。其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大众传媒的含义及感悟大众传媒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第三部分: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为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这样的探究活动:观看中法文化年交流活动的视频,讨论:这样的交流活动有哪些积极意义?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应扮演什么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目的就是通过这样活动了解文化交流的作用,对世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从而促进学生参与文化生活,自觉做文化传播的使者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三个问题,同学归纳教师引导,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文化传播的途径、手段、作用,做一个文化传播的使者。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围绕本框的重点、难点设计一些能体现学生思维特点和能训练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题目,以真正落实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

(五)、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使学生把学习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不仅巩固了所掌握的知识,有提高了学生分析运用的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再现知识结构体系,内容清晰,结构有条例,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使板书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学习的一种有效工具。

(七) ……此处隐藏12753个字……把握。

学生谈到花的特点时,适时板书:

花形——犹如瀑布

花色——热烈沉静

花香——懵龙长久

(此环节突破了教学难点,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感悟生命)

  (五)拓展延伸

请学生观察大屏幕上的画面(可出示一组花木的画面,如:菊、梅、荷、松树、牡丹等等),让学生现场观察,进行联想,做口头作文:《我看()花》。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延伸了教学难点)

  (六)教师总结

紫藤萝瀑布为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画卷:藤萝不与群芳争,独自开在花谢时,踏春无人恋,蜂蝶亦不顾,而它们却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生命,骄傲自信地为自己美丽生命而欢腾嬉闹。然而回首十年,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又会令人感受到一种沉重,一种悲哀。仔细品味这篇短文,使人幡然悟到,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珍惜生活,珍爱生命,正如宗璞所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当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七)延伸作业

根据课标对写作的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以及本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以下的作业:

人们往往赋予一些花木以某种象征意义,回去后可以搜集一些有关花木的文章,与同学进行交流,并提出自己新的联想和见解。并进行实地观察,写一篇观察日记,题目自拟。

(八)板书设计

紫藤罗瀑布

宗璞

花形——犹如瀑布 赏花——如人生的美好热烈

花色——热烈沉静 忆花——如人生的生死挫折

花香——懵龙长久 悟花——如生命的永恒意义

(如果说练习是教学检测,那么板书则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本课板书设计遵循简明精练,突出重点,形象美观原则。)

我的整个教学流程顺畅,可操作性强,既重视了人文精神,又不忽视语文素养的提高;使语文达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良好统一,也使学生提高了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说课稿 篇8

一、 说教材

1、这是一篇事理性的说明文,我将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教学,课文为我们讲述落日这个普通的现象所孕含的科学道理,由于本文涉及了很多光学上知识,于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显得很吃力,在面对“折射”,“色散”等光学知识时,学生显得无从下手,于是学生会把重点放在光学知识上,但是语文课不是常识课,科普文不单单要讲科学知识也要讲语言的形式。

2、教学目标简介

根据教材定位的特点,及新课改的理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A、 000知识目标:学习阅读科普说明文,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让学生能够说出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B、 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能够筛选相关的信息,培养默读的能力。

C、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启发学生对作者写此文进行思考。

3、教学难点

本文所涉及的光学知识。以及如何做到不受说明文性质的限囿,将课堂上的充满生机,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得到思考。

二、说学生。

从文本来说,本文介绍的是常见的落日背后藏着的知识,接近生活。语言形象、生动、典雅,既不乏诗意的美感,也不缺科学知识。特别是它提出的层层问题,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文本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光学知识以及个别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常识重点突破。

从学生的能力来说,学生对这些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且初一的课堂上已经学过简单的光学知识了。所以学生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的思想内涵。

但是乡下的学生显得胆小,不爱发言,于是要设计一些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环节,多说一些鼓励的话语,并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学生能在学习中注重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有机的融合,三者共同发展。

a) 默读法。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就是激发兴趣,可以说就是在一个个问题中展开的,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读,在默读中筛选信息,理清思路。

b) 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做以适当的点拨。

c) 涵泳品味法。本文语言优美,特别是第一第二段充满诗意,这就需要反复诵读来品味。

d) 延伸拓展法。选巴金的《海上日出》这篇充满诗意的散文跟本文进行比较。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环节一、导入

我的导入语:我们在上个学期学到过一篇《两小儿辩日》从中我们知道我们的眼睛有时候是会欺骗我们的。所以自然界里的很多东西,需要透过科学的镜片才能观察到他的真正面目。你有没有听说过“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话呢?你认为这句话讲的是对的还是错?说说你的判断和你的理由。

设计这个问题,使学生对这句司空见惯的而且充满哲理的话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今天的课文。

环节二、提出问题:对于“夕阳”这两个字眼,你有什么想法。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联系学生的生活体念,拉近课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环节三、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分两步走,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然后分组讨论。目的是解决一个问题: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关于落日的哪些幻觉,并请你找找出现这些幻觉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教材思路清晰的介绍了夕阳给人的幻觉,以及幻觉形成的原因,语言通俗,学生可以通过默读,得知大概,再通过互相学习理清思路。字词教学可融入其中,在泛读或领读时完成,而不必专门做讲解。

这一过程靠学生的自己领悟和交流学习。

环节四、说说作者的写作意图。你觉得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很多同学都会说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告诉我们科学道理,这时我就反问:难道作者写此文是为了说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要改成“长河落日扁吗”,这样才符合事吗?难道作者是想反驳“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话吗?

也许会有学生说作者的目的是为了能让我们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一切,但是这个体验显得大而泛,仅仅停留在表面。

出示巴金的《海上日出》,让学生将两文进行比较。

环节五、作业布置

1、请你以夕阳为背景,以“谁在夕阳中”为题,写一段文字,字数200。

2、收集描写落日的诗句,并说说你的感想。至少收集4句

五、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阅读说明性能够抓住要点了解的基本说明方法,因此抓住要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上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以及作者提出的问题。语文不是尝试课,上语文课要搞好:知识,表达方式,语言形式三者之间的关系。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精品】说课稿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