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华】说课稿范文汇总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在数学问题中,有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如任意367名学生中,一定存在两名学生,他们在同一天过生日。在这类问题中,只需要确定某个物体(或某个人)的存在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指出是哪个物体(或哪个人),也不需要说明通过什么方式把这个存在的物体(或人)找出来。这类问题依据的理论,我们称之为“抽屉原理”。本节课借助把4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的操作情境,介绍了一类较简单的“抽屉原理”。
二、说教法
本课通过直观和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并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从而在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的过程中,促进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培养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在数学思维的训练中,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安排了一个小游戏:任意抽取五张扑克牌,不看牌判断五张牌中同种花色的至少有2张,让学生猜猜。为什么老师可以这样判断?由此引发学生的兴趣,营造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第二环: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教学时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采用实践操作的方法进行“证明”,然后再进行交流,引导他们对“列举法”、“假设法”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
第三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让学生借助直观和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有余数除法”形式,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抽屉原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小学生不要求学生用反证法进行严格的证明,鼓励学生借助学具、实物操作、或画图的方式进行说理。
第四层: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比较优化,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在有趣的类推活动中,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抽屉原理”的最基本原理,当物体个数大于抽屉个数时,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这样的教学过程,从方法层面和知识层面上对学生进行了提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说课稿 篇2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选自语文版高中第二册课本中的第三单元的参阅课文《巩乃斯的马》。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作者将对马的描写和自己对生命的思考有机结合起来,非常具有震撼力。观照出马的精神与灵魂,寻找到人生存应具有的自由勃发、酣畅淋漓的生命状态,是人与自然互相激发领悟,融合的最好见证。因此借助于这特定的物来表现这特定的情感,如蜻蜓点水般地处理为课外自读,很是遗憾。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力图从独特角度切入,运用多媒体手段,设计成一课时的讲读课,调动学生品读课文的积极性,进入另一个广阔的精神世界。另外本单元所选课文均为散文,在这之前已针对文体特征已训练过三篇文章的解读方法,因此分析语言三美及文辞内涵成了本课最为重要的目标了。
学情分析:
我任教的两班,学生阅读主动性很差,感性认识尤为苍白。对于动物是有一番形体认识,至于动物所投射的精神世界,他们是毫无深入认知的兴趣。因此得多费时在品析美文,感受语言三美上,将学生引入这天地的大美之中。
教法学法:
1、采用启发引导式、循序渐进式教学原则,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采用引导、讨论、交流、归纳知识的方法。
3、采用关键词突破法、分解语段探究法,针对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
4、培养学生用直观的情境分析问题的意识。
5、指导学生用类比、对比等解读方法,使未知知识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认识生字,读准课文
2, 学习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描写,以突出主题的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
3,增强美文美言的审美能力,文辞内涵的理解力
情感目标:
4, 感受“巩乃斯的马”的可爱,进一步体会作者作者感悟自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 学习有关“马”的两个典型的场面描写
(主要利用其中生动有效的语段来训练学生捕捉内容要点、品析语词、提升内涵的理解能力及对美文美言的审美鉴赏能力)
2,体会“马”的精神和“人”的情感的契合
(本环节主要是通过鉴赏托物言志散文中的文学形象,来完成文章主题的理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 要求学生认真读课文,感受“马”的精神
2, 思考文章的脉络及作者观点态度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发现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好一幅天高野阔的西部草原风光!马作为广阔草原上“茫茫天地间的一种尤物”,接受了文明的洗礼,保持了自由的生命力,是人类的朋友?还是奴隶呢?下面周涛先生带领我们坐上时间快车,走进西部草原,走进《巩乃斯的马》去感受下天地之大美,文辞之大美。
二,通读课文,体验美
学生通读课文之后,谈谈自己此时从文中能读到哪些内容?
(这环节主要是针对初读课文的了解程度有个定位,以便针对备课时预设的三个问题切入引导上心中有个底)
共设置了以下三个问题进行课堂教学讨论:
1.简述作者的写作思路
2.作者对牛、驴、骆驼和马的态度是否相同?为什么?
3.课文中作者运用了两个典型场面来写马,是哪两个场面?这两个场面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具体解析:
1,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进入文章的意境,作者的思路宛如我们旅游的路线,请同学说说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
(这环节通过多位学生口述、互相补充、串说,老师提示学生再按文章段落顺序联系到一块,这样会比较顺利地达到预定目标,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语言概括整理能力)
师生明确:开篇写自己“一直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写自己喜爱马,用牛、毛驴、骆驼的丑 ……此处隐藏14439个字……少履行义务”的认识正确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先通过漫画材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再通过教师设置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在观察讨论的基础上,经过比较,从而总结出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并能举例说明,加深理解,突破本课难点。
(三)拓展应用
列举“见死不救”的案例,设置讨论问题:
1、你认为詹某的父母会胜诉吗?为什么?
2、你如何看待案例中李某的行为?
3、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类似的不道德的行为?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对所学重点知识进行检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道德义务与法定义务的区别。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家庭、学校、社会上的不道德现象,明确不道德行为会受到社会舆论谴责,从而感受履行道德义务的重要性,增强对社会、集体、他人的责任感,做负责任的公民。
(四)畅谈收获(总结)
要求学生说一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设计意图:一方面,检测本节课学生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培养、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五)作业设计
1、收集归纳你在家庭、学校中分别履行了那些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
2、完成本节课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
四、 说评价
说课稿 篇10说教材
《从军行》是长春版语文第九册第十一板块中的第一课。这一课共有两首古诗:
其一,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反映了戍边将士保卫边境,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动人心魄,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诗的头两句写景,点出了战争的艰苦环境,景中含情。唐王朝与蕃贵族经常发生战争,由于战争残酷,青海湖上空阴云弥漫,大片大片浓厚的阴云,一直延伸到天边,高耸的雪山笼罩在乌云中,显得暗淡无光。一个“暗”字,以自然景物极力衬托战争的惨烈。远望前方玉门关,显得遥远而迷茫,那大漠间孤零零的城池变得更加孤单了。一个“孤”字说明环境的恶劣、孤立无援,为下文写将士们豪壮的精神面貌,作了有力铺垫。这两句诗,渲染了战争气氛,点出了凄凉艰苦的环境,表达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与艰苦。
诗的后两句转入直抒情怀,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面貌。将士们身经百战,黄沙把金甲都磨破了,可见战斗是多么艰苦激烈,把所有的战斗生活,都浓缩于七个字中,尽管如此,将士们的报国斗志丝毫不减。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豪壮誓言:不击败敌人,决不回还。
其二,是一首描写边关将士军旅生活的七绝。此诗格调高昂激越,乐观向上。从描写上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
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前军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王昌龄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功夫,怎不令人叹服!
说教学目标
本课分两个课时进行,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习题,同时针对五年级小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课时,也就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理解边塞诗歌种诗人的怀乡思亲之情。
3.通过对比学习诗歌,了解不同作品所蕴含的不同情感和诗歌特色。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边塞诗歌种诗人的怀乡思亲之情。
教学难点:对比学习诗歌,了解不同作品所蕴含的不同情感和诗歌特色。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同时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2、学法
分学习小组。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出示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猛打猛冲,屡立战功,频频荣升。同时,板书“从军”,同时们怎么理解“从军”(从学生熟知比较感兴趣的话趣人物入手,让学生能够迅速进入情景状态。同时引入学生思考)
2、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我们从刚学过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知道:戚家军和其他抗倭**一起,终于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板书:行。
(自然过渡,使学生平滑过渡到正课学习,同时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为理解古诗中人物情怀做铺垫)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让说说对王昌龄有多少了解?引入课题。
(这样设计能使学生初步的了解古诗的特点,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并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三、明诗意
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让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初步感受古诗意境。
2、同学们刚才在王昌龄的引领下,到唐朝的边塞转了一圈,看见了哪些景物?
3、让学生看图读前两句,有何感受?带上感情读一读。
4、让学生齐读后两句,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然后用多媒体出示古战场图,感受古诗内容并设置问题:“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体会将士们面对困难,报国壮志不但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高年级的古诗教学重点在诗意的理解和诗境的感悟上。所以要充分的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意、在看中感悟诗意、在思考中感悟诗意。)
四、体会意境
1、采用小组读、分男女生读、配乐朗读等诵读的方法体会诗的意境。
2、品悟诗情
读了这首诗,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请同学们默默地再读这首诗,请你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特别的感情!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这个过程,能够更好的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以及其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进而感悟诗人通过对戍边战士的战争生活的描写及对其杀敌报国壮志的歌颂。)
五、拓展阅读
1、幻灯片出示另外五首从军行
生读这几首诗,根据自己喜好,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诗句意思,朗读古诗。
2、课后的拓展与运用
(设计目的是通过从画面到诗句的训练途径,培养学生阅读、联想、表达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