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说课稿

【精华】说课稿汇总九篇

时间:2021-10-04 14:06:07 收藏本文
【精华】说课稿汇总九篇

【精华】说课稿汇总九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日月潭》是人教版第四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课描绘了著名风景区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宝岛,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作者是按照这样的游览顺序描写的:首先介绍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的优美风光;然后介绍了日月潭名称的来历;最后介绍日月潭清晨和中午各异的秀丽风光。语言流畅优美、清新自然,是一篇供学生品词析句的好文章,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文中还配有一幅日月潭风景的照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指导思想

根据新大纲的精神,站在素质教育的角度,结合本教材的特点,我将教学本课的指导思想确定为:情境促读,读中悟情。

认知目标:

1学会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弄懂课后思考、练习。

能力目标:

1了解日月潭名称的来历和那里的秀丽风光。

2感悟文中的优美词句,边品边想象那里的美丽景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情意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描写日月潭景色的句子,想象、体会那里的美丽。

教学构想

1给学生浓浓的“情”。

记得李吉林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倘若语文教学舍弃了情感,那么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教学,必然走进繁琐、机械、无效的死胡同。这句话给我极大触动,没有灵魂、没有情感的生命是可悲的;虽有灵魂然而情感麻木的生命是平庸的;只有高尚灵魂和细腻情感相结合的生命才是丰富的。所以,作为教者,最重要的是要给学生一个丰富的生命。在这节课中,我努力地给学生最浓的“情”。

这里的“情”首先指我对学生的关爱之情,我对课堂的投入之情。假若没有我的抛砖引玉,又怎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这里的“情”还具体指为学生创设一个浓郁的情境,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导入中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精心创设了“乘飞机旅游,听导游介绍”的场景。这个情境再现的是儿童生活中的场景,当学生进入了这个情境时,必然会激起情感,进而激发起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他们体会到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这里的“情”还具体指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对日月潭之美的赞赏之情。要体会这种赞赏之情,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日月潭之美。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要他们从文中找出自己觉得最美的地方。所以“你觉得什么美?”是我教育的主线,只要学生真正体会到了美,那么这种“情”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2引学生细细地“品”

《日月潭》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景色的秀丽和作者的赞美都蕴含于文章之中,隐藏于文字之下。为让学生欣赏到这里的秀丽风光,感悟到作者的赞美之情,我采用了“品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如品读第一段的第三句话。刚开始,学生只能浅显地感觉到这句话美,可是究竟是哪里美?却说不出所以然。这时,我让学生再读,读后看看图和多媒体画面,再来体会哪里美,学生就能感受到“树木茂盛”很美、“群山环绕”很美、“许多名胜古迹”也很美。并且学生还能用动作演示的方法来理解“群山环绕”这个难点词。这时再指导朗读就使“品”得以深化。教师的示范品读意在以9小学教学设计2003年第6期教例评析jiaolipingxi(((“(情激情中调动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融入文章之中,使教师、学生、作者三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在“品”中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在“品”中培养学生的协作互助能力。除了引导学生品读之外,还利用模具演示的方法指导读。如第二段中对日月潭名称的来历的理解,就通过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3让学生真正地“活”

小语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为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教学应是没有强制的活动,禁锢的要解放,潜在的要诱发,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为了让学生能在课堂中真正地活起来,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贴近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开课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小旅客去日月潭游玩,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活跃起来。

(日月潭)说课,标签:小学二年级语文说课,二年级下册语文说课,

(2)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重在引导。相信学生能把书读好,一次没有读出来没关系,让他们继续读,直到能读出来为止。如“日月潭很深,湖水碧绿。”这句话,刚开始学生只觉着美,可是到底怎么美却感受不到。这时我就让学生再读,并且边读边看图体会。果然学生自己通过读、看,感受到了“湖水碧绿”很美,我及时肯定了他们的读法,并鼓励他们再读看能不能又有新的体会。于是,学生又通过自己读感受到了“很深”也说明日月潭美。就通过这样短短的一句话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读书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给他们一个结果。这种过程就是一种活动。

(3)为学生创造活动的时空,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要让每个学生动起来,四人小组无疑是较好的一种形式,但一定要落到实处。针对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将他们的学习任务制定为:成立一个四人导游小组,用自己的方式为“客人”介绍日月潭。这实际上也是一个指导背诵的过程。最后让他们上台介绍时效果相当不错。

新世纪,人们疾呼,要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呢?我想,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一种生活的乐趣,能够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能够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发展,能够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也算是一种真正的语文课吧。这也正是我在这节课中努力追求的。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今天我要说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二册第二单元《走进大自然》中的第3课《风儿吹呀吹》的第一课时。

《风儿吹呀吹》主要通过图片、材料引导学生寻找风,感受风,并在亲自实践中了解风的形成,学会制造风,从而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感受风,了解风的特点,初步知道风产生于空气的流动。引导学生自己能制造风。

2、通过图片,材料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

1、感受风的特点。

2、知道风产生于空气流动。

四、说教学难点:

1、自己制造风。

五、说教学准备:

三只五彩风车、气球、电风扇、蜡烛、打火机,多媒体课件。

六、说教法学法:

……此处隐藏13016个字……合作讨论,探究质疑。

此版块共设计如下4个问题:

1.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

2. 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

3.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

4.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对于这几道题的处理方法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自由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大组(班级)交流,形成较统一的认识。

这四题的设计意图是: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的理解,对课文的写作技巧有正确的把握。对作者的人生观有更本质的认识,更好的把握课文的重难点,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课堂教学升华到人生指导,完成教育的最高目标。

第四板块:延伸拓展,能力训练。

由课内到课外,开拓知识视野,补充删掉的部分,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将补充部分作为拓展训练的文段阅读。

第五版块:布置作业,强化巩固。

此环节设置一道题目,功课外练习,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消化。题目是:学完这篇课文之后,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简短的心得体会。

以上仅是我个人对《报任安书》的一文的教学,发表的粗浅的看法,再次恳求各位领导、老师、同学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因此,我首先谈一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二框的内容,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而面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单元最终是由“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来实现的。学生通过上一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实践的基本概念,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与谬误的能力,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二、说学情

教学之路从认识学生开始,下面我来谈一谈学情。

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探究学习能力,对学习哲学的相关知识也有初步的方式方法。但由于哲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存在为难心理,需要教师通过举例、讲解等方式进行点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的要求以及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真理的含义和特征。

【能力目标】

通过事例分析,理解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错误。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及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

真理的特征。

【难点】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主要采用了小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分析完教材,制定好教学方法,我再来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将在大屏幕上展示王安石改诗的故事,提问学生: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学生不难回答出:不同的时期,人的认知水平不同,对事物的认知也会不一样。然后我会顺势提问:那我们应该如何才能获得这种正确的认识呢?从而导入今天的新课《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这样的导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课堂,并顺利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真理的含义

我会在多媒体展示关于宇宙的中心的争议,提问学生:结合材料,在人们对事物的各种认识中,说一说认为什么样的认识才能被称为真理?

我会结合学生回答讲解真理的含义。

通过这样的一个例子,能够化抽象为具象,更加直观形象,帮助学生理解真理的含义。

2.真理是客观的

接着我会提问:如何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学生回答后,我会总结和解释真理的客观性。

通过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语,能够清晰地表达出每个人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虽然有所不同,导致对事情的看法也会不一致,但真理只有一个,有利于学生明确真理的客观性特点。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我会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7关于三角形内角和的理论,思考: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是否表明欧几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是什么原因使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学生回答后,我会总结: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同时也是具体的。

接着,我会在多媒体展示毛泽东同志关于犯错误的一句话,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

我会结合学生的回答和课本知识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通过分析材料,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能加深对真理具体性和条件性这两个特点的理解。而且通过材料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逐步实现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4.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阅读教材P48关于航天技术发展的过程,同桌交流:当我们在实践中遭遇失败时,应该怎样看待已经获得的认识?

学生回答之后,我会引导得出认识具有反复性这一特点,同时引导学生在挫折中继续实践和探索。

然后我会播放视频《人类与大自然》的视频片段,并小组讨论:过去人们认为要“征服自然”,如今提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说明了什么?

我会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得出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引导得出,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通过展示案例以及利用视频,可以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到认识的三个特点,并理解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环节,我会让学生结合本课所学的知识,谈谈当你的学习和生活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后我会进行引导和教育,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能够巩固本课所学习的内容,同时也能拉近哲学和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同时也能实现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环节四:小结作业

根据本框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我会结合板书内容,采用归纳式小结。通过小结环节,使同学们对本节课形成更清晰的认识。

内容讲授完毕,我会给学生布置作业:搜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其它事例,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下节课我们来探讨。通过布置这样的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精华】说课稿汇总九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