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备】说课稿模板汇编六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本课题是西师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在掌握了它的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知识之一。因此,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后继学习的重要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材的编排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动手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来计算面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按照新课程理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说明:这里强调“过程”,即:让学生亲身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探索与获得的过程,而不是要教师直接把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讲明给学生,让学生处于接受的状态。这样设计,符合了新课程学生的现代学习观。)
(2)通过多种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学习活动,通过图形的拼摆,渗透图形转化的数学思想,在探索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会根据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是理解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与拼合而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之间的关系。
四、说教法、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采用:
1、实验法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比听教师讲解新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兴趣更加浓厚。因此,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时,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课件演示,配合启发。
学生动手实验,交流汇报之后,再看课件演示,教师给予点拨,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请学生回忆并指名学生说明上节课同学们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过程。(设计意图:要求学生完整地说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继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即: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面积,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对于表达不清楚、不完整的同学,教师显示课件,启发其完整的表达,并给予鼓励。)
2、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二)探索新知
1、我先采用演示法,让大家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并引导他们观察,发现底占几格?高占几格?面积是多少?接着运用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实践,用手中三对不同类但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去拼凑成平行四边形,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观察,去发现:任何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特殊三角形还可以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而它们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等于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从而归纳、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2.
2、最后来验证推导出来的面积公式的正确性。整个探究、推导、验证过程,始终面向全体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出示问题:怎样把三角形的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
想一想: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就是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小组合作:再试试用两个完全一样钝角三角形来拼,会怎么样?
小组讨论:通过以上试验,你发现了什么?
一、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
二、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
三、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
四、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所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三)巩固拓展。
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是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S=ah÷2
=100×33÷2
=1650(平方厘米)
答:它的面积是1650平方厘米。
1、完成课本85页做一做。
2、指出三角形的底和高,并口算出它们的面积。
判断
1、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
2、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3、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那么形状也相同。 ( )
4、在一个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三角形,三角形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一半。 ( )
六、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教材第63页练习十六第2题、第3题、第4题.
八、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三角形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S=ah ÷ 2
说课稿 篇2【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音量是由物体的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认识音量由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感受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
【教学准备】
为每一组准备:1把钢尺或塑料尺、2个同样的 ……此处隐藏6193个字……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初步的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通过实验探究以及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2)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课程标准“降低难度,拓宽内容——双基要求降低,思维方法、技能加深,增加科学方法、STS内容”的要求,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原理。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在第二单元“们周围的空气”课2“氧气”的学习过程中已经知道认识一个物质需从该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来学习,并且通过实验探究的形式得知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所以本节课采用以往的模式学习二氧化碳。另外,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和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储备。好奇心、求知欲较强,对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且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将对本节课的实验操作起很好的帮助。但是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较差,分析能力比较薄弱,所以我将通过小组交流,实验探究法,推理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为了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必须统一。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实验探究法,小组交流,推理法,多媒体辅助法,问题探究法等教法学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碳酸型饮料,拧开瓶盖使学生听到饮料漏气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碳酸型饮料里面装的气体是什幺东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新课内容。
2、新课讲授
(1)二氧化碳物理性质
首先,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出问题“我们人类或者动物呼吸后排出的气体是什幺?”并且要求学生现场呼吸,观察归纳总结呼吸排出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以及气味,培养学生观察并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并且重排教材内容出现顺序,强调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是气态,在一定条件下是液态或固态,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干冰的知识。并且联系生活,运动后喝碳酸型饮料是利用二氧化碳气化带走大量的热的原理,并告诫学生喝太多碳酸型饮料不利于身体健康,让学生了解到化学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接着,利用推理法: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44大于空气的相对分子质量29,从而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紧接着演示“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改进教材实验,将二氧化碳倒入漏斗中,防止倒入二氧化碳过程中上层蜡烛先熄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到漏斗是倒水的工具,从而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演示“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向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瓶子变瘪得到二氧化碳溶于水并讲解二氧化碳的溶解性,从而引出碳酸型饮料的原理,将化学知识引入实际生活,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观察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2)二氧化碳化学性质
引导学生回顾“倾倒二氧化碳”实验,得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的化学性质并引出二氧化碳灭火器,进入深的矿井要进行灯火检验等。体现化学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看待物质世界,能应用化学知识和化学方法参与社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着引导学生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是否发生化学变化。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小组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第一组在石蕊染成的紫花上喷洒醋酸;第二组在石蕊染成的紫花上喷洒水;第三组将石蕊染成的紫花放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第四组将石蕊染成的紫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气体中。并由各小组代表展示分析实验结果。学生分析对比:水、CO2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从而得出结论二氧化碳溶于水中生成碳酸的结论。并加热第四组的纸花,观察到红花变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H2O+CO2↑。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能力以及化学方程式书写能力。
引导学生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吹气,注意现象。分析得出CO2+Ca(OH)2=CaCO3↓+H2O这一反应原理,并且告诉学生这用于检验CO2气体。
由于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我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所学二氧化碳的知识,总结归纳二氧化碳的用途,并派代表到讲台上分享自己的见解。最后,自然引出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真正做到了“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这一教学理念。
五、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采用提纲式结构,达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帮助学生抓住重点,加深学习印象,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六、教学亮点
1.利用实验探究和小组交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改进实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重新调整教学顺序,便于学生理解。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6现在流行课堂问题化,用问题串联起整个课堂的架构。现在还流行课堂教学流程化、目视化,总是喜欢分出个几步。其实每个学科有各自的学科特征,不应该大而化之,统一要求。语文课授课就有其特殊性,她除了需要记忆、背诵和练习意外,更需要熏陶,需要感悟,需要积累,所以不应该总是流程式样的生产商品式的上课,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同时高一、高二、高三也有不一样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场景,可是现在三个年级一个样。
明明上了一堂诗歌鉴赏课,光色声影里千回百转,要的是熏陶是鉴赏是彼此碰撞后的会心一笑,落实到考试上肯定有一定距离。可是,某些资深专家总要喋喋不休的地要问一个煞风景的问题,怎么没有题目?怎么没有和高考链接?怎么没有联系学生学情?怎么没有教学步骤?怎么没有学生自主活动安排?我只想说,有时候阅读就是虚心的安静的思考,就是认真的接受,根本不需要轰轰烈烈的学生互动。就比如开会,怎么可能都让我们台下台上互动呢?会议有好多种类型的。
我们这两位老师这丰富语文上课模式上做出了很好的尝试,注重高一学生基础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课上出了语文味,上出了语文的大气派,不会让人感觉这是高三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课。人文素养的熏染,文化情怀的浸染在课堂上随处可见,亮点辈出。
她们的课如果我们,这类课只是熏陶只是鉴赏,和题目暂时无涉,或者是题目归题目,鉴赏归鉴赏。春华秋实春风化雨,不是说春风一吹,就开花结果,是一天天吹拂,一日日雨露,一丝丝阳光,然后才有一个草长莺飞的季节的到来,而这就是潜移默化。教育的功利已经蔓延成了一堂课非有题目不可,甚至有些大妈大叔以讲题目为乐,深信此课可以充分展示自己“内在美”。一堂语文习题课,如果能旁征博引,不要老是拿着几片答案纸嚷嚷,那或许还有些看头,可是,到底只是一张讲卷的按部就班的解读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