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说课稿汇总8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教材分析
《口算进位加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加和减(一)》的内容,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以及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的基础上安排的。
本课教材分为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教学和是整十数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着重解决进位的原理,另一部分是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是非整十数的进位加。
本课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选准知识生长点,优化新知识的发展过程,口算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思路和方法,完全可以迁移到进位加法中来,因此,教材以加和减(一)为本单元的知识生长点,把重点放在进位的方法上,便于学生稳步地获取新知识。
2.重视发展学生的计算策略,提倡算法多样化。教材没有把算法灌输给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应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运用学具帮助思考,从实物操作中抽象出计算方法,对和是非整十数的进位加法,允许学生中有不同的计算思路。
3.提高练习质量,避免机械重复训练。一是让学生在结构中练,教材设计了一些计算题组,如20以内进位加与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让学生算算比比,掌握相关计算的联系与区别。二是让学生有兴趣地练。教材给部分计算题组配上情景,减少枯燥乏味的感觉,如把计算题画上生日蛋糕,激发学生练习的热情。三是结合简单应用题,用口算加法解决实际问题,既练了口算,又培养了运用数学的习惯与能力。
设计理念
本册是课程改革的实验教材,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具体体现在:
1.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获得知识,激励学生自得自悟。
2.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创设问题情景,优化教学手段,营造创新机会。
3.实践多层次的练习,提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空间。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同学合作的态度、不怕困难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口算进位加的算理和方法,难点是结合小棒操作说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教法和学法
1.迁移类推。
通过复习、铺垫、启发、点拨,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推想出该怎样算。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2.尝试教学。
本课内容是在掌握不进位加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旧知识联系紧密。运用尝试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知识规律。
3.直观演示。
通过学具操作,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分小棒的过程中感知口算思路。
4.愉快教学。
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敢于质疑,运用学习成果的反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引入“四个小动物,碰到了许多难题,邀请小朋友去帮助他们”的情景,教师把小动物贴纸贴在黑板上,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上课做准备。
二、复习。
1.口算:8+630+1736+39+520+1324+5
2.说说24+5是怎么想的?
【这三组口算题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本课知识联系非常紧密,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记忆,为促进知识的迁移,学习新知作铺垫。】
三、教学新知。
1.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教师出示图提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给他起个名字吗?他们每人有多少张画片?
(2)看着图,你能提出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同时结合图,列出算式。
教师板书四个算式:
9+624+624+924+9+6
(3)这里面哪道算式是以前学过的,得多少?用的是什么方法?(这里重温一下20以内进位加的凑十方法,为下面的进位加凑十作铺垫。)
【旧教材在引出问题时,一般都是直接出示一道简单的文字题,再让学生列出算式解答,而现在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因此,通过看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由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引入清新自然,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渴望和学习兴趣。】
2.迁移类推,尝试学习(教学例1)。
(1)24+6等于多少呢?学生尝试回答。
(2)你怎么知道等于30呢?你是怎么想的?指名回答。
(3)谁愿意上来用小棒摆给大家看一看。
(4)看了摆的过程,谁再来说说是怎样想的?
(5)即时训练27+3。
27+3等于几呢?小朋友用小棒摆一摆,边摆边说说怎么想的?
反馈说说怎么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由于口算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完全可以迁移到进位加法中来,因此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就大胆采用尝试教学,直接让学生说说算理和算法,对部分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和直观演示来帮助理解,加深印象。这样安排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学生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对新的知识进行加工理解,掌握方法,从而使他们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3.自主操作,合作学习(教学例2)。
(1)24+9该怎样算,请小朋友仍然用小棒摆一摆。
(2)学生动手操作,想想先把几和几合起来。
摆好的小朋友跟小组里的同学说说是怎么想的?
(3)反馈不同的操作方法:
指名上前演示,说说先把几和几合起来。
结合演示,说说不同的计算方法,师板书三种方法:
(4)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是怎么想的?说给你旁边的人听。
4.试一试8+42;5+39。
(1)出示,你会算吗,把得数填在书上的方框里面。
(2)反馈说说得数,是怎么想的。
【学生利用学具操作,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再通过反馈结合摆法说说不同的算法,给学生发表见解和敢于提出不同问题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在具体的操作中进 ……此处隐藏8397个字……表现,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存在看问题重表象、轻实质的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出发,因人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讲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等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议会与国王反复斗争过程的归纳整理,养成用发展的观点与实事求是的原则看待历史问题的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进步。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权利法案》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难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语: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史料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众所周知,一堂历史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使他们心怀期待地投入新的学习内容中去。为此我采用创设情境导入法导入新课。
我会展示《查理一世在狩猎》的油画并播放《查理一世命丧断头台》的视频,提出问题,那时的英国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带着问题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能够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刺激,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同时,我设置的思考问题又增加了课程的悬念,有利于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
1.革命爆发
(1)背景
我会展示新航路开辟和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的相关史料,并提出问题: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有哪些重大影响呢?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采取的措施,在客观上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着怎样的作用?从而解决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有效信息进行思考和归纳的能力。
(2)经过
这一问题线索较为清晰,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通过抛出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逐步了解革命的导火线、开始的标志、内战、克伦威尔的统治、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相关史实。
【设计意图】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取相关历史知识,还可以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3)结束
展示《威廉在英国登陆》和《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的加冕典礼》图片,并让学生结合课本思考:为何称1688年革命为“光荣革命”?有何意义?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我总结得出这是一次宫廷政变,基本上没有流血,是资产阶级和地主贵族之间的一场妥协,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可以让课堂教学与书本知识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对教材的分析解读能力。
2.《权利法案》
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我主要采取了史料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法律条文的解读,总结提炼出《权利法案》的内容和影响有哪些。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优点,一方面能锻炼学生史料解读能力,另一方面易于使学生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3.历史意义
这一知识点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我会引导学生回顾刚才所学的革命过程和《权利法案》的史实,指导学生从对英国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两方面进行分析。在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的基础上,我会得出以下结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开辟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设计意图】通过对所学内容的回顾及分析,使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有更深入的认识。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新知。因此在小结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当今世界上除英国以外,还有哪些国家也实行君主立宪制。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达到课虽下、趣仍浓的特点。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以直观、简洁为原则,以下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8《道士塔》是余秋雨的代表作,也是散文单元的经典名篇,翻开《道士塔》,敦煌文化的灿烂辉煌,敦煌文物的损坏流失,点点滴滴都是那样的撼动人心。
一、说教材
余秋雨突破了一般史实叙事的方式,对出卖敦煌文物的经过进行了生动而具体的描述。看着孑立于冽风中,夕阳下的道士塔,想到中国近代史上那一场文化浩劫,让我们融入文化中去思考、去谛听。
从语言风格来看,内蕴丰富而又不失洒脱,诗化的语言与凝练深刻的内涵完美结合,给读者以新鲜感和反复咀嚼的引诱,当然要体会这一点,并不容易。
综上所述,本课的教学目标及学习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1了解余秋雨及其文化散文特点。
2了解敦煌文化,阅读课文,通晓课文大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
重点难点 :1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语言运用所反映出的激情。
2学习叙事评议有机结合的写作特点
3讨论理解:“造成民族悲剧的根源”。
来源:考试大-教
师资格考试
二、说教法
在新课标下,要求表现为师生之间的互动,还表现为教师、学生与文本间的互动。
一篇文化内蕴深厚、语言优美隽永的散文,最重要的就是拉近课文和学生的距离,我采用多种办法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例如诵读法、提问法、小组讨论等方法。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将教学重点定位为“造成民族悲剧的根源”上。
三、教学程序
1课前预习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敦煌文化及作者。
2导入本文后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解析,着重理解文章深邃的 思想和作者的激情。
3深入探究
组织四个学习小组通过诵读、品味、讨论加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4作业
作相关的配套练习,巩固所学,并扩展知识面
以上是我对《道士塔》课前准备的一个基本思路和大概脉络,我想具体的问题还有待在课堂进行中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