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说课稿

精选三年级语文说课稿集合8篇

时间:2021-10-04 12:06:27 收藏本文
精选三年级语文说课稿集合8篇

精选三年级语文说课稿集合8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语文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狼和鹿》是一个关于生态平衡的故事。课文讲的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捕杀凶狼反而造成了森林饥荒、疾病流行。它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像的灾难。

作者按“平衡——失衡——道理”的思路来构思全篇。平衡——狼鹿共存,自然统一。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小鸟歌唱,鹿群嬉戏,恶狼出没,欢乐与危险同在,进攻与提防并存,组成了自然统一体。失衡--狼被捕杀,灾难降临。文章从两个方面展开叙写:一是人们组成狩猎队捕杀凶狼,消灭鹿群的天敌;二是鹿群从此大量繁殖,急速增长,造成严重饥荒和疾病流行。最后得出生态平衡至关重要的道理。课文寓自然科学知识与生动的故事中,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带来无法想像的灾难。

【说教学思路】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的主要教学思路是:以读为主线,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去理解课文。在一幅幅鲜明画面,一个个具体数据的对比中悟情明理。通过讨论,读书比赛等多种形式,采用电教手段,创造一个声、色、形有机结合地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此,我准备分二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精读感悟,体情悟理。

【说教学重点、难点】

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在读读、议议、比比中突破重点、难点。让孩子们在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中真正融入课文,明白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具体说一说第二课时是如何突破重点、难点的。

【说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读,读中入境。

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在揭题之后,创设情境: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是怎么样的呢?让学生带着兴趣读第一小节。接着问“你喜欢这样的森林吗?说一说你的理由。”学生可以喜欢森林的生机勃勃,喜欢鹿的活泼美丽。学生也可以不喜欢森林中狼的贪婪和凶残。这样的设计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现个体发展、展现其问题解决能力的舞台,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路说说自己的看法。

“凯巴伯森林当地的居民恨透了狼,他们又是如何做的呢?”让学生自由去读一读,通过具体的数据体现人们捕杀狼数量之多。

二、读中对比,读中悟情。

第三小节课文中出现的“自由王国”让三年级的学生动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而理解加上引号的“自由王国”更是困难了。教学时我准备这样去突破这一难点:“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自由王国,鹿在那儿怎样自由生活的?这一自由王国真的是鹿的自由王国吗?”通过这二个有层次的问题让学生明白:狼被消灭后,鹿无忧无虑地生活。但另一方面,正因为鹿的大量繁殖,森林被毁,病毒传染。接着让学生把一、三小节对比,体会狼被捕杀前后森林和森林中的鹿有何不同。引导学生想像森林被毁,鹿群生病的样子。学生在两两对比中引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下,展开想像,启动思维,从中感悟、体会、理解。

三、合作学习,说话明理。

第四小节是文章的难点,让学生自读这一小节,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联系文中的句子说话,领悟人称狼为“功臣”,称鹿为“大坏蛋”的原因。进而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学生自由地将自己的发现、想法和结论进行交流和共享。教师在其中只是一个顾问,一个参谋,一个引导者。最后课堂延伸,学科整合。不过,这里的处理,我没有抓住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学生的理解有偏差,教师的引导没有体现出来,而只是进行了总结。

以设计森林警示牌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可适当介绍有关生态平衡的知识,再请学生谈谈生活中没有注意生态平衡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事例。课后收集这样的事例。这样就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中,渗透整合,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二课时的教学首先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中入境。然后让学生在读中对比,读中悟情,组织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说话明理。最后课堂延伸,学科整合。总之让学生在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课堂教学中,如果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学习方法等得到最大的发展和提高便是我莫大的欣慰!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我今天所说的的是出自义务教育新课程语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找骆驼》。

教材内容

《找骆驼》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第五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主要情节是: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在路旁向一位老人打听,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仅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分析判断,指点商人找回。

学生情况分析:

教师的可设计的再好。也要符合学生的情况,在设计这节课之前,我先对本班学生的情况进行了一下简单的分析,我了解到学生预习的很充分,对课文的内容有了简单得了解,但不具体。学生再朗读时情感投入不到位。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这节课。

设计理念: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质疑探究,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2、通过个性化阅读,自读、自悟,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3、转换角色,显露个性化的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的结论。练习用因果句式说话。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解决文中老人如何知道骆驼的下落的。初步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认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峰骆驼的情况的以及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

教学难点: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知道老人想出的找骆驼的方法好在哪里。

教学流程:

一、巧设悬念,让学生想学

1、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你对骆驼有多少了解?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跟骆驼有关的课文,读了课文后,你们还会受到很多启示呢?一起读课题。通过预习,你都读懂了些什么呢?(学 ……此处隐藏8418个字……况,设计了以下几个目标、重点、难点。

(一)知识目标:

1、通过“猜测—实践—验证”的摸棋子游戏,体验生活中确定和不确定现象,并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正确地描述这些现象。

2、能列举出简单的不确定事件可能出现的所有结果,知道其不同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领悟到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数量多少的密切关系。

(二)能力目标:

能用严谨的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观察、推理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领悟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数量多少的密切关系,体验、描述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事件。

【教学难点】

领悟到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数量多少的密切关系

三、说教学方法

三年级的小学生,正处在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形成的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直观演示或游戏切入较容易被他们所接受。我校地理位置特殊,一半以上学生是农村外来人员的子女。学生整体认知水平较差,如果用常规的单一说教形式教学,收效甚微。因此,我根据这些特点,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方法,设计了几个活动,使学生在游戏中愉快的学习新知。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开门见山引入、师生互动学习新知、引导学生学习、点拨学生迷惑等。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教学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规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不确定现象》这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手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判断,自己总结出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五、说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突出主题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做游戏好吗?不过我们做游戏是有目的的,我们要通过做游戏来学习一个新的知识《不确定现象》,不知你有没有信心学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目标)

(二)例1的教学。

1、活动一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个盒子,看看我往盒子里放的棋子(全是黑色的),猜一猜老师摸出的棋子会是什么颜色的?

生:黑色。

(师摸)

师:为什么我每次都能摸到黑棋子呢?

生:因为你放进去的全是黑棋子,所以每次都能摸到黑棋子。

师:我可能摸出白棋子吗?为什么?

生:不可能。因为盒子里没有白棋子。

师:可能摸出其他颜色的棋子吗?为什么?

生:不可能。因为盒子里根本没有其他颜色的棋子。

师:如果我把盒子里的4个黑棋子换成白棋子,使得白棋子、黑棋子的数量同样多。老师继续再摸,想一想老师摸出的一个棋子会是什么颜色的?(说话时放慢速度)猜猜看?

生1:白棋子。

生2:黑棋子。

生3:也许是白棋子,也许是黑棋子。

(师继续多次摸棋子)

师:为什么老师这次既可能摸到黑棋子又可能摸到白棋子了呢?

生:因为盒子里有黑棋子,也有白棋子。

师:也就是说,这次摸棋子出现了两种可能。可能是……(生齐答),也可能是……(生齐答)。

(设计思路:通过“生猜师摸”的摸棋子游戏,很容易就达到师生互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玩中教会学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表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这一活动唤起了学生对旧知的记忆,为学习新知埋好伏笔。)

2、活动二

师:下面老师再改变盒子里黑、白棋子的数量,变为7个黑棋子、1个白棋子,我们看看,是摸中黑棋子的次数多,还是摸中白棋子的次数多?

(生举手回答,进行猜测)

师:想不想自己摸棋子来验证猜测?

生:(几乎异口同声)想。

师:那我们以“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

(出示“小组合作”的操作步骤)

(各学习小组摸棋子、统计、讨论。教师巡视学生实验结果。)

师:请组长汇报小组交流情况?

师启发学生总结规律: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指名回答)

(设计思路:对儿童来说,概率知识是很有吸引力的,动手收集数据的过程常常体现为令人愉快的游戏。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在亲历、体验的过程中感悟、体会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合作学习的形式既能发挥集体的智慧,又能展示个人多方面的才能。此环节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使他们体会与他人交流的快乐,同时促进学生性格的完善与发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规律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3、即时练习。(课件出示)

箱子里装着10个红球,2个白球。小明从箱子里摸一个球,摸到的球可能是()球、也可能是()球,摸到()球的可能性更大。

想一想:从中摸一个球,

⑴要使摸到的球一定是红球,应该怎么办?

⑵要使摸到的球一定是白球,应该怎么办?、

⑶要想经常摸到红球,也就是红球的可能性大些,应该怎么办?

⑷要想偶尔摸到红球,也就是红球的可能性小些,应该怎么办?

⑸要使摸到红球、白球的可能性一样大,应该怎么办?

(指名口答)

(设计思路:由形象的游戏活动过渡到抽象的语言表述,检测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引入词语:经常、偶尔,渗透语文知识加强学科整合)

(三)例2的教学。

1、情景引入

师设计一个小故事引导学生猜猜谁中奖的可能性大

大家先猜然后进行验证。

老师和一名学生配合摇20次转盘,一名学生记录统计,其他观察、监督,把得出的结果填课本上。

师启发学生总结规律:老师转到哪儿的可能性大,哪儿的可能性小?为什么?

生:转到小羊的可能性大,转到小猪和小狗的可能性小。因为小羊的区域多,小猪和小狗的区域少。(答得好发奖品书签)

2、知识拓展

师:“如果让你用这个转盘设计摇奖活动,你想让获奖的人多一些怎么设计?想让获奖的人少一些怎么设计?想让获奖的人数和不获奖的人数差不多怎么设计?

生1:我把区域大的设为中奖区获奖的就多些。

生2:我把区域小的设为中奖区获奖的就少些。

生3:我把两种区域设为一样大,获奖机会一样多。

……

(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要联系生活实际,学有用的数学。可能性问题在儿童的生活中接触还是比较多的。从转盘游戏到摇奖设计,让学生初步具有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可能性。)

《精选三年级语文说课稿集合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