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说课稿

【精华】说课稿汇总9篇

时间:2021-10-04 12:06:20 收藏本文
【精华】说课稿汇总9篇

【精华】说课稿汇总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篇1

1、教材分析

科学活动《魔术箱》是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中的一个主题活动《一起玩》中的一节活动课,它将丰富的科学知识寓于幼儿喜闻乐见的“变魔术”这个游戏之中,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体现新《刚要》所提倡的“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同时又符合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充满生趣,每组以两个造型完全相同,但颜色各异的盒子,通过看、听等多种感官系统,感知“有”和“没有”,并在目测中比较“大”、“小”进行排序,掌握初步的数概念。在教学时,充分考虑托班幼儿年龄特点,大胆选用“变魔术”游戏,满足幼儿的兴趣和爱好。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活动正是以这个为切入点,衬以夸张的语言、身体动作等,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启迪他们的智慧,达到教育教学目的。

2、幼儿现状分析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要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教学对象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我班幼儿刚上幼儿园,不管是从数概念的掌握上还是语言表达能力上,都处在低层面上。再加上托班幼儿短时注意的年龄特点,必须要求严谨的科学活动要以足够吸引力的游戏来吸引幼儿的眼球和注意力,使科学知识自然地融入在游戏里,让幼儿在不经意中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达到“寓教与自然流露中”。

3、活动目标

(1)根据黄、绿两种颜色不同的规律,感知和区分"有"和"没有";

(2)学习单一的按颜色进行分类,并尝试比较大小,掌握初步的数概念;

(3)利用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4、活动的重、难点

重点:根据托班幼儿能力的发展情况,再结合我班幼儿的现有水平及认知情况,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寻找规律,感知和区分“有”和“没有”这一目标上,采取循序渐进、循循善诱的方式逐步深入,让幼儿在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有”和“没有”


说课稿 篇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课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两颗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

我所执教的是第一课时。整个教学环节主要分为两步。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学会生字字音。

2、抓住重点段落,直插重点,深入体会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为下次课突破文章难点,即理解宋庆龄的高贵品质作好铺垫、埋下伏笔。

在教学的设计和实际操作中,我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一、注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由课内引向课外

当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全球化时,学校已经不再是人们接受文化知识的唯一渠道。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读书,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而根据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课外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就是一条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它既能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增加阅读量,还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更能养成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良好习惯。

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中,文章的难点是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感悟樟树和宋庆龄的相似之处,体会宋庆龄的高贵人品。在教学中如果没有大量的关于宋庆龄的感性材料的补充是无法让学生深入理解的。所以,在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宋庆龄的相关资料,准备把它用于两个环节的教学。其一,开课时简介宋庆龄,让学生对宋庆龄有大致的了解。而大量的材料却要用于第二课时突破难点时进行交流,只有学生充分了解了宋庆龄的生平事迹,才能体悟到樟树与宋庆龄的相似之处,体悟到宋庆龄的高贵人品。在我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当我把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的可贵之处讲完后,让学生谈谈对樟树的印象时,一个学生说:“看见樟树,我仿佛看见了宋庆龄的高贵人格。”虽然学生讲的“高贵人格”并不具体,但已触及到文章的中心,难点不攻自破,不讲自明,可见收集资料的作用。

二、突出重点,以读代讲,读中悟情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内容并不复杂,文章层次非常清楚,重点十分突出,这样的文章非常忌讳繁琐地分析课文,肢解文本内容。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后,直奔重点的方法。并且,在讲授重点内容时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评品,精炼课文内容,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引导学生步入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在充满书香的氛围中感悟语言文字,这是一种享受。所谓“文未出口先有情”。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气跳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多层次、多形式的“读”,以读代讲,引导学生体悟文章的“情”。初读感知,精读体味,品读升华层层落实。个人读,男女生读,齐读,教师引读,形式多样。轻声读,默读,有感情朗读,背诵,步步深入。这样,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引导学生赏析重点,品读玩味,使学生与文本相互碰撞、相互触发,学生之情与作者之情和谐共振。

三、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何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语文界一直以来热烈探讨的问题,也是我在这堂课中力求体现的一个理念。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品词析句、体会表达中体现“二性”的统一的自然融合。

品词析句是触摸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作者跳动的思想,揣摩作者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品味。如:教学“蓬蓬勃勃”时,让学生找一找哪些地方具体表现了樟树的蓬蓬勃勃,在学生找到后,告诉学生这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且设计了这样一个句式练习:无论是_______还是_______,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都体现出了樟树顽强的精神,这样,让学生在字词句的训练中体会到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既要得“意” ……此处隐藏8922个字……教学反思

1、篮球教材,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较强,但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喜欢独自投篮。要求学生完成运球的兴趣不强。

2、上课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也要让学生学会遵守规则。

3、要重视培养学生必要的课堂习惯,如独立学习习惯、小组合作性学习习惯的养成。

4、每一个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要清楚,过程要落实,要有实在的成效,真正让孩子学有所得。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说课稿 篇9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心中有他人》(板书:心中有他人)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说教材

《心中有他人》是鲁教版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六课中的第一个框题。本课的主要讲述怎样处理好合作中的人际关系。

[能力目标]:在与伙伴、同学发生不愉快、冲突乃至争吵时进行换位思考,能有效化解矛盾。

[知识目标]:知道每个人在人格上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掌握在与伙伴、同学发生不愉快、冲突乃至争吵时,解决矛盾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平等意识,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能够平等待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权利,不凌弱欺生,也不以家境、身体、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而自豪或自卑。

2、在与他人的交往合作中做到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和相互帮助,能够与人为善,友善地对待伙伴、同学和邻人。

教学重点:每个人在人格上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学习难点: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做到“心中有他人“

二、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从身边的事例入手,感悟如何交往。

教学过程:

用故事“我错了吗”导入新课。

一、心中有他人

1、平等相待“你我他”

情境活动一指导学生读杨振宁与密尔斯材料(见教材P69-70页)

说一说:密耳斯为什么愿意与杨振宁合作?是因为杨振宁比他资历深吗?(大度、待人真诚——能平等待人)

议一议:与人搞好合作应注意些什么?

教师讲述:

要与人搞好合作,就必须做到平等待人。因为,平等待人是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础。

大屏幕展示名人故事:

材料:小刘的经历...

说一说:周总理的行动说明了什么?

教师讲述:

周总理他一生:宽以待人,平等待人,以理服人,以诚信去赢得人的理解、尊重与支持。作为一国之总理,他职高不居功,权大不恃强。在这个故事里正体现了总理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崇高的精神品格!

探究讨论:为什么说“平等待人是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础”?

教师小结:

“平等待人是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

①每个人都有长处,每个人在人格上和法律上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②平等对待别人,别人才能平等对待自己。只有把对方看成和自己同等的人,平等相处,尊重对方的人格、利益,自觉承担应有的责任,才会赢得对方的好感和认同,才能与之结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情境活动二:看漫画,评一评。(见教材P70页漫画材料)

大屏幕展示:

评一评:你赞同上面漫画中那位同学的做法?为什么?

第一幅漫画:“你不行,看我的!”反映的是学生在合作交往中以大压小、歧视他人的现象;

第二幅漫画:“咱俩一起努力吧!”反映的是学生在合作交往中相互勉励、共同提高的现象。

情境案例分析:请一名同学读出(见教材P70页下方案例)

说一说:

如果你是林冬,当时心里会有什么感受?

你认为应如何对待陌生同学或比自己弱小的同学?

教师小结:

平等待人,应做到不凌弱欺生,在集体活动中每个人都不应被排除在外,因为不论一个人是否愿意参与一项集体活动,他都会把被不合理的排除看作是对自己的一种羞辱和不公平的待遇。(返回)

2、走出自我,豁达待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说的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1页正文,在书上划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

情境活动三:(见教材P71页材料)

说一说:

浩然与学习委员、文娱委员发生不愉快的原因是什么?

你认为应如何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能否体谅他人的处境,能否尊重他人的意愿,关系到与人合作的效果。因此,大教育家孔子告诫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情愿做的、不接受的事,就不要推给别人,要求他人去做。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

当我们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产生了矛盾,应该如何解决呢?

我们应当主动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想问题,体谅他人的情感,在理解他人的同时,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那就是理解和宽容!(返回)

(2)合作需要理解和宽容(阅读教材P72页第一段)

议一议:※如果自己是此时的李巍,心里有什么感受?

※让同学们给这个故事续写结尾,交流。

教师小结:

人与人之间的合作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和宽容。善于理解别人才会被人理解,能够宽容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宽容。让人不是怕人,宽容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博大的情怀,是理解人、有爱心的表现。“宰相肚里能撑船”,理解他人、宽容他人,以豁达的胸怀原谅他人吧,你将获得更广阔的合作空间和更多的合作伙伴。

探究讨论:

当别人有意或无意伤害了你时,你打算怎样做到理解和宽容?

教师赠言:

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人与人之间的合作需要理解和宽容。平等待人、尊重他人、理解和宽容他人,是在与他人合作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读一读:

“原谅是……”,这是一位中学生写的一首诗, 全班同学齐读这首诗,体会理解和宽容的魅力。

情境活动五:(见教材P73页材料)小组讨论交流。

假如在生活中你遇到了下列情况,你会怎么办呢?

教师小结:

让人不是怕人,宽容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博大的情怀,是理解人、有爱心的表现。和谐社会的建立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愿望,让我们走出自我豁达待人,让我们的生活中多一些原谅、宽容吧!

课后任务:想一想自己在合作交往中有没有与人发生过矛盾或不愉快的事情,其原因是什么?如果有的“疙瘩”还没有解开,请尝试用学过的方法解决彼此存在的隔阂。

板书设计:

心中有他人

1、平等相待“你我他”

2、走出自我,豁达待人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

《【精华】说课稿汇总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