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说课稿

【实用】说课稿集合7篇

时间:2021-10-04 12:06:18 收藏本文
【实用】说课稿集合7篇

【实用】说课稿集合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本课教材

1、技巧:肩肘倒立(第一次课)——水平三;

2、游戏:合作爬行

二、教学创意

本课教学设计首先考虑体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确保每个学生受益,以教材为载体,以团结协作、竞争欢乐为主题,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和竞争意识,以及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在课堂中创设积极情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激励的手段,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教材选自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六年级《体育》教材中的《肩肘倒立》。它在本年级共安排五次课,本次课是肩肘倒立的第一次课,主教材肩肘倒立是《课标》要求学会的基本动作之一,其动作方法是:两腿伸直并腿坐,上体前屈,胸部靠近大腿,两手触脚面;然后上体滚动后倒,两腿上举,两臂压垫同时腿上伸、迅速屈肘内收,手撑腰的上部(拇指向腰侧,其余四指托背),展髋、挺腹、脚面绷直向上方伸,成肩颈和上臂支撑地面的肩肘倒立姿势。它是在以前各种滚动、滚翻基础上进行的静力性为主的练习,它是进一步发展学生腰腹肌力量、身体协调、平衡能力和对空间的感知觉能力和自控能力的延伸。其目的是既要发展学生的空间感知觉能力和对自己身体的自控能力,又要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的相互协作意识、审美能力、积极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陶冶其情操。

本课的另一教材为合作爬行,它是以游戏的形式出现。这是学生进行身体素质训练的一项内容。它发展的是学生上下肢力量、身体的协调性以及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场地器材,达到一物多用的效果。

两个教材都能发展学生的灵敏、协调等素质。因此,在课的练习安排上,做到了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注意运动保健,严防伤害事故的发生。

四、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运动基础知识、技能,但都是侧重于感性方面的。学生对动作的模仿能力较强,且好奇、好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在运用直观示范法的同时还采用了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结合运动保健,注重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做到锻炼与育人相结合。通过以上的教材分析,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以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后倒举腿,夹肘撑背。教学难点:展髋充分

五、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我制定本课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肩肘倒立和角力的动作要领、做法以及完整动作的相关原理,学会自我评价的方法。

2、技能目标:20%同学能够独立完成,65%的同学能在同伴的保护帮助下

完成肩肘倒立动作,学会简单的保护与帮助方法;15%同学在掌握正确练习方法的前提下,能够主动练习。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肩肘倒立和游戏练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感知觉能力、想象力和活泼、上进、善思、团结、合作、友爱等优秀品质。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教学方法

本次课我采取以下四步教学流程:

(一)提高兴趣,愉悦身心

本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指导。根据主教材要点(展髋伸腿向上,两臂屈肘撑腰和肩成三角支撑,保持平衡),为此,我设计了“游戏:仰卧双脚夹球接力”这一教学程序。此环节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练的互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个体得到充分的展示,为他们的创新创造了学练空间。

内容:仰卧双脚夹球接力

教学步骤:

运用体操垫活动腰部,通过这个小游戏为一会的肩肘倒立做辅助练习。教法:语言诱导法、积极性评价法

学法:观察法、小组练习法

目的:培养学生对体操垫的亲切感,为下面教学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打下基础。

(二)自主尝试、合作探究

内容:肩肘倒立(新授)

教法:讲解示范法、纠正错误法、积极性评价法等

学法:观察法、小组练习法等(放在教学步骤后,最好不单独提出,融在教学步骤中说)

教学步骤

1、完整动作示范,讲解动作要点,同时讲解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和练习要求。使学生对肩肘倒立建立整体直观感觉,并了解肩肘倒立的相关知识。

2、学生做直腿后倒进行辅助练习。目的让学生体会垫上感觉(逐步建立学习动作的信心)

3、学生练习肩肘倒立2-3次。要求:根据动作要领在保护与帮助下认真练习。

4、采用积极性评价法:如我在观察学生练习过程中,发现学生动作做的比较好的,我就马上让他为同学做示范,使他获得成功的喜悦,鼓舞士气并且用“做的非常好”“太棒了”等词语来激励他们。

5、巡回观察,针对本课难点,采用纠正错误法对普遍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讲解,强调顶肩、立腰、夹肘。

6、反复练习,巡回观察后对普遍存在并较为突出的问题再次进行集中讲解。进一步突出本课难点。

7、以自荐和小组推荐等形式推举出优秀学生进行展示。(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自我表现力)

目的:教师先用言语诱导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继而示范动作让学生产生动作表象。在教师的言语激励下让学生主动的进行练习,在练习中让学生感悟动作,通过老师的讲解动作要领后,能让感悟动作要领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练习中存在不足的同学能找到原因。通过再次练习及教师的巡回辅导,使每一位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的目的。通过保护与帮助,减轻学生的恐惧心理;通过展示,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表现力。

(三)、导学自创、培养兴趣

内容:游戏(合作爬行)

教法:语言诱导法、积极性评价法等

学法:小组练习法等

教学步骤:

1、我首先讲解游戏方法及游戏规则。

2、学生分组轮换做铺垫前行游戏。

3、休息的小组思考的问题:“怎样才能用最快的速度完成游戏?”

4、我巡回观察,积极鼓励引导学生。

目的: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新课程理念。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此处隐藏12429个字……食的“咬、嚼、吞”,写一家人围着绿毛龟的“喂、看、笑”,准确而简练。所以在教学中我也注重对课文的朗读和品词赏析。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教会学生在阅读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问,并用多种方法自己解决难题。于是我抓住了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我对这只千里迢迢从无锡“飞”入我家的绿毛龟一见钟情。从此,它成了我们一家大小的宠物。”为教学突破口,引导学生质疑,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提出疑问解答。

二、教学设计

1、重点突出、教会学法:

抓住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我对这只千里迢迢从无锡“飞”入我家的绿毛龟一见钟情。从此,它成了我们一家大小的宠物。”为教学突破口,引导学生质疑,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使教材的思路、教师的思路、学生的思路三者协调统一。从而教会学生在阅读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问,并用多种方法自己解决难题的能力。

2、细节到品味词句。

什么是品味词句呢?我认为是:在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词句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词语、句子与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体会作者造词造句的用意;另一方面,让学生体味这些词句在表达上的准确、优美、形象。如在出示中心句“我对这只千里迢迢从无锡“飞”入我家的绿毛龟一见钟情。”以后,我请学生细细品味,引导学生不仅品出词语的意思,还能联系上下文,品出句子的含义。然后再来读读句子,同过理解读出每个学生自己的味道来。这样的“品”与“味”就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了,学生也可以具体地掌握品味文章词句的方法了。

3、重点突出,抓学生朗读训练。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文中的“当绿毛龟恬适自在地游来游去时,碧绿如翡翠的长毛好似被微风吹拂的头发,温柔地在清澈透亮的水里飘散着,那姿态,有说不出的高雅。”通过反复朗读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在结合生动的画面,感受绿毛龟高雅的气质,我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使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对绿毛龟的喜爱。这样,“有感情朗读”就显得很具体。达到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的目标。

三、教学反思:

1、事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内容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实际的教学内容太多,企图在一课时内完成,但实际上下来,时间远远不够。如果把教学内容分为两个教时,那么就可以把老师的教学设想完成得更好。二、在教学中对学生预习的复习检查的环节花费时间太多,主要是因为自己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放心,样样要抓,结果35分钟的教学时间就显得远远不够。应该对学生的学生能力估计高些,不要老是不放心。

2、本篇课文篇幅长,内容多,时间上不够,所以在教学中读得比较单一,不够多,没有让学生真正的读中感悟,这也给自己提出了全新的课题,五年级课文长,如何抓重点讲要好好研究。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数学》第九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一课——《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为大家说课。

这一课时的内容是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等概念,并且能判断哪些平面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找出它们的对称轴。这是我对教材的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徒刑,了解对称轴,培养学生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动手验证等学习方法,使学生经历认知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想象力。)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教学难点为能辨别哪些平面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对称轴。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确定本课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教学。下面我重点说说本课的教学流程及媒体应用效果。

在引入环节,学生凭空想象,难以很快感知对称的特征,进入到学习状态。所以伴随优美的音乐,一幅幅大自然中的漂亮图片展示在学生眼前。观察后,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这些事物的共同特点是对称”。随后借助枫叶、蝴蝶平面图的动态演示,学生初步感知了对称的内涵 ——左右两侧完全重合。在语文课上经常看到老师进行思想教育,数学课上这种情感目标往往被忽略。因此,借助课件出示由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具有对称美的事物的图片,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震撼和冲击,进而触动学生的内心。在看到这组图片时,学生的自豪感溢于言表,爱国情激荡心胸。在学生情绪高昂之际,教师一句“让我们也来创造一些美丽的对称图形吧!”将大家带到下一个教学环节中。

新授环节,考虑到抽象的概念教学,枯燥无趣,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我就把美术课中的手工剪纸和多媒体课件演示结合起来,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化抽象为具体,缩短了认知过程。活动前,我们先交流创作对称图形的方法,然后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各有创意地剪出了不同的图案。就在剪纸“玩” 和课件演示的过程中,学生认识了对称轴,并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引导学生以学生小组合作、动手验证、辨别争论等学习方法突破难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学过的平面图形名称,让学生在头脑想象每种图形的形状、特征等,大胆猜测哪些属于轴对称图形。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猜测只有通过理论的推理或实验的证明才能加以证实其正确性。随后,每个学习小组的学生利用学具验证猜测。交流时,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学生对属于轴对称的那些图形在头脑中划分出清晰的范围。在学生探究这些平面图形的对称轴数目时,利用课件演示这些平面图形的对称轴数目,避免了实物对折不清晰的弊端,使学生一目了然地观察到每种平面图形的对称轴数目,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了其工具性。

练习环节中,常规教学存在练习形式单一、训练容量不大、难以把握交流时间等弊端。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习题,增加训练密度,减少无效时间。因此,我利用课件出示各个国家的国旗、交通标志,再次让学生感受到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然后,巧妙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让学生猜只出示一半的国内外著名的标志,。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课件出示汉字、英文字母,让学生继续寻找轴对称图形。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品味中国文字的对称美;共同感受由对称字母组成的单词“MATH”(数学)带给我们的神奇,做到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溶为一体。

在提高环节中,我让学生在由4个小正方形组成的L形图中添上一个小正方形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黑格尔曾说过“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一切事物倘能与美相接便立即会焕发出动人的光彩,引得主体跃跃欲试,产生追求的强烈愿望,这正是美的神奇力量之所在。因此在结尾环节,我利用视频,学生欣赏舞蹈《千手观音》。在形象直观的影像面前,学生感悟对称的美及不对称的美,体会正是有了对称的美和不对称的美,这个世界才变得完美。至此,学生的认识得到提高、升华!

以下是我的教学反思,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实用】说课稿集合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