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说课稿

关于说课稿集合九篇

时间:2021-10-04 11:06:06 收藏本文
关于说课稿集合九篇

关于说课稿集合九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 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庄子》的《秋水》,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第四篇课文。

一、教材分析

1、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本),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秋水》选自《庄子》一书,这篇文章的写法很特别,是一篇寓言式的文言文。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从而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深刻的哲理。该文被安排在第一册第六单元第四课,是继第一个文言单元的“掌握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教学重难点

4、学生情况分析

高中学生由于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影响,缺少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立思考。由于高中学生处于自身人格趋于形成的时期,又会过于盲目自大,目空一切,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课文蕴含的哲理是该课的目标。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阅读,自主学习,整体把握,深入体会,正确评价”是我在该课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手段。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通过自主学习,互相讨论,掌握文章中的特殊文言字词、句式;通过质疑、解疑,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中所蕴涵的哲理。

1、导入

我采用背诵之前大家熟识的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鸛鹊楼》一诗导入新课,接下来就是通过多媒体大屏幕向同学展示简介有关作者的一些基本资料,包括庄子和他的著作《庄子》一书。)

2、新课程教学

如何解决文言文中的字、词、句这一重点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通过学生的预习,以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思维上路,经过独立思考和共同讨论,得出练习的答案,最后由教师作总结。所以我决定从以下两步着手:

1、学生结合注释,再一次的自读课文思考屏幕上的练习。

2、通过学生自己回答,发现其中问题,由教师归纳答案。

接下来要解决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就是理解课文,掌握文章中蕴涵的哲理。在这里,我总的思路是:通过教师质疑,学生解疑来完成对于课文内容的分析;通过学生互相讨论来完成对于文中寓意的掌握。我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 ①、河伯一开始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

②、河伯后来的感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③、河伯在见到大海前是怎样一个人?在见到大海后又是怎样一个人? 最后,在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课堂讨论的问题:“你从《秋水》这篇文章中能读懂哪些道理?” 由学生讨论发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领悟到生活中的深刻的哲理。

3、反馈

①、课堂反馈,②、课后反馈,延续创新(课后练习)实现创新

五 板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黑板分成三部分。(左边板书课题,中间提炼课文内容和主旨,右边是写作手法的归纳)

六 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秋水》这篇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

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黄山奇石》这篇课文。说课的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说教材,第二部分是分析学生,第三部分说教学目标,第四部分说教学设计,第五部分是说教学效果。

【说教材】

《黄山奇石》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就是描述了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奇石,不是神话,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读着课文我们仿佛被带到了景色秀丽神奇的黄山,似乎已经不是在阅读课文,而是站在黄山一个个观景台上,美美地欣赏着那些奇石,拍下一张张奇石图。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每一幅图,都是一个神奇的童话。读了课文不由心生向往黄山之情,更加喜爱黄山。

【析学生】

作为小学低段的学生,他们对事物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知识,表现欲望较强,喜欢展示自己。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已经具有自主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但学生对黄山奇石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对事物的细致观察能力也处于薄弱阶段,对课文理解有一定难度。

【说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黄山石的奇妙,体会作者对黄山奇石的赞叹。喜爱黄山,向往去黄山看奇石。

2、通过观察图画与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和想象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读课文,了解黄山奇石的特点。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像。

【说教学】

这堂课的教学,应抓住“奇”字,让学生既能体会到黄山风景的秀丽神奇和黄山怪石的有趣,又体会到了课文语言文字的生动和传神。

读课题后,我问学生:“课题中的‘奇’是什么意思?‘奇石’是什么样的石头?”我用课件出示“奇”的几个义项,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题“黄山奇石”,懂得这里的“奇”是少有、特殊的意思,因为这样的“奇石”只有黄山才有。此时,“奇”字吸引了学生,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情绪基础。

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找出课文中写到的黄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并暗暗惊叹,原来,黄山的“奇石”连名字都那么有趣。那神话故事中的“仙桃”、“仙人”、“金鸡”、“天狗”都在黄山聚会了,那童话故事中才有的“猴子观海”、“狮子抢球”也出现在黄山的山峰了。学生由此对黄山奇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学生真正领略黄山奇石的奇妙,感受 ……此处隐藏10448个字……惯,感受利用各种材料来制作所带来的形式美感,学习制作方法,培养能力为目标,做到教学目标明确在课堂上。王丹凤老师以她特有的教学风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的情境中,学生乐于尝试,不知不觉中学习到了美术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我觉得王丹凤老师有一点做的比较好的,就是让学生采用“互助互动”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教师只注重整体而忽略了学生个人感受,使个别学生刚显得比较紧张,不敢发言。同时在捏一捏的活动中可以多花点时间,让学生有多点思考的时间。这样有利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善于思考的能力。总之,这节课很成功,上的很好。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德国艺术家保罗。克利有句名言”用一根线条去散步”,线条是最基本的造型语言。线可以分为直线、曲线、折线三种。直线有水平线,垂直线,斜线等;曲线有波浪线,螺旋线,弧线。线的表现力极其丰富,水平线有广阔,宁静感;垂直线有升腾,挺拔感;斜线有危急或空间变化的感觉;短线水平排列则产生跳跃急促节奏感;流动的曲线使人感到柔和,轻巧,优美,给人轻快愉悦的感觉。线的粗细,刚柔,滑涩,虚实,疏密等变化产生不同的美感。

课本中的图片向我们展示了自然界中神奇的线条:生涩,古朴的线产生稚拙美;斑马身上黑白相间的自然曲线产生韵律美和装饰美;钢构的大桥与建筑简括,挺拔,有一种力度美;缀满露珠的蜘蛛网飘逸连绵,纤细雅拙。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线并不陌生,在平时绘画中是常用的表现形式,但对各种线的理解和组织能力并不是很好,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线条的神奇魅力,用发现的眼光去看身边的事物,热爱生活,体会美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3、设计理念:

通过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使学生认识到线条的表现力,进而体会、认识到线条的造型语言的魅力。通过学习、绘画,帮助学生了解线条的表现力,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尝试怎样使线条能动起来的游戏般的学习活动中,对美术造型活动产生兴趣。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掌握直线、折线、曲线等以及不同线形,如长、短、疏、密、粗、细等不同线形的变化的相关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

发现自然、生活中千变万化的线条,通过仔细观察,认识不同姿态的线条,体会线条的美感特征及其在美术作品和生活中产生的视觉效果。

(3)发展目标:

A。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B。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情感目标:

A。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B。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生活,看待社会。

5、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图片、画面的分析,体会线条的美感,了解各种线条的形态和形态组成的纹理。

难点:尝试画出长、短、粗、细、疏、密不同变化的线,对画面进行合理组织。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就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能力,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

生 初步感知——讨论探究——乐中体验——知识扩展——情感升华

互 动

师 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一共分四大板块:一、认识线条;二、线条的变化;三、学生创作;四、作品展示、评价。通过教师一步步引导,循序渐进,一步步深入体会线条魅力。

三、说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一共分四大板块:(一)认识线条;

(二)线条的变化;

(三)学生创作;

(四)作品展示、评价。

1。 导入。出示充满线条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图片中你看到了哪些线条?引出课题 “线条的魅力”。

2。 讲授新课。

(1)认识线条——初步了解线条的种类。

师:除了刚才图中看到的线条,你还说的出其它的线条吗?

让学生思考,寻找线条。

得出世上的线条有很多种,为了便于认识,我们可以把线条简单地分为直线、曲线和折线三种。

(2)欣赏图片。

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千变万化的线条!感受线条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3)说一说,画一画。

画线条,让学生体验乐趣。从短线变成长线,过度到线的变化。

(4)体验、尝试线的变化

3。 欣赏作品

从欣赏中外美术家的作品到欣赏身边学生作品,让学生感受线的魅力。

A:吴冠中:运用简单的线条,通过线的粗细、虚实变化表现的紫藤,非常有韵律的一幅画。

B:荷兰有位画家凡高,他善于用线描绘身边的事物,右边这张用曲线表现的树看上去像熊熊燃烧的火焰,表现出植物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C:欣赏完了中外大师的作品,我们再看一下身边同学的作品。(欣赏学生作品)

4。教师示范

师:那如何对各种线进行组合才能表现出线条的魅力呢?接下来看一看老师是如何运用线条来表现一个花瓶的。

5。 学生创作。

师:看了老师画之后,是不是自己也很想动手画画呢?接下来我们自己也来尝试下,用有粗细、疏密、长短、曲直变化的线条为下面的图形穿上花衣裳。

(从实践中体验线条的魅力。)

(1)提供学生一些简单花瓶图形,让学生用线来装饰。(可以用色彩笔、黑色水笔来创作)

(2)教师巡视指导。

6。作品展示、评价、小结。

(1)以小组的形式展示在小组的展板上,由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每小组中最优秀的作品,并让一两位学生说说理由,好在哪。教师总结,给每组中最优秀的学生奖励一张教师课前画好的线描作品一张。

(2)师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不同线条的各种魅力。

只要我们认真观察身边的所有事物,都可以发现它们的美。

就像罗丹所说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让我们共同努力,用千变万化的线条创造出千变万化的事物,为我们的生活增添美、增添乐趣!)

7。知识拓展

要求学生可在课余多做有关线条的练习,用各种各样不同的线条描绘我们缤纷的世界。

四、小结

本节课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创新,课堂气氛活跃;从教学效果看,知识目标完全达到,能力、发展和情感目标基本实现。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关于说课稿集合九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