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华】说课稿范文汇总七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教科书八年级第七章第1课《走进分子世界》。下面,我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而本节内容主要讲解有关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是学习有关物质结构内容的启蒙课。并且对前面物态变化一章的内容有很好的补充说明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向孩子们打开物质世界的大门,展示五彩缤纷、充满神奇的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们初步了解建立结构模型的猜想研究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本课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本教材的主要目的: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方面培养学生,而且还将注重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着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探索微观世界和遥远宇宙世界奥秘的兴趣。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知道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的大小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知道显微镜制造技术的进步对科学发现的巨大推动作用。
3、知道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4、了解纳米科学技术的初步内容,知道纳米材料的一些奇特性质及潜在的重要应用前景。
能力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人类在认识物质结构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方法:结构模型方法.
2、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会用图形、文字、语言描述分子模型.
3、通过实验探究及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欲望,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2、进一步体会生活、物理、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3、教学重点、难点及难点突破:
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分子模型的认识以及运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难点突破:利用感观感知,多例举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
学生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缺乏抽象思维和抽象判断能力。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观察升华到理性认识,多举生活中的事例和多做演示实验。
三、 教法学法
首先,通过喷洒空气清新剂,提问设疑的方式,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质世界的愿望。然后,通过对常见物质感官能直接感知其存在,拓展到我们还有一此物质,既看不见、摸不着,也无法通过感觉器官感知,从而揭示课题引入物质的结构,让学生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建立模型法,并通过活动亲身体会建立物质结构模型的过程,能自己从日常生活中收集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让学生有新鲜感,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准备
空气清新剂、纸、素描碳笔、放大镜、高锰酸钾颗粒、烧杯和水、100mL的量筒、橡皮塞、酒精、表面磨得很光滑的铅块、钩码、弹簧、两只乒乓球。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前,用空气清新剂在讲台下喷几下。
提出问题:同学们闻到了什么?它又是如何传到我们鼻子中的?(设疑,激发探知欲和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个问题,共同揭秘分子的奥秘,一起来学习
[板书] 第七章 从粒子到宇宙{多媒体}
一、走进分子世界{多媒体}
二、新课教学:
1、物质结构模型:
那么我们如何认识分子,走进分子世界呢?科学家们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科学家在研究无法看到的微观结构时常常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个结构模型的猜想,再收集证据来证实自己的猜想,现在我们借用科学家的这种方法认识物质的结构,走进分子的世界。(多媒体加结构图)
收集
证据
[板书]1、结构模型法:研究物理学的新方法。就是先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结构模型的猜想,再收集证据来证实自己的猜想从而弄清物质的内部结构。{多媒体}
活动1、选择一种模型
①、演示实验:用素描碳笔在纸上画一笔,请同学们仔细对照笔迹观察一下,你看到的笔迹有什么特点?再请同学们用手中的放大镜仔细观察碳素笔画的笔迹,你有看到了些什么?如果用低倍显微镜对笔迹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什么?
教师引导:通过你观察到的和猜想的,你觉得可以说明什么问题?
②、演示实验: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你看到的现象是:高锰酸钾颗粒是什么颜色什么状态啊?现在你们还能在液体中找到固态的颗粒吗?而水却变成了什么颜色?猜想一下,固态高锰酸钾颗粒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通过你观察到的和猜想的,你觉得这个实验可以说明什么问题?
③、演示实验:课本P24图7-1(50mL水和50mL酒精倒入100mL的量筒中)
教师引导:你们看到的现象是什么呢?有什么不解和疑惑吗?
[阅读]阅读课本上的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你认为那种结构能够解释上述现象,请选择,并尝试解释。
{同时多媒体出示} [模型]1、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各个微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
[模型]2、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有空隙;
[模型]3、固体是由微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
[学生选择并解释,老师引导]
2、分子概念
[讲解]:实际上,科学家们发现,物质是可分的,提出分子概念。
[板书] 2、分子概念:科学家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多媒体}
[讲解]:物质在分到一定程度,物质的化学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大家到初三就学到了。
举例说明:比如一滴水分成两份仍然是水,但无限地分下去呢?
3、观察微观世界的工具
[讲解]光学显微镜——细胞
< ……此处隐藏6637个字……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法释义】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根据以上课标要求以及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学时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启发,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综合运用任务型教学、讲授教学和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一个好的老师应教会学生发现真正的理论。”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新课改和新课程标准都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针对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方法拟以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主,引导学生根据所掌握的资料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点;并综合应用自主学习和接受学习等学习方法。
说课稿 篇7一拿到《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我就被老人与海鸥,海鸥对老人之间的深情给打动。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老人的名字叫吴庆恒,经常喂,照顾海鸥等等。后来因为劳累而死。这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的语言朴实优美,字里行间真情流露。是一篇是你内心无比震撼的文章。这让我想到《珍珠鸟》的作者冯骥才的一句话,“信赖往往创造美好的境界”。这篇课文的对象是六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为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在情感朗读中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情,了解真情是文章的灵魂。2、学习描写海鸥动作的词句,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份感情,都能得到他们的加倍回报。3、通过学习课文的细节描写,学会如何真实具体地表达感情,并进行语言积累。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词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了四个环节,分别是1、入境,感受海鸥老人;2、入景,欣赏和谐画面;3入情,体会灵魂震撼;4入感,祝福海鸥老人。下面具体谈一谈这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
一: 入境,感受海鸥老人首先,出示海鸥老人吴庆恒的照片。“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照片,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照片上的老人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然后齐读课文的第二小节描写老人外貌的部分,让学生感受一下课文是怎样描写老人外貌的。接着教师总结“这位老人就是昆明市一位普普通通的退休工人,名叫吴庆恒。吴庆恒老人被昆明市民亲切地称为“海鸥老人”,他和海鸥之间地故事在各大媒体报道之后,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吴庆恒老人去感受他和海鸥之间的深情厚意。”一个精彩的导入能给一堂课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入景,欣赏和谐画面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学课文的第一部分,也就是1-11小节,主要围绕一个“读”字,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来想象老人与海鸥的和谐画面。教师提问“在这一部分中你看到了哪几幅画,画中有些什么 ,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受?”学生可以找到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来描述画面,并畅谈自己的感受。画面一:老人喂海鸥。首先,教师范读,在朗读时要注意读好“很小心”、“退开一步”、“撮起”、“扫”这几个词。接着提问1、从老人喂海鸥这几个动作的细节描写中你看出了什么?(可以看出老人动作的娴熟,老人与海鸥配合默契和谐)2、海鸥飞成的乐谱能唱出一支怎样的歌?学生可能会说“快乐的歌”、“自由的歌”、“飞翔的歌”等等。然后,再读课文(请学生个别读),感受老人喂海鸥的画面是一篇有声有色的和谐乐谱,让图画和音乐融为一体,让灵动的画面唱起美妙的歌。画面二:老人给海鸥起名字。“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老人,在空中飞翔着那么多海鸥,他都能一一喊出它们的名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描写这幅画的语句,感受一下海鸥老人的亲昵和他对海鸥的爱。”(学生齐读课文,亲昵的语气)。相机教学“抑扬顿挫”把“抑”与“仰”、“柳”等形近字进行区分,并让学生知道“抑”的意思是“低”,整个词语的意思是“形容声音高低起伏,节奏分明,和谐悦耳。”同时,让学生用“抑扬顿挫”造句。教师总结“刚才老人喂海鸥时起起落落的节奏谱出了一篇和谐的乐谱,现在老人亲昵地呼唤着海鸥的名字,又好像抑扬顿挫的和谐歌唱,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情就好像交响乐,正一章一章地演奏着,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接下来他们又在唱些什么,说些什么了。”过渡到画面三。画面三:老人和海鸥亲昵地讲话。我们好像听到一阵阵亲切喃呢的和谐交流。静下心来听一听他们在说些什么呢?(多媒体播放画面和音乐),学生两人一组练习老人与海鸥之间可能会有的对话。如:老人说:“独角、灰头、红嘴、老沙、公主,快来吃食啊!”海鸥说:“谢谢你,老爷爷。谢谢你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来给我们送餐,和我们做伴。”通过这三个画面来展示和谐的乐谱,和谐的歌唱,和谐的交流,最终突出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那种和谐快乐。三个画面,三首歌,让学生感受音乐和画面的和谐交融。
三:入情,体会灵魂震撼(首先出示老人喂海鸥的画面)这是一个普通的老人,更是一个特殊的老人,他爱海鸥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把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海鸥身上,让我们再看一看那幸福的眼神,多么美好的画面,可是世间美好的事物总是那么短暂,这样美好的画面再也看不到了,老人去世了,这是他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当这张照片出现在湖边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教师引读13、14、15小节具体教学“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师:这里两次用了“扑”这个词,为什么不用“飞”呢?
生:因为海鸥们意识到就要和老人永别了,所以希望能阻止我们拿走遗像,希望能再多看老人一眼,希望老人的遗像能停留一会儿,所以用“扑”比较好,更体现出海鸥们那种伤痛,那种无奈,那种急切、焦虑的心情。
师:这么多的海鸥快速扑来的景象是多么壮观、美丽啊!这么多的海鸥来送别老人,这场面是多么悲壮啊!一起读读这两句话,读出美丽的海鸥对老人的一片深情。(学生朗读)
接着,教师出示说话练习“海鸥的心里是老人,海鸥在鸣叫什么?(目的是让学生把前面的课文说进去)”。“老人的心里是海鸥,老人在呼唤什么?”把学生分为两组,一半做老人,一半做海鸥,先写一写再交替发言。
四:入感,祝福海鸥老人老人离我们而去了,许多人来送他,没有悼词,没有哀乐,只有那张与海鸥一起的照片相依相随,你想不想来祝福一下老人?假如你是海鸥,你会怎样祝福老人?假如你是人们,你会怎样祝福老人?本课的作业设计是:收集描写人和动物之间的真情故事,并写一写读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