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品】说课稿汇编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说教材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创设情境,发展语言——浅谈《四季》说课设计。”《四季》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中的一篇课文。全文用诗歌的形式,拟人的手法和生动活泼的语言再现了四季的特点。
针对教材的特点,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课件)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抓住四季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感受、欣赏、创作四季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说教法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件)这节课,我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习语文。(课件)课堂上注重语言训练,通过朗读、背诵和说话,实现语感积淀,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生动形象。铺设阶梯,辅以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丰富多采的教学情境中自主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观察自然,搜集信息,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总之,教学中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建立亲密、友谊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主、自信的学习品质,让学生心灵之花在课堂尽情绽放。
说学法
那么,究竟如何有效指导孩子们学习课文呢?我认为(课件)语文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尤为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学会求知、学会学习。变“我学会”为“我会学”。所以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引导学生用“读—说—创—赏—画”
(课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领悟课文主要内容,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说教学过程
过渡:为了实现我以上的教学设想,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步骤。
(1)创设情境,(2)个性朗读
1、读有示范,激发兴趣
过渡:在第一环节,我以“读”贯穿始终。(课件2)《语文课程标准》中在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中提出:让孩子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四季》整首诗句式相似,反复出现,有着鲜明的语言特点,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这本身就是一种优美的韵律。为了激发孩子们的读书兴趣,我加强自身的范读。课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展示冬天雪地里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小雪人。我指着小雪人,亲切地说:“小朋友们,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它们各有各的特点。你们看,冬姑娘把小雪人带来了。”此时小雪人那顽皮可爱的样子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接着我笑着说:“老师可喜欢他了!让我来读读他的话。”
(课件)于是我便声情并茂地朗读起来: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在我朗读的过程中,我可能发现有的孩子会迫不及待地在底下开始津津有味地读,调皮的还可能学着雪人神气地挺起小肚子……于是我抓住学生这种强烈的读书欲望放手让他们自由练读这一段。我走到学生中给予适当指导,努力保护他们的各种读书表现,积极引导学生读出雪人的顽皮、可爱。在学生们饶有兴趣的读完后,我又说:“刚才你们个个都把小雪人说的话读了几遍,有的还边读边表演呢!现在让大家来听听你是怎么读的,好吗?”紧接着通过个别朗读,小组朗读,全班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让孩子们感悟雪人的可爱,充满对小雪人的喜爱和向往。也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目的。
2、读出变化,突出个性。
过渡:“读”能让孩子们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语言的优美。但它更是一种学生的个性行为。(课件)因而我趁着学生这片兴趣盎然的读书气氛,再次通过多媒体,把他们带入充满生机的其他三个季节的景色中。(课件)并且提示学生:“这三个季节的景色也很美,你们也想读读吗?”有了前一段的读书体验,此时孩子们更是跃跃欲试。接着我向他们提出了朗读要求:每人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两遍,然后在小组内读给小伙伴听,还可以下位找和自己读相同段落的同学一起读。在孩子们读书过程中,我鼓励他们相互读,相互评,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会合作学习。然后在集体交流中,我通过引导学生看图,比较草芽、荷叶、稻穗所代表的三个季节景色的不同,应当选择不同的语气来朗读。比如我在指导春天这一节中,我这样引导学生:“小朋友,你们看,春天来了,小草长出尖尖的嫩芽。他多高兴呀!正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小鸟呢!谁来读读他的话?”通过指名朗读、男女生比赛读等方式,突出春天万物苏醒,生机盎然的特点。同样,在反复的朗读中,孩子们把荷叶、稻穗的语气和表情学得惟妙惟肖。并且学生在津津乐道的读书声中,已经不知不觉把诗句背诵下来了。这样的读背训练使使学生学会了语言感悟积累和扩展丰富的方法。而且课堂上真正做到“我心入书、书入我心。”
(二)巧设语境,创造说话
1、再现情景,自由练说
过渡:语文学习落实了“读”,还要让学生学会运用。为了激活学生的语言思维,我再利用多媒体演示大自然中四季的绚丽多彩的画面。(课件)并且激发学生:“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四季美吗?大自然可神奇了。细心的小朋友你能告诉我们,平常你还注意观察过四季的哪些特点?此时在声、乐、图中,唤起了学生对四季的真实感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用自己的话自由描述四季的其它特点。
2、积累句式,引导创编。
(课件)过渡:当孩子们娓娓道来时,我望着他们说:“你们说得可真好!但小作者更能干,他只用几句话就把四个季节的景色写得这么生动。/soft/我相信你们更能干,也能当个出色的小诗人。(课件)老师也想呢!让我先来试试。”紧接着我给学生示范:(课件)桃花红红,他对小河说:“我是春天。”然后我鼓励学生自己大胆的尝试创编。并且提出了具体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相互说,而且要抓住四个季节的不同特点。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的想像插上了翅膀,一个个“小诗人”就诞生了。有的可能说:(课件)树叶黄黄,他对大雁说:“我就是秋天。”有的说:柳条长长,他对大地说:“我是春天。”……虽然是模仿,但仿中会变,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想象能力,语言思维和创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正如“课标”之中所提出的: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三)欣赏画面,丰富积累
过渡:“在以上一系列的语言实践中,学生对语言文字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将课外搜集到的有关四季的词句、儿歌、古诗、图片等展示出来。于是,有的孩子把生活中常用的词语一一讲出来;有的把家长教他们读的古诗背了出来;有的甚至将自己外出旅游时的照片拿出来向别人介绍。这时我也利用多媒体展示多 ……此处隐藏7021个字……。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观察、阐述小苏打和醋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分析小苏打和醋发生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二、处理教材
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
1、完善了实验材料——将玻璃杯换成了集气瓶,生活中的玻璃杯太大太长了
2、注意了实验的公平性。当学生讲到按比例来取小苏打和白醋时,我特意请一位学生上台来取一勺白醋,接着请他帮我们再取一勺小苏打。通过一个学生演示,引起全体学生的关注,自主去发现要取一平勺小苏打才能公平,他们还想到用牙签来帮助操作。通过学生的上台演示,集中了学生的智慧,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更是很好的渗透了科学方法,可谓是一举多得。
3、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引导学生根据猜想选择合适的器材进行探究,教师只是引导者、指导者。本来打算用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想到用“玻璃片”:怎样才能让瓶中的物质不出来,也不让瓶外的物质进去呢?没想到学生由可能会产生气泡这一猜想就想到要选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这是我意料之外的,足可以看出学生完全进入角色了,真正做到了动手之前先动脑。
说课稿 篇6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用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写出了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全篇文章可按总、分、总的记叙顺序分为三段。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述,写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第二段是分述,按照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的顺序从海面、海底、海滩和岛上四方面描述,具体写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第三段是总结,写守卫在岛上的英雄儿女必将使西沙群岛变得更加美丽和富饶。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这种总、分、总的叙述方式不仅体现在全篇文章中,还体现在段落、句群和句子中,形成这篇文章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正好配合中年级进行段的训练。
另外,本文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因而也是训练提高朗读和说话能力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课文通过对海面、海底、海滩和海岛四方面描述,具体写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2进一步学习总分结构的句群,掌握围绕总起句把事物特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读出句子的语气。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学生自评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注:重点
1使学生了解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能正确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总起分述的记叙特点,能判断一段话中的中心句。进一步掌握围绕总起句把事物特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4能够围绕总起句,从颜色和形状两方面将鱼的特点说具体。
难点
1判断总分关系句群中的中心句。
2能在课文学习中准确地把握珊瑚、鱼、海龟等海洋生物的特点。
2能够围绕总起句,从颜色和形状两方面将鱼的特点说具体。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读法及抓住中心词等方式,帮助学生领会课文总分结构的句群和段落。
2在新创设的情境练习中,进一步掌握围绕总起句把事物特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3借助多媒体演示及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愉快积极地投入以欣赏、朗读、感悟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从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2能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西沙群岛优美的风景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3领略祖国山河的美丽富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景入情地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西沙群岛地处南海,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虽然课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示出西沙群岛优美的景色,但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学习水平决定他们很难去真正感受其中的美。而运用多媒体演示既把语言文字变成直观的美丽活动的图象,儿童容易感知,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愉快地学习课文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如五光十色、交错、高耸的山崖、低陷的峡谷等词语学生只需看一看电脑图象,就能充分感受而不需要徒劳多余的讲解。本文作者为了说明西沙群岛物产丰富,运用总分结构把多种海洋生物的特点加以具体描写。而进一步巩固、掌握这种写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有些段落学生较难找到中心词即生物的特点,当然也就发现不了中心句。文中写鱼那一段在预习中我发现很多学生把“一群群鱼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作为本段的中心句。于是在教学中我有的放矢地通过图象演示,问学生西沙群岛的鱼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面对画面上种类繁多的鱼学生就能较容易地把握本段的中心句,进而掌握总分段落的基本模式,为后面的说话练习打好基础。
除了运用多媒体,老师也可以通过自己设计的过渡语,始终吸引学生留连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哪怕是提个要求。在这一堂课上,“请某某同学读课文第几小节”换成了“请某某同学带着我们穿上潜水衣,尽情地潜入神秘奇幻的海底世界畅游一番。”“请一个同学根据老师的提示说说这幅画面”换成了“谁愿意跟着老师再去一趟海底世界,与那些可爱的海洋动物作伴?”在意境美和语言美的双重体验中激发求知兴趣和欲望,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2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让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
教学中我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要的教学环节都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自己通过学习、讨论来理解课文。并用举一反三的方法让学生形成比较熟练的阅读技能。本课写到西沙群岛四个地方,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重点学习一段,避免平均使用力量。而学习途径也可以自主选择,或朗读或表演或填表,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3以课文内容的拓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学习海底和海滩两部分时,针对本课教学重点及难点,屏幕上显示各种各样的鱼和贝壳,我要求学生按所给的总分句式把它们的颜色和形状说具体,这对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力,提高运用语言、运用写作的技能都有一定的帮助。
4朗读训练贯穿教学始终,且读有不同的要求。
无论是齐声朗读、自读或男女声互读都有不同的要求,引读是本堂课上使用最多的方式。因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理解课文总起分述的记叙特点,能判断一段话中的中心句。引读能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重点,同时避免一问一答式,提高教学效率。在具体运用时,根据不同的要求有不同的引读内容。如体会“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时,我两次运用引读法,前一次我读第一句学生读其余部分,帮助学生体会总分段落结构。后一次我除了读第一句,还将“各种海鸟、鸟蛋、鸟粪”这些词特地提到前面来读,为的是提醒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是从鸟多、鸟蛋多和鸟粪多三方面表现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