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说课稿范文集锦十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各位老师:
我要说的是六年级一篇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一个童话故事,通过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叙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本文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是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重点课文。课文可以分3课时教学。
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分教材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程序三部分向老师们汇报:
先说说我对所教这部分教材的理解,我主要教的是课文的第一大段“卖火柴”,这一段内容比较散,共有四个自然段,先讲小女陔怎么会赤着脚走路;接着讲她已经在街上走上一整天;再讲她闻到街上飘着烤鹅的香味;最后讲她不敢回家。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4个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能根据标题给课文分段。
3.能读懂第一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既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4.初步感受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激发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围绕以上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步教学程序,同时把教法和学法渗透在教学程序的各个层面之中。
第一步,导言揭题。
上课开始,我以充满感情的话语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同时也自然地交代了课文所写的内容发生的时代背景,诱发学生情感,激发学习情趣,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第二步,检查预习并给课文分段。
这一课生字共3个,还有1个多音字,我有针对性地安排练习,重点正音“梗”和“喷”,理解“蹒跚”的义。再通过默读课文,安排练习,写出大意,浓缩为小标题,降低分段的难度。
第三步,学习第一段。
第一环节,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安排问题:小女孩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这一意思?找出中心句“可怜的小女孩!”。抓住这一统摄全段的句子,展开第一段的教学,能省时高效。
第二环节,部分入手,精读理解。
找描写小女孩可怜的词句,抓住四句描写冷的句子,先重点指导第一句“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后面三句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去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尝试使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女孩的可怜的第二方面是饿,我作略处理,进而理解“无人疼爱”这一方面,从而使理解句子的第一层次即理解比较简单的句子的教学告一段落。
第二层次句子的理解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先扶学第一句“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先理解句子字面的意思,讲拖鞋大,再联系上下文体会这句话的意思,最后通过朗读体会,之后小结学法,授之以渔,学生运用学法,迁移到另一句的学习,同时落实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努力达到叶老所说的“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之理想境界。
第三环节:回归整体,深化理解。
首先,回顾小女孩的可怜体现在冷、饿、没有欢乐、无人疼爱四个方面。
其次,运用挂图进行训练,加深理解,以“可怜的小女孩!”为开头或结尾说话。挂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课文中描述的形象,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巩固刚才所学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受到了一次情感的熏陶,同时培养了想象能力,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
最后配上风声,努力创设情境,齐读第一段,使学生再一次在整体感知第一段的基础上,充分表达出对小女孩的同情,结束第一段的教学。
总之,第一段的教学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思想,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突出读的训练,努力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熏陶有机结合,自然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最后一步,略学第三段,切入结局,留下悬念。
说课稿 篇2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第八章第二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第一节《不等式的解集》,下面我从教材分析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研究的是不等式的解集和不等式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这之前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不等式和不等式解,这部分在本章中不但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为今后学习函数的应用奠定了数形结合的基础,因此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是前面一元一次方程解的扩展,两者存在区别与联系。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学生学习数轴之后,又一次接触到图形与数量的对应关系,同时为今后函数的学习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二、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本科教材的地位,由于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学,技能的训练,更能重视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教育,因此确定教学目标1,2,3。
即:
1、知识目标: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和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
2、能力目标:建立图形与数量的对应关系,能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和表示。
教学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意义和不等式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
教学难点突破办法: 通过观察,分析、概括过程,使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有了初步的理解,然后通过数轴直观地表示出不等式的解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
三、教法分析
为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引导发现法,计算机辅助教学。将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小组间的合作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及时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方面的合作交流,共同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学生知识掌握过程离不开学生自身的智力活动,因此,在教学中,突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以旧探新,猜测论证等方法,揭示数学问题,并采用个人思考,分组讨论,汇报结果等多种形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悟出道理,得出结论,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学法分析
1.学生要深刻思考,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养成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2.合作类推法:学习过程中学生共同讨论,并用类比推理的 ……此处隐藏10709个字……章内容鲜明,语言直白简洁,字里行间充溢着乐观情怀。因此,我把教学重难确定为: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弄清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复杂冻土层、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这些困难的,并从中受到感染。
四、说学情
学生进入五年级以后,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上这些能力的具备,为学习本课打下了一定基础。但学生对本课背景不了解,对西部了解不多,课前又没有搜集相关的资料,这些为学生理解课文增加了难度。
五、说教法和学法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根据上面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的分析,
我主要采用情境激情法,通过画面和音乐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阅读指导法,运用阅读提示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朗读感悟法,抓住词句引导学生体会,朗读中体会情感等。
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学生自读感悟后,抓住文中关键的词句,如“昼夜、反复、彻夜通明、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等词语,感受到建设者充满智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抓住朗读,读中感悟,在教学中,按照不同的要求,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初读课文时整体感知,思考问题采用默读,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在解决难题时,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建设者在修筑风火山隧道中所遇到的困难,解决困难中所表现出的精神,通过不同层次的读去加深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
六、说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天路》;
2、引言导入新课
二、读题质疑,明确目标
1、读了课题,你头脑中浮现了哪些问题?
2、出示学习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字词读准确;
2、边读边
: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用——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3、读后检测。
四、读中感悟,体会精神
1、学生默读感悟
默读课文4---9自然段,在文中找一找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用~~~画出相关句子。还可在句子旁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同桌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高原冻土
学生交流句子,引导感受困难;
读悟克服困难的句子,体会建设者的精神,引导朗读;
恶劣天气、极度缺氧
学生交流句子,师引导学生体会,感受精神。
五、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1、齐读10——11自然段;
2、简介青藏铁路
3、课外搜集有关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七、说教学反思
说课稿 篇10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体的认识》是五年级下册第13—15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时对长方体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始,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生现状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的空间想象还不够丰富,本节课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学会运用教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演示等,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教具准备:
长方体实物、长方体框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因此,在引入之前,首先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出示几个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巧妙的引出立体图形的概念,揭示课题。(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这样可使学生的认识由平面过渡到立体。)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整体观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有什么发现?平平的。(板书:面)
(2)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感觉很直,是一条线段。
师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板书:棱)
(3)再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感到它很尖,很扎手。
师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4)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正方体,指出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2、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具体特征。
这一部分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通过操作,运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形式出现,然后交流汇报,逐步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动手中发现,在讨论中明理,在合作中体验成功。)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出示一个长方体框架,先放手让学生自学,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汇报。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
4、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立体图
先让学生把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放在桌上不动,变换着角度去观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然后动手画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立体图,同时指出,看不到的部分要画成虚线。
(设计意图:从直观形象入手,强化感知过程,清晰学生的表象,有效地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想象力,突破难点。)
(三)拓展应用,实践创新。
1、基本练习:
①几有几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的立体图形都是长方体。()
②长方体的6个面一定都是长方形。()
③相交于三个项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宽、高。()
2、看图想象。
先给出长方体的一组长、宽、高,根据要求想象。
3、挑战尝试。
你能切一刀,把一个六面体变成长方体吗?
(设计意图:这个练习题的设计,既练习了重点、难点之处,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
[附板书]
长方体的认识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