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备】说课稿集合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一、教材简析
《_________,你真了不起》是沪教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作文篇目,是一篇写人的半命题作文。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值得赞美的人物,通过记叙他(她)的事迹,抒发对人物的崇敬之情。第八单元中的课文都是记叙著名人物的事迹,突显人物高贵的品质,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写作很好的范本,因此将本篇作文放在第八单元后进行指导。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记叙文的写法,能够围绕中心选材、能够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在继续一件事情的过程时做到详略得当。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的作文也经常会出现平铺直叙的现象,缺少细致的描写,作文读来寡淡无味,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够生动、形象。
三、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本次习作中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题眼“了不起”,确定人物的某个精神品质或者特长特点。
2、能够运用外貌描、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等直接具体描写突出人物的品质。
3、能够初步运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品质。
4、在记叙的过程中能适当抒发情感,表达佩服之情。
教学重点为用具体的事例表现人物的特点,注意详略、过渡和照应。
作文指导课其实应在两课时内完成,而今天为大家呈现的是35分钟的课,所以在课堂上是让学生有选择的进行片段练习,所以预计达成的教学目标主要就是能够合理选材;能够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环境描写中的一种或若干方法来完成一个片段,表现人物的品质。
四、过程分析
本节课主要由作前指导、自主作文、交流展示和总结延伸四个部分组成。
1、作前指导:首先让学生了解这是半命题作文,指导学生去命题,让学生思考在横线上填谁。再抓住“真了不起”让学生明确本次习作的中心,继而理解本次习作的意义。在讨论明法中,先让学生在读中学,在预习时读第八单元课文《一夜的工作》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选段,回忆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品质,表达敬佩之情的,调动学生以往经验,在读与写之间建立联系,将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写作教学中来,理解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不仅可以运用直接描写,还可以利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接下来比较两个描写人物外貌的片段,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到不应为写外貌而写外貌,这也是在学生习作中的常见问题,理解外貌描写要为体现人物的品质服务。
2、在自主作文中,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说说自己写谁,通过什么事件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或特点,这是作业单上的课前作业,通过作业反馈来检查学生的选材是否合理。在通过选择性练笔的方式进行片段的写作。而且鼓励学生用行书打草稿,是对第七八单元写字教学的延伸。
3、交流展示采用两种评价方式,一个是集体交流,一个是同桌互评,让学生的习作都有被评改的机会,也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意见的途径,深化巩固今天的教学内容。而且在课后让学生将作文完成,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在公共邮箱中上传、评改其他同学的习作,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说课稿 篇2一、关于教材
《 祝福》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的首篇。本学期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小说与剧本。小说占60%,是本学期的教学重点。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原刊1924年3月25日《东方杂志》第21卷第6号,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惶》,是《彷惶》的第一篇。其深邃的思想,启迪、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民族文化反省的角度阅读作品,我们深深感到封建的思想、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摧残是无以复加的,它极大的阻碍,甚至是牢牢地捆绑着中华民族追求解放的手脚。封建的伦理,封建的道德,是套在我们民族身上的镣铐和锁链。它造成了我们民族的衰败和落后,造成了我们人生的压抑和不幸。而女性所受的压抑和不幸又远甚于男性。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通过《祝福》中祥林嫂这一悲剧人物的刻画,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鲁迅对封建文化的鞭挞。在迈向文明社会的今天,仍有其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指导思想
教会学生阅读《小说》是本学期的重点。学生阅读小说并非从高中开始,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语文教学要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因此,本课的教学根据“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鲁迅小说《孔已己》入手,自主阅读《祝福》并初步掌握、理解小说的情节(这一要求安排在课外进行),课内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开展讨论、探讨,达到对主要人物性格的理解,掌握读懂小说,总结主旨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积极探索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根据课本中的单元提示:教学要点是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①知识目标: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理解一些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的词语(如“决计”、“肯依”等)的词义。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重点是学会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③情感目标: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是引导学生掌握如何分析小说人物性格——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再具体的说,就是通过引导学生着重从具体事件(细节)中去分析祥林嫂的性格特征,从而掌握人物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是把握鲁迅小说主题深刻性(鲁迅小说解剖、抨击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性格方面形成的种种病态,针眨国民的卑怯性。)
环境描写的作用(略讲环境描写,安排为《荷花淀》的教学重点)
说课稿 篇3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96页“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2、本节课教材分析: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在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一规律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理论依据,又是复名数与小数相互改写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来认识事物,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指出,要确立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此处隐藏7860个字……步:
背景介绍,讨论诗歌象征意义、
结合作者写诗的背景,小组合作,讨论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
明确: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象征意义:
"观众":冷漠粗暴,庸俗无聊、
"华南虎":威严,高傲,向往自由,勇于抗争,是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的象征、
"我":在结南虎不羁个性的召唤下,诗人有着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极度渴望、
第四步:
激发学生情感,配诗、
师:谁铰了华南虎,谁关了华南虎,谁在那里呵斥,谁在那里丢石头,是谁,对,是人、作者在华南虎身上看到的是不屈的灵魂,而我们是否也看到了人类对动物朋友的残害呢同学们,拿起你的笔,也像我们作者一样,为这些小动物们谱写一曲吧、
第五步:
课外拓展、
搜集动物资料,下节课展示、
六,板书说明:(略)
七,结语:
华南虎是三个形象的中心,有不屈的灵魂唤起了我的意识,却摒弃了丑陋的观众,而作为现代社会的我们,做的只有珍爱动物、
我的说课就到此告一个段落,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我这次锻炼的机会、谢谢!
说课稿 篇7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纸的吸水性》,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教学与学法,活动过程五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分析,先说一下我的设计思路。正如《指南》所要求的,选取事物要贴近幼儿生活。纸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彩色的腊光纸、有软软的餐巾纸、有光滑的打印纸……它们有着自己不同的特性,而幼儿对于这些常见的纸也具备一定的经验,平常与幼儿的交流与观察中,幼儿也有很多疑问与话题,如:“为什么在腊光纸上不好画画呢?”“为什么皱纹纸放在水里会退色?”“为什么宣纸放在颜料水会变颜色?”“你们瞧,纸会飞起来!”这是幼儿的兴趣点。本次活动《纸的吸水性》,着重让幼儿在玩中体验、感知、发现各种纸的不同特性,寓抽象的知识于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这与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孩子的学习要来源于游戏,来源于生活。”的情况相吻合的。因此这一活动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既符合幼儿当前需要——探究纸的“吸水性”这一秘密,又有利于长远发展,激发其创造的意识,且其教育资源丰富。
而就大班孩子的现状来说,大班幼儿探索欲望强,能够相互合作也有竞争意识,而且喜欢动手,敢于尝试。而本次活动内容的选择既适合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我设计了此次科学活动
二、说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及本班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发展水平与潜在能力的差异,我对于本次新授课制定以下目标:
1、认识纸的吸水性,并且不同质地的纸吸水性是不同的。
2、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的纸在水中的结果,能进行简单的实验记录。
3、愿意与同伴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大班幼儿的实际情况,鉴于这是一堂新授课,我把目标1定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说活动准备
为了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综合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中、游戏中,我做了以下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认识报纸、蜡光纸、打印纸、餐巾纸
物质准备:报纸、蜡光纸、打印纸、餐巾纸、水盆、滴管
四、说活动流程
为了达到以上活动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以目标为指导,把本次活动过程设计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以情境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小蚂蚁要到河的对岸参加比赛,可是小河上没有桥。请小朋友帮小蚂蚁想想要用什么办法过河?”(开门见山,直接引导幼儿有针对性地打开思路讨论,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及探索的愿望,为下一环节作好铺垫。)
接着在得到肯定的答案后,我继续抛出问题:老师带来了四种不同材料的纸船,哪种纸船才可以帮助小蚂蚁过河呢?(提问法:有意识地提出幼儿所关注的、感兴趣哪种纸船可以过河,为幼儿指引了探索的方向,减少了探索的盲目性。)
第二环节是探究操作,观察纸张的吸水性。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三个小环节来实施:
一、是介绍材料,引发猜想。
这几只纸船是什么纸做的。用餐巾纸、报纸、打印纸、蜡光纸做的小船,哪些不怕水?能够帮助小蚂蚁过河呢?(这里,我打破以往教师灌输知识的原则,让幼儿在看看、摸摸、比比中,自由猜测表述自己的观点,通过四种不同质地的纸的对比,直观地感知,得出自己观察猜测后的结论)
在猜测后,幼儿对“纸的吸水性”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他们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这时,我用“到底哪个纸宝宝做的小船能够帮助小蚂蚁过河呢?你们的猜测是正确的吗?让我们用这些纸先动手试一试。”将活动过度到操作验证这个第二小环节。带着疑问,让幼儿自由尝试用滴管的方法在四种纸上做实验,看看每张纸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个操作过程中,我为幼儿提出的要求是:
1、将观察结果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在记录表里面。
2、如果不小心把水洒在桌子上,记得用毛巾来擦一擦。(这里我用问题设置的方法边观察幼儿操作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进行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幼儿在操作中互相交流合作。本环节运用了尝试法和操作法,也是活动的难点之处。)
第三小环节是交流总结。幼儿通过记录纸互相交流探索的结果,并用语言总结、演示自己的实验过程。在看看、说说、做做中进一步了解到纸的吸水性:当水滴到纸的表面上,水马上消失了,或是慢慢地渗透进去了,那这些纸会吸水的,就像餐巾纸和报纸一样;有的纸,水一直停在纸的表面上,那这些纸是不吸水的,就像小朋友刚才发现的蜡光纸和打印纸一样。
在交流中,幼儿用语言表达出了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增进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同时在实践中了解不同的纸吸水速度是不同的。
最后以游戏“最坚固的船”将活动过渡第三环节。请幼儿将事先折好的四种纸船放到水中,找出最坚固的船带蚂蚁过河。在游戏中,让幼儿了解蜡光纸的秘密:因为蜡光纸是在原纸上涂上了蜡制涂层制作成的,它比较光洁、光滑,所以就不怕水了!
活动延伸:
以一个追问,“你们知道生活中有什么东西也是用纸做的,它也不怕水呢”(以此来拓展幼儿的思维,使下一次活动更具延伸价值,)因为科学活动不仅仅是一次实验的过程,也应该帮助幼儿将科学的发现运用到解决生活的问题中,所以当幼儿了解了纸的吸水性,我们就要引导幼儿下一次去发现因为有些纸不怕水,所以就有了牛奶盒、纸杯等生活中这些东西的秘密。
纵观整个活动,我以“情境激趣——猜测验证——交流总结”,层层递进。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充分与材料“纸”互动,在操作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在每一个观察、实验后,我都注意简明地小结,提高科学活动的严谨性。再以“帮助小蚂蚁”过河,既有以情感为续的活动价值,也实现了活动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