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说课稿

说课稿范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1-10-04 09:06:32 收藏本文
说课稿范文汇总十篇

说课稿范文汇总十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选修4第三章第4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本节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我今天所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包括《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建立,特征和平衡的移动。

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设计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三维目标、教学流程、教学反思

一、设计思想:

新课程倡导通过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 新教材的设计也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更着重于化学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因此教学上一方面要注重开启学生的思维,注重知识的主动建构,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实验探究,发现化学反应的本质,广泛挖掘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加有意义学习的内容。基于以上的理解,我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1.使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基于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的学习基础,站

在动态平衡的高度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和移动,注重知识的主动建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以实验为载体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素养

3.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与生活生产的联系,赋予知识以实用价值。

4.应用“四脑合一”的教学法,让学生会学,学会,体验成功。

《新课程背景下应用脑科学研究的成果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是我承担的科研课题,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中重视大脑的生理性、认知性、情感性、社会性特点,应用“四脑合一”的教学策略改变了学习方式,营造了课堂的和谐氛围,取得了教和学的良好效果。“四脑合一”简而言之即在同一堂课的不同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会比单一的方式效果好;采用符合大脑的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效果好;让学生在适度兴奋的情绪中学习效果好;让学生有合作、交流、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机会效果好。

二、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是应用前一章所学的平衡理论,进一步探讨水溶液中离子的行为,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应用动态平衡理论。而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是新增加的内容。在学生学习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盐类的水解平衡之后,教科书接着介绍“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相关的理论,使他们更加透彻地理解在溶液中发生离子反应的原理。

三、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二理科学生,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溶解度的含义并学习了有沉淀生成的一些反应;在本书第二章和第三章又学习了化学平衡和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的相关理论,对动态平衡有了较充分的理解,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再学习本课,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是本章集中学习电离平衡和盐类的水解等内容,很多学生容易对所学内容混淆,在不同程度上会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干扰。

心理特征: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对用所学理论解决问题充满期待。

四、三维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的特点,确立以下的三维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难溶物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及沉

说课稿 篇2

人教版四下第十八课《永生的眼睛》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记叙了琳达的母亲去世后,父亲将她的眼睛角膜捐赠给了盲人,琳达感到不理解,在父亲的劝慰下,她的态度有了转变,而且在父亲与世长辞后,亲自捐献了父亲的眼睛角膜,14岁的温迪为外公的举动而感到骄傲,并决定自己死后也要捐赠眼角膜。课文赞扬了为别人的健康、幸福而无私献身的崇高精神。上学期,学生已在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时候初步感受到器官移植的重要性,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一定能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给学生以高尚情操的熏陶、高尚行为的指引。

根据教学预案,说说设计的意图: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开头,体会我痛失母亲的心情。

2、出示警官的话,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配乐朗读,展现琳达痛失慈母后的悲痛情绪,从而调动学生情感,促使其“移情”考虑问题。逝者已去,作为女儿此时最应做的莫过于让母亲静静离去,而一位警官的突然造访,却使得事情的发展显得扑朔迷离。故事讲到这儿,戛然而止,要求学生去读文本,有效地激起学生的读书欲望,也为“父亲同意角膜捐赠,我反对角膜捐赠”的冲突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体会“我”对角膜捐赠的反对

自由读文,找出能够体会“我和父亲”态度的语句并交流。

设计意图:采用一个“欲擒故纵”的教学策略,在此处将父亲对器官捐赠的态度与我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我对捐赠事件的强烈反对,从而预设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为本课的后续教学设作好铺垫。

三、快读课文,感受“我”态度的转变

1、找出体现我同意“角膜捐赠”的语句。出示:父亲与世长辞后,我遵从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角膜。

2、引导质疑,梳理主问题:是什么感动了我,让我同意角膜捐赠?

设计意图:找到恰当的教学切入口是组织好通篇教学的关节点,更是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索引和文眼”。在本课的教案中,紧抓“我”对“捐赠器官”一事的态度为线索,前一环节充分渲染“我”的反对态度,本环节展现“我遵从父亲遗愿”捐赠角膜,这样就制造出最大的心理冲突,此时将我的态度作一前后比较,引导学生质疑,“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梳理出本课研究的主问题“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这样学生的探究就展开了。

四、精读课文,探究“我态度转变”的原因

1、默读5至8自然段,划出有关的语句,想想是什么感动了我,让我同意角膜捐赠?

2、交流体会。

▲句子一:“琳达,”爸爸坐到我身边,平静地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抓住“平静”、“最珍贵”、“有意义”等体会爸爸关爱他人的品质令我感动。

设计意图:父亲的话说给谁听?父亲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父亲的话是缘于“我”对父亲要捐赠死去母亲的眼角膜的不解和痛苦,“我”的不明白被父亲的话释然,“我”的痛苦难忍被父亲的平静和真诚所抚慰。这一环节,使学生能最 ……此处隐藏14097个字……识。小说故事性强,其曲折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往往比较关注主要人物的结局。因此小说的阅读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但学生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和主题的把握较薄弱,须重点指导。

2、学法指导:

①朗读法:这篇小说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幽默,因此应将精读与泛读有效结合起来。

②比较法:于勒三次变化的身世,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迥异的态度变化,以及文中叙事主体“我”与家人对于勒不同态度的对比,都值得玩味。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可深入理解人物及主题,并感受文学艺术的美。

③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合作探究,注意多角度分析与把握人物的形象。并能联系实际,发表见解。

四、说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预习:1、查工具书,疏通疑难字词。2、了解作家生平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生活在哈福尔的菲利普一家每逢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港口来,菲利普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导入课题:那么于勒到底是谁?为什么全家人那么热切地期盼他回来呢?

设计意图:抓住小说的重要镜头,关键话语,预知故事情节,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问题设计:课文情节曲折,围绕于勒写了哪几个情节?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概括为“盼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或“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或其他短语,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即可)

设计意图: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同时,能够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三)跳读课文,分析小说中对比的写法。

问题设计:课文情节曲折,人物个性鲜明,对比这种写法功不可没,你能找出几组对比吗?

学生通过讨论,可能找到的对比有:

(1)遇于勒前后菲利普夫妇(主要是克拉利斯)对于勒的称呼以及态度的变化形成对比;

(2)于勒身世的前后三次变化;

(3)叙事主人公“我”和“我”的父母对于勒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说明:主要探讨(1)(2)两项对比(大屏幕显示)

于勒的经济状况对于勒的称呼对于勒的态度

贫坏蛋,流氓,无赖赶于勒(恐怖)

富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办法的人盼于勒(希望)

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躲于勒(恐怖)

设计意图:这篇小说能让学生饶有兴趣的阅读,与对比的写法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设计这一环节,学生既能学习对比这种写法,也能在比较中,体验人物内心,更能直观看到金钱与亲情的较量。

总结:于勒的遭遇我们可以用一副对联来概括:富在天涯是兄弟;穷在咫尺竟相避;横批:唯钱是亲(适当延伸拓展有关金钱的话题)

第二课时

(四)品读课文,剖析人物

1、问题设计:你最同情谁?(多媒体展示)

这篇小说中塑造了许多生动的形象,每一个人都有其令人同情之处,请指出“你最同情谁”,并从人物性格的角度说明你为什么最同情他。(说明: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勾画圈点人物描写的相关语句。)

菲利普最令人同情——典型的小市民,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一切以金钱为转移。随着于勒境遇的改变,他们也从虚幻的幸福巅峰跌入显示悲苦的深渊。他们的希望顿时变成了泡影,旧仇未了又添新恨。

“我”是最令人同情——善良,富有同情心。小小年纪的“我”却要经历这样的世俗斗争。不能跟亲叔叔相认,还要跟在父母身边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我”站在浑浊的世间,是那么孤独,可怜。

于勒最令人同情——他的一生坎坷,老年仍然要承受生活的苦痛,无家可归。他的命运除去自己的原因外,那个社会是最大的凶手。连自己的兄长都不能真诚相待,怎么还能寄希望于别人呢?

姐姐最令人同情——她憧憬的甜蜜爱情竟是建立在金钱之上,也许她所期待的婚姻将蕴藏着巨大的危机。

设计意图:在探讨过程中,学生能较为全面分析人物的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这样就突破了文章的难点问题。

2、分析小说主人公,为探究主题打基础。

问题设计:若瑟夫、菲利普、克拉丽斯和于勒,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谁是文章的主人公?

通过思考和比较,学生能判断出作者的侧重点,本文的写作目的也就水落石出了。这也为探究小说主题打开了突破口。(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

(五)多元探究小说主题。

通过前面的分析,大多数同学能谈到菲利普夫妇“金钱高于一切”的思想,对他们嗤之以鼻,对于勒深表同情。那么,对于这几个人物,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比如,菲利普夫妇是不是也有他们的无奈?对于勒,除了同情,是不是还应该有一点别的什么?这几个问题对深入接读文本,多角度理解主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展示三个相关主题,学生展开讨论

(1)菲利普夫妇家庭生活困顿,于勒以前拖累过他们,所以他们这样做也很无奈,这与当时的社会有很大的关系,是社会改变了他们,所以我认为作者的目的在于鞭挞资本主义社会。

(2)菲利普夫妇本质上还是善良的,但是他们要生存下去,就不得不面临很多实际的问题,比如女儿的出嫁问题,因此,我觉得作品主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3)于勒固然让人同情,但他品行不端正,又不肯脚踏实地的工作,因此他的结局是必然的,我认为文章告诉我们做人应该正直、实在,应该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

设计意图:在探讨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理解更透彻了,对主题的理解更深入了,这样就把握的了文章的重点问题。

(六)联系实际,在文本体验中获得启发。

问题设计:在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对菲利普夫妇的认识更全面了。他们都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那么,现实生活中有菲利普夫妇这样的人吗?你家有于勒这样生活困顿的亲戚吗?你的身边有需要帮助的人吗?你是怎么对待他们的?(多媒体出示问题)

这一组问题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的目的在于教学生学会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不要被现实的金钱关系所异化,不要失去对人的真诚的爱心和同情。这样学校教育的德育目的就达到了。

(七)拓展延伸,培养想像力。

以“五年后,门铃响了,我去开门,发现正是于勒叔叔……”为开头,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对于这样的一个意外,家人是如何表现,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五、教学反思

(一)为学生创设问题意境,有层次的探究文本。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的乐趣。

(二)语文课堂也应适当“留白”,即给学生自主质疑的时间,教师设计的问题,也应允许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反思的空间。适当“留白”,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个性差异。

《说课稿范文汇总十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