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课稿范文集锦7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勇敢者的足迹》是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中第五单元“地球真美丽”中的小课题。内容涵盖:北极、南极与珠穆朗玛峰这三处地方。通过介绍它们地形险恶、气候恶劣,来表现人类对地球的探索永无止境,赞扬了无数探索者以他们坚强的意志,勇敢的努力,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我所执教的是第二课时,讲授的内容包括:南极和珠穆朗玛峰。
在写教案中我三易其稿。从一开始的着重讲解南极气候特点、动物矿物;珠穆朗玛峰的气候地形特点到通过了解南极与珠峰的气候恶劣,突出中国科考队员和登山队员的勇敢无畏的精神与坚强的意志,这里有一个从由讲地理知识为主的地理课到品德与社会课的转变。在一次又一次解读教材、钻研教材中我意识到《勇敢者的足迹》是《品德与社会》这本教材的最佳诠释。人类探索者征服的地带,留下的科学遗产是社会范畴的,而勇敢者留下的精神遗产则是属于品德领域。一节成功的品德课绝不是停留在知识的讲解上,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在学生情感上的触动,精神的升华上。
思品课倡导的学习方式有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和解决问题学习。由此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在学习南极这部分时紧紧抓住“南极的寒冷”来设计教学,提出“南极是否适合人居住,为什么?”这一问题。采取四人小组讨论的形式探究学习。接着展示南极冰川图片,企鹅生活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间接体验南极的极度寒冷与生活在其中的艰难,层层推进,最终将学生的思考聚焦到“南极这样寒冷,生活在这里这么艰难,为什么科考队员们还要到南极去考察?”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所在,有了前面图片、文字资料、视频和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的铺垫,突破重难点应该不难。接下来展示和讲解科考队员在南极的考察发现,解决了学生“科考队员在南极去干什么”的疑问,学生对南极科考队员有了更具象的了解,最后教师点拨:在南极,科考队员就是当之无愧的勇敢者。让“勇敢者”落到实处。
第二部分,学习珠穆朗玛峰,首先让学生欣赏珠穆朗玛峰的图片,感受其壮美。我设计了2个问题作为这部分的重难点突破口。一是:珠峰的气候怎样恶劣,为什么会如此恶劣?接着追问:如果是你攀登在海拔几千米的山峰上,你可能会遇到那些危险?学生的想像力是丰富的,他们在这个问题上会感同身受。当学生了解到无限风光在险峰时,讲述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等人登顶珠峰创造奇迹的故事。才最能激发学生心中的英雄意识。教师设计的第二个问题“为了登顶珠峰,有的队员牺牲了,有的队员成了终身残疾。你认为值不值得,为什么?”这个难点问题就变得迎刃而解了。品德课最忌空对空,泛泛而谈。这节课的设计我力图紧贴学生生活经验,唤起间接经验,采用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感受《品德与社会》的独特魅力。
说课稿 篇2学生在读小学六年级时,本应对六年级的知识形成一个完整性的体系,然而,却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对于长度、面积、体积单位的运用和掌握仍然模糊不清,或出现不同单位的错位运用,或出现相同单位的模糊使用,为什么会有如此现象?我仔细分析了教材和调查了学生之后,发现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长度、面积、体积单位的知识属于空间观念方面的内容,学习比较抽象,难掌握;二是教材编排上没有很好地沟通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系统性的甄别。因此,我尝试设计此课。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为通过复习旧的知识,能学到新的知识。纵观当前的复习课,无论是阶段性的复习,还是六年级的总复习,教师通常的做法是简单的复习旧知识,进而布置大量的练习,最终,只要学生会做题就可以了,丧失了复习课应有的意义。于是,我尝试改变。
1.在这堂复习课中,长度、面积、体积单位的知识都是学生已有的,学生学过了,并应用其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大可不必再去做过多的重复。课始,我直接引导学生:“我们学过哪些常见的量?有哪些计量单位?”由于很长时间不接触有关量的知识,学生有些遗忘了。因此在这个环节,我尝试让学生自己整理学过的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勾起对旧知识的回忆,接着让学生在课堂上把知识再现出来,交流展示整理的结果,加深印象。
2.复习课应该不仅仅是对旧知识的简单回顾,更重要的是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生展示用不同形式整理的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后,我还注重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如提问“你能举例说明1米大约有多长,数学上是如何规定1平方厘米的大小?”等,让学生体验这些量及其单位的实际意义,有助于学生建立相关的概念。把计量单位的意义这一学生自己整理时易忘记的知识点特别揭示给学生,使学生对此有了理论上的认识和科学的表述。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同伴互助等形式,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了不同的单位,并能够根据情境选择合适的单位,掌握了相邻单位之间的单位换算,在名数的改写整理时,引导学生回忆总结方法,并进行归纳概括。
3.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仅仅做到这一步,还是显得有些单薄、浅显。通过“线、面、体”知识的介绍,学生明白复习是个伟大的工程,不仅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并在系统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还是今后新知识学习的一种扎实的底蕴。教学过程中在经历梳理常用计量单位同时,学生也进一步弄清了各种量的计量单位及进率,明确了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构建了系统的知识网络。也通过选择一些幽默的复习题材,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在生活化的复习应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了学生仔细认真的好习惯。
一节课下来,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是全程的参与,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深层次的参与。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随着教师“听力风暴”的不断启动,倾听认真,能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地思考状态,师生、生生之间能够彼此交流和分享见解,学生也不断涌现智慧的火花。
同时,教学中也存了许多不尽人意,总结了以下几点:
1.在分散难点,个个击破的同时,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如:对比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还比较肤浅,不够深入。
2.在教学组织方面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部分学生在交流汇报时,不能主动提出意见或问题;教学过程中课堂驾驭能力也略显不足。我意识到在自己的备课过程中、课堂上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关注学生,是我应该思考和改进的方面;如何把握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跟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设计教学也是应该努力追求的方向。
3.在以后的教学中,设计习题时,考察的内容应该是课程标准中的内容,应当注重考察学生的数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处隐藏6021个字……。新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等等。在授课中,我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具体到课本中,分组讨论人物的情感,通过交流、互相探讨解答,在教师的点拨下,对李白这首诗的美感有所把握。
(4)当然,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的学习方法,我还会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提问法、对比教学法、多媒体欣赏等方法,总之一切以学生自主体验为中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这一个中心展开。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课程。
在正式开课前,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断桥残雪》这首歌,并让同学们试着思考,怎样用语言来描写音乐。接着我会说,这个问题就留做课后作业,我们今天先学习一下,唐朝诗人李贺是如何语言来描写音乐的。接下来我们正式学习今天的课程《李凭箜篌引》。在导学的最后一部分,我会用简单介绍作者李贺的生平。
2、老师范读,指导诵读。一次诵读的时候,借助黑板帮助学生排除字、词音义的障碍,这些字词在课前已布置学生利用工具书做了考查,所以叫一位学生上台注一下加点字的音,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
3、引导学生去读诗歌的题目。
(1)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2)箜篌,是乐器。
(3)引:乐府诗歌体裁。
4、诵读课文,把握意境,这是课堂的重点和难点。
把重点和难点抛给学生,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把握诗的内容及诗人的情感,通过注释和课前预习扫清生字词,顺读全诗。我会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提供越来越丰富详实的材料,来填充诗歌留下的审美空白。 同时会提出相应的思考问题,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试着让学生自己分析。
(1)这首诗选择了哪些意象?有什么好处?
答案参考,比如这道题的答案,吴丝蜀桐,说明乐器材质的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的技艺高超。
(2)这首诗,哪几个字用的巧妙。
比如说几个动词和形容词:张高秋的张、瘦、老鱼的老。
(3)是如何描写音乐的,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的音乐美的?举例子。
(以声喻声:昆山玉碎凤凰叫 石破天惊逗秋雨
以形喻声:芙蓉泣露香兰笑 等等)
(1)主要采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3)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象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八、板书
李凭箜篌引 李贺
解题
意象
妙字
说课稿 篇7说教材: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充。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一定的困难。因此,我通过直观而形象的多媒体演示,以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乐学落到实处,并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体会只有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才可以用分数表示。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说明主题图。
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块月饼,分给两个小朋友,谁来帮他们分一分?
师: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怎么分?
生: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2个苹果。
2、师: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怎么分?
生: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1瓶矿泉水。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揭示:每人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叫做平均分《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师板书:平均分)
3、师:可是月饼只有一个,还能平均分给两个人吗?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呢?(板书: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
生:一半、半个……
师:这个半个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吗?(1/2)
师:同学们听过吗?像这样的数就是分数。(师板书: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
二、动手实践 学知解困
1、认识 。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我们把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
师:这一半刚好是这2份中的1份(电脑演示书写过程,并出示1/2),这就是,谁会读?
师:这一半是蛋糕的,那另一份呢?
师:看来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这个蛋糕的(师板书:每份是它的1/2。)这个它指的是谁呢?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1/2的呢?
同桌为一小组互相说一说。
2、折出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文章《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1)动手操作。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蛋糕的1/2,老师这还有一张长方形的纸,又该怎么表示呢?
(大屏幕出示: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先折一折,把它的涂上颜色。)
(2)同桌交流。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涂得?
(3)展示不同的作品,并说出自己的折法,及时评价。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师:明明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这个长方形的1/2呢?
(5)判断。下面这些图形都能用1/2来表示吗?
3、认识不同的分数。
师: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记录一些学生想认识的分数。)
师:想不想用一个图形表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
师:你能不能也象刚才这样,先折一折,再用斜线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可以吗?(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这次你是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又是它的几分之一呢?(同桌交流并收集学生作品。)
(展示学生作品在黑板上《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教案
)
师:涂色部分是几分之一?现在请仔细观察比较涂色部分。
4、读、写分数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这么多分数,你觉得分数你会写吗?拿出手指跟张老师一起来写个1/2!
(先写中间一短横,注意短横不要写得太长,短横下面写个2,写在下面的正中间,短横上面写上1,同样写在正中间。)
三、综合运用 发展思维
1.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图里涂色的部分吗?
2.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
3.它们分别占了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课后反思:学生能够积极发言,大胆提问。但数学语言表达不够完整,流利。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