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看见了大海》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看见了大海》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看见了大海》说课稿1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京版实验教材第 12册第五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写段意归纳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注重体会句子,使学生感悟理解句子的方法。本单元的主题是“爱”,三篇中的表现出来的父爱母爱是那种悄无声息,用心良苦的爱。《我看见了大海》则表现的是一位继父对残疾女孩的爱,不是亲生,胜似亲生,感人至深。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平凡的继父,想尽一切办法帮助“我”——一个身材畸形的女孩,由从不出家门成长为能独立生活、自食其力的人。表现了继父对“我”的深沉的爱,以及“我”对继父的无比感激之情。
课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继父,一个残疾女孩艰难坎坷(可)的成长历程娓娓道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容深沉的爱于平实的描写当中,在让人感到淡淡忧伤同时,继父的高大形象立于眼前。因此,这样的语言特点要求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发掘语言背后的潜(前)台词,进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围绕看海这个中心事件,层层深入地记叙了河子走出家门——学做家务、学习文化——照顾继父——自食其力五方面,从这五方面介绍了继父对河子转变的过程。
(个性理解)再读这篇的时候,我觉得课文还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描写的:继父答应带河子去看海是事情的起因,为了看海河子而做的准备是事情的经过 。结果,河子看到了大海。本课教学设计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安排。
学情:
经过五年多的培养,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他们能读得入情入境,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语言,掌握了批注的方法,且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但缺乏科学的学习策略。本节课力求在学法指导上有所突破。
就这节课的学习 将在“围绕中心事件安排材料”揣摩这种写作方法上给予重点指导。
目标:
鉴于以上认识,我从三个维度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人物言行的词句,理解继父“看海”的意义。体会继父对我真诚、深沉的爱,以及我对继父的感激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围绕中心事件安排材料的方法。
3.能仿照课文最后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继父对“我”这个残疾女孩真诚而深沉的爱,以及我对继父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看海”的意义。
归纳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注重体会句子,使学生感悟理解句子的方法。是本单元的重点。因此,学习课文的18-27自然段理解继父是怎样帮助河子一步步学会独立生活,体会继父对“我”这个残疾女孩真诚而深沉的爱,以及我对继父的感激之情。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
就学习这篇课文而言,学生能读懂的是继父在一步步地帮助河子 实现看海的目标,很难读懂在实现看海目标的背后继父的良苦用心。能理解课文是写人记事的,很难理解课文围绕“看海”安排材料的方法。所以理解“看海”的意义就成为了本课时教学的难点。
课时分配
为了更好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书的教学我计划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概括主要内容,理清层次,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并把不懂的问题标注在书上,师生一起解决了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
第二课时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继父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继父是怎样帮助河子一步步学会独立生活的,理解看海的意义,突破本课的重难点;通过变换角色、研词析句、想象体验和多种方式的朗读激发情感;通过谈话法进行合作与交流。本说课为第二课时。
二、循流而下易以至,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流程我设计为:
(一)、温故知新,迈“看海”第一步。
(二)、品词析句,悟“看海”意义。
1、抓动作神态,理解用意
2、以读代讲,升华感情
3、回读故事,理解意义
(三)、读中学写,学“看海”方法。
(一)、读练结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静心默读 ,探寻“看海”用意
课堂一开始,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18—23自然段。
思考:继父是怎样帮助河子一步步学会独立生活的,画出相关的语句,做好批注。
学生能静静的走进文本,去文本中探寻语言文字背后人物的情感,让“看海”的意义在学生品词析句的过程中逐渐被揭示。
课堂上学生抓住“拖着,带”等词语进行自主的理解,这些词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品词析句的方法理解到继父对河子的爱。
投影出示对比两个句子
继父的身体虽然越来越坏,但他仍然拖着病病歪歪的身子,成天带我去这儿去那儿,鼓励我独自进商店买东西,做家务活儿。
继父带我去这儿去那儿,鼓励我独自进商店买东西,做家务活儿。
让学生在对比中,抓住 仍然, 成天等修饰人物动作的词语,补充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后面所表现出来继父博大的爱。
对于欣喜若狂的理解学生只能理解表面含义,而深层次所表现出来的意义,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难度,我引导学生:什么叫欣喜若狂?为什么欣喜若狂?表现是什么?作者用这样一个词语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三步一回头的理解方法,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了词语在句子中表情达意的效果和作者用词的精妙。
2、动情诵读, 感受“看海”用心
在经过学生品词析句探寻到继父对河子的爱,初步感受到继父的良苦用心的时候,播放音乐,让学生朗读课文24-25自然段,转换角色,揭开了继父精心设计的这一个骗局,而且一骗就是7年,在这七年中,我付出了多大的努力,经历了多少艰难坎坷……学生可能会在这里走进河子的心灵,理解河子的委屈,而忽略继父骗局的意义,这个时候出示:
这是一个( )的骗局
又是一个( )的骗局
还是一个( )的骗局
引领孩子走进继父的内心世界,借助河子的委屈,衬托继父看海骗局的意义。这里以读代讲,调动学生的思维,调转学生思考的角度,时刻围绕中心人物,围绕课文的重点展开阅读。
3、整体回读, 理解“看海”意义
经过了上面两个环节的教学,看海的意义已经跃然纸上,在学生心中呼之欲出,接着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把读懂的内容批注在旁边。学生把前面理解的内容就会和
穿行于闹市,熟练地做着家务,受邻居的委托替她照看孩子,并得到每 ……此处隐藏4309个字……,思维活跃。
2、能熟练使用网络平台及留言板。
3、文中的内容离学生实际较远,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理解重点句的含义。
方法及策略
1、通过《我看见了大海》和《零点降生的女孩》两篇文章一起学习,找出两篇课文结合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2、通过精讲14课让学生们知道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从而理解课文,可以以点带面,让学生在自己阅读文章时会理解课文。
2、专为本课制作的扩展阅读资源和PPT文件
资源准备
1、北京版第十二册教科书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深入情境,品读感悟
扩展阅读,感受爱的'力量
总结升华,情感延伸
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回忆上节课的内容:谁还记得8岁前的河子是一个怎样的女孩?15岁后的河子又是一个怎样的女孩?
教学意图:这一环节检查并巩固了上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回顾,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深入情境,品读感悟
以继父讲海的故事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一)品读继父带我看海的准备,鼓励我独自生活 (第一、二次听海的故事)
(二)探讨“我看见了大海”的真正意义,理解课文主旨。
(三)在海的故事里感受父爱。(第三次听海的故事)
投影:自学提示,默读14——26自然段:
继父是怎样帮助河子成为自食其力的人的?请用——画有关语句,把感受批注在书上。
(一)品读继父带我看海的准备,鼓励我独自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听继父讲海的故事让学生理解继父为什么给河子讲海的故事。是在帮助河子树立生活的目标】
全班交流
“海水是蓝的,和天空一样蓝;海水是咸的;海很大,很深;海里有鱼,大鱼小鱼;海上有船,大船小船……”
“我”的眼前豁然亮了,心里想:( )。
设计意图:在全班交流中老师第一次讲海的故事学生美美地欣赏佳句,并让学生与文中人物展开对话,进行换位思考,假如你是河子,此时你会想些什么?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河子听了继父的话树立了生活的信心,有了生活的目标。是这样深情的语言,给了河子生活的希望,给了河子生活的力量和勇气。让学生体会到继父的良苦用心。这一环节为解决两个问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随着学生交流师配乐讲海的故事(第一次听海的故事)
(1)师有感情地朗读 (2)创情境配乐讲述
(3)生补充大海景色 (4)假如你是河子,会想些什么?
“海水是蓝的,和天空一样蓝;海水是咸的;海很大,很深;海里有鱼,大鱼小鱼;海上有船,大船小船……”
随着学生交流的深入让学生配乐有感情的朗读海的故事(第二次听海的故事)
【设计意图:再一次听海的故事理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二)探讨“我看见了大海”的真正意义,理解课文主旨。
当我穿行于闹市时,当我熟练地做着家务时,当我受邻居的委托替她照看孩子,并得到每月40元的报酬时,我突然明白了继父的“看海”的意义。
设计意图:培养河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使河子能像健全人一样自食其力,能自由地在社会生活的海洋中遨游,这就是继父的“看海”的真正意义。
(三)在海的故事里感受父爱。(第三次听海的故事)
1、理解了看海真正的含义后师生一同深情地朗读海的故事
“海水是蓝的,和天空一样蓝;海水是咸的;海很大,很深;海里有鱼,大鱼小鱼;海上有船,大船小船……”
然后老师追问:此时此刻作为河子的你,还想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正理解继父对河子的良苦用心。
这一环节又分三部分进行:
2、激发想象,升华情感
…………有无数次,我站在继父的遗像前 ,悄声对他说:“ 伯伯,我看见了大海,真的,我看见了……”
让学生读最后一段,发挥想象,说说省略号省略的内容,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发挥想像,说出河子的内心独白。在交流过程中,学生思维、情感的火花得以碰撞,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河子对继父的感激之情,体会继父的伟大。
3、品读15课,感受爱的力量
师用语言导入15 课:爱可以让一个畸形、胆小的残疾女孩自食其力的生活,爱还可以创造什么奇迹呢?让我们再来读一篇爱的故事。
出示自学提示(理解课文,感悟母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填表。
感受到了什么
改变“我”的事情
现在的“我”
原来的“我”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凭借这个表格,了解课文内容,从而理解课文的重点语句。
扩展阅读,感受爱的力量
师:爱的力量是神奇的,让我们走进资料城再一次感受爱的力量吧!把最感动自己的爱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阅读量,针对这两篇课文的主题进行升华,感受爱的力量神奇与伟大。】
总结、提升情感
师总结:爱可以唤起一个人对生活的渴望,并且改变人的命运,创造奇迹让我们都来做个有爱心的人,让整个世界都充满爱。
【设计意图:教师将对这节课的情感总结、提升到让大家都做有爱心的人,使整个世界都充满爱。】
板书:
14 我看见了大海 15 零点降生的女孩
自暴自弃
畸形胆小
爱
(善意的谎言)
自食其力
自信成功
设计意图:1、体现“爱”的主题:这个“爱”包含父母对孩子的爱,也包含了孩子对父母的理解与感激。2、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3、 两篇课文的结合点一目了然。
整个板书简洁、凝练,是内容和主题的浓缩。
教学流程图:
课件
开始
复习导入
生回答
出示学习任务
生读课文想,思考
生反馈
理解看海的意义
感受父爱
再读一篇爱的故事的文章
课件
出示学习任务
理解课文
为什么把这两篇课文一起学习
结束
读资料
【教学设计特点】
本教学设计以“情”为主线,抓住继父对河子的爱,以及河子对继父的感激,两情交织,由浅入深,走进文本,引领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感悟继父的伟大。教学中力求体现朴实、扎实、以情感人。
本节课老师的教学语言充满激情,方法指导有针对性,重点突破层层深入,语言的训练扎扎实实,拓展阅读为学生进一步感受爱的伟大,爱的神奇。
谢谢!
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我看见了大海》+《零点降生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