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数学说课稿汇编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1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A版),是第三章直线与方程中的第2节的第一课时3.2.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特点等四个方面具体说明。
一、教学背景的分析
1.教材分析
直线的方程是学生在初中学习了一次函数的概念和图象及高中学习了直线的斜率后进行研究的。直线的方程属于解析几何学的基础知识,是研究解析几何学的开始,对后续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圆的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等内容,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是地位显要,作用非同寻常,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可以说是直线的方程的形式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形式,在此花多大的时间和精力都不为过。直线作为常见的最简单的曲线,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在这一节中利用坐标法来研究曲线的数形结合、几何直观等数学思想将贯穿于我们整个高中数学教学。
2.学情分析
我校的生源较差,学生的基础和学习习惯都有待加强。又由于刚开始学习解析几何,第一次用坐标法来求曲线的方程,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数”与“形”相互转化的困难。另外我校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更有待加强。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了解直线的方程的概念和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推导过程及方法;
(2)明确点斜式、斜截式方程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初步学会准确地使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 ;
(3)从实例入手,通过类比、推广、特殊化等,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知规律;
(4)提倡学生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初步了解数形结合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直线点斜式、斜截式方程的特点及其初步应用。
(2)难点:直线的方程的概念,点斜式方程的推导及点斜式、斜截式方程的应用。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根据学情,为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采用“实例引导的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帮助学生将几何问题代数化,用代数的语言描述直线的几何要素及其关系,进而将直线的问题转化为直线方程的问题,通过对直线的方程的研究,最终解决有关直线的一些简单的问题。另外可以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法分析:学生从问题中尝试、总结、质疑、运用,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推导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学习,要了解用坐标法求方程的思想;通过一个点和方向可以确定一条直线,进而可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要能体会“形”与“数”的转化思想。
下面我就对具体的教学过程和设计加以说明: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及实施
整个教学过程是由六个问题组成,共分为四个环节,学习或涉及四个概念:
温故知新,澄清概念----直线的方程
深入探究,获得新知--------点斜式
拓展知识,再获新知--------斜截式
小结引申,思维延续--------两点式
平面上的点可以用坐标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可以用斜率表示,那么平面上的直线如何表示呢?这就是本节要学习的内容。
(一)温故知新,澄清概念----直线的方程
问题一:画出一次函数y=2x+1的图象;y=2x+1是一个方程吗?若是,那么方程的解与图象上的点的坐标有何关系?
[学生活动] 通过动手画图,思考并尝试用语言进行初步的表述。
[教师活动] 对于不同学生的表述进行分析、归纳,用规范的语言对方程和直线的方程进行描述。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旧知识出发澄清直线的方程的概念,试图做到“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去学数学”,从而突破难点。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一方面认识到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在直线上,另一方面认识到直线上的点的坐标满足方程;从而使同学意识到直线可以由直线上任意一点P(x,y)的坐标x和y之间的等量关系来表示。
问题二:若直线经过点A(-1, 3),斜率为-2,点P在直线l上。
(1) 若点P在直线l上从A点开始运动,横坐标增加1时,点P的坐标是 ;
(2)画出直线l,你能求出直线l的方程吗?
(3)若点P在直线l上运动,设P点的坐标为(x,y),你会有什么方法找到x,y满足的关系式?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5分钟,必要的话可进行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教师活动]巡视。肯定学生的各种方法及大胆尝试的行为;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得到当点P在直线l上运动时(除点 A外),点P与定点A(-1, 3)所确定的直线的斜率恒等于-2,体会“动中有静”的思维策略。
[设计意图]复习斜率公式;待定系数法;初步体会坐标法。同时引导学生注意为什么要把分式化简?(若不化简,就少一点),感受数学简洁的美感和严谨性。还要指出这样的事实:当点P在直线l上运动时,P的坐标(x,y)满足方程2x+y-1=0.反过来,以方程2x+y-1=0的解为坐标的点在直线l上。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用坐标法研究直线的方程上来,此时再把问题深入,进入第二环节。
(二)深入探究,获得新知----点斜式
问题三: ① 若直线l经过点P0(x0,y0),且斜率为k,求直线l的方程。
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能否表示经过P0(x0,y0)的所有直线?
[学生活动] ①学生叙述,老师板书,强调斜率公式与点斜式的区别。 ②指导学生用笔转一转不难发现,当直线l的倾斜角α=90°时,斜率k不存在,当然不存在点斜式方程;讨论k=0的情况;观察并总结点斜式方程的特征。
[设计意图] 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思路,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使学生获得直线点斜式方程;由②知:当直线斜率k不存在时,不能用点斜式方程表示直线,培养思维的严谨性,这时直线l与y轴平行,它上面的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0,直线l的方程是:x=x0;通过学生的观察讨论总结,明确点斜式方程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 ……此处隐藏11857个字……(2)让学生掌握"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辨证思想。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引导发现和归纳概括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教学过程,观察对比、概括归纳古典概型的概念及其概率公式,再通过具体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2、学法分析: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观察、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归纳和动手尝试相结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在课前,教师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面两个模拟试验:
试验一: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分别记录"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要求每个数学小组至少完成20次(最好是整十数),最后由代表汇总;
试验二: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分别记录"1点"、"2点"、"3点"、"4点"、"5点"和"6点"的次数,要求每个数学小组至少完成60次(最好是整十数),最后由代表汇总。
在课上,学生展示模拟试验的操作方法和试验结果,并与同学交流活动感受,教师最后汇总方法、结果和感受,并提出两个问题。
1.用模拟试验的方法来求某一随机事件的概率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要求出某一随机事件的概率,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并且求出来的结果是频率,而不是概率。
2.根据以前的学习,上述两个模拟试验的每个结果之间都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的模拟实验,让学生感受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随着新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观察对比,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㈡思考交流、形成概念
学生观察对比得出两个模拟试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给出基本事件的概念,并对相关特点加以说明,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
[基本事件有如下的两个特点:
(1)任何两个基本事件是互斥的;
(2)任何事件(除不可能事件)都可以表示成基本事件的和.]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中找出研究对象的对立统一面,这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教会学生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教师的注解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把握问题的关键。
例1从字母a、b、c、d中任意取出两个不同字母的试验中,有哪些基本事件?
先让学生尝试着列出所有的基本事件,教师再讲解用树状图列举问题的优点。
「设计意图」将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渗透到具体问题中来。由于没有学习排列组合,因此用列举法列举基本事件的个数,不仅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对象的总数,而且还能使学生在列举的时候作到不重不漏。解决了求古典概型中基本事件总数这一难点
观察对比,发现两个模拟试验和例1的共同特点:
让学生先观察对比,找出两个模拟试验和例1的共同特点,再概括总结得到的结论,教师最后补充说明。
[经概括总结后得到:
(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有限性)
(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等可能性)
我们将具有这两个特点的概率模型称为古典概率概型,简称古典概型。
「设计意图」培养运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化归思想。启发诱导的同时,训练了学生观察和概括归纳的能力。通过列出相同和不同点,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古典概型。
㈢观察分析、推导方程
问题思考:在古典概型下,基本事件出现的概率是多少?随机事件出现的概率如何计算?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类比分析两个模拟试验和例1的概率,先通过用概率加法公式求出随机事件的概率,再对比概率结果,发现其中的联系,最后概括总结得出古典概型计算任何事件的概率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运用观察类比和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来分析问题,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化归思想的优越性和这一做法的合理性,突出了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这一重点。
提问:
(1)在例1的实验中,出现字母"d"的概率是多少?
(2)在使用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时,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深化对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的理解,也抓住了解决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的关键。
㈣例题分析、推广应用
例2单选题是标准化考试中常用的题型,一般是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如果考生掌握了考差的内容,他可以选择唯一正确的答案。假设考生不会做,他随机的选择一个答案,问他答对的概率是多少?
学生先思考再回答,教师对学生没有注意到的关键点加以说明。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决概率的计算问题的关键是:先要判断该概率模型是不是古典概型,再要找出随机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和试验中基本事件的总数。巩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
例3同时掷两个骰子,计算:
(1)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
(2)其中向上的点数之和是5的结果有多少种?
(3)向上的点数之和是5的概率是多少?
先给出问题,再让学生完成,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发现解答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用列表来列举试验中的基本事件的总数。
「设计意图」利用列表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既能形象直观地列出基本事件的总数,又能做到列举的不重不漏。深化巩固对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数学思维情趣,形成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
㈤探究思想、巩固深化
问题思考:为什么要把两个骰子标上记号?如果不标记号会出现什么情况?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要求学生观察对比两种结果,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发现两种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研究的问题是否满足古典概型,从而再次突出了古典概型这一教学重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养成自主探究能力。
㈥总结概括、加深理解
1.基本事件的特点
2.古典概型的特点
3.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
学生小结归纳,不足的地方老师补充说明。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并把学过的相关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便于记忆和应用,也进一步升华了这节课所要表达的本质思想,让学生的认知更上一层。
㈦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1、2、3
「设计意图」进一步让学生掌握古典概型及其概率公式,并能够学以致用,加深对本节课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