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说课稿汇编九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大禹治水》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内的一篇课文,纵观第六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写人的文章,歌颂了主人公某一方面的精神品质。《大禹治水》这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老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故事。把这样一个历史故事放在二年级教材中进行教学,我想不仅仅是让孩子了解大禹其人、其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写:洪水的危害。
第二段写:大禹怎样治水的。
第三段写: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第四段写:大禹制服了洪水,成了代代相传的英雄。
二、说学情
由于生活在当今社会的独生子女多数生活条件优越,受到家长的宠爱,较缺乏“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思想,加之大禹治水的故事距今已久,因而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生活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多数学生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这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古代传说是学生感兴趣的,但其中的英雄形象很难在学生心中树立,这是时代的局限。为此,我力求在第一课时就让“大禹”的伟大形象在学生心中确立,怎么办呢?利用多媒体,要学生从一开始就牢记“大禹”的名字,并用书上的插图作为幻灯片的背景,让大禹的形象深入学生的内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读准两个多音字,认识新偏旁“衣字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写好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
四、说教学方法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研究,我发现本课就有好几处想象的训练点。因此,本课的教学我打算抓住文中一些关键词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然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从而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本课在写作上很有特点。除了首尾段对比,突出重点之外,数量词的运用对突出大禹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十分明显。
总之,想让学生在轻松、竞争的氛围中学习新知,陶冶情操。
说课稿 篇2一、 教材分析
《看不见的爱》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淡淡的情节,淡淡的语句,让人感受到的却是一股激情涌动的爱的暖流。一位母亲为了让自己的盲孩子能像普通的孩子一样地玩耍——打弹弓,耐心地陪伴孩子,并鼓励孩子“总会打中的”,凡事的关键是“做了没有”。最后,孩子终于打中了目标。相信这位母亲对孩子的激励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让孩子在成长中面对现实,做任何事都应锲而不舍,直到成功为止。
作者在描写时,对母亲的描写着墨很淡,母亲始终是“安详地微笑着”、“轻轻地说”、“平静地说”,这是一位有着博大胸怀的母亲,她的内心是不平静的,她把她的爱蕴含在那些似乎是不经意的言行中,这爱是那么的深沉和了不起。
本课出现了三位人物,“我”、母亲和失明的孩子。以“我”的心情的变化贯穿整个事情的发展过程。“我”心情的变化的原因和失明的孩子在打弹弓过程中所表现的惊人的毅力,这些都与母亲的言行有关。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母亲的信任鼓励、坚韧执着,使盲孩子增添了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最终逾越了在常人看来难以跨过的沟坎。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课文告诉我们有一种母爱如轻风细雨,如婉乐柔歌,看不见,摸不着,但隽永、绵长,渗透在我们的心灵中,伴随着我们成长的每一步。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学生能通过预习,初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在教学中用检测学生预习情况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而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学生已经在前阶段学习了几种详细复述课文的方法,四年级下学期对复述课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单元的重点训练目标是简要复述课文。由于学生复述课文还有困难,在教学中,为了分散这个难点,首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抓住“我”的情感变化与母亲的言行有关这条线索,给学生铺设简要复述课文的“台阶”。
同时,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继续关注,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中感悟、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情感,并适度渗透语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的阅读和表达的能力得以同步提升。
三、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一:自主认识生字,积累“怔住”、“沉默”、“犹豫”等词语,在阅读中体会“轻轻地”、“安详”、“微笑着”等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课文语言通俗易懂,学生通过预习,基本能掌握生字字音、字形。“弹”是多音字,要提醒学生注意。在教学中通过朗读理解“轻轻地”、“安详”、“微笑”等词语的含义,感悟在母亲轻柔的动作中,在平静的神态中,蕴藏着浓浓的,沉甸甸的,能激励孩子一生的母爱。
目标二: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恰当的语速语调。
“读”是为了读懂内容,感悟母爱的伟大,积累文本语言,本文的“读”更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简要复述课文)作准备。品读母亲言行的句子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母亲的言行看似平淡,但言行举止都浸满了浓浓的、不寻常的母爱,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的言语细细地品读,让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悟文本,从内心深处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感受母爱的伟大和神圣。
目标三:以“我”的感受为线索,进行简要的复述。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简要复述课文,所以简要复述既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也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始终坚持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以“我”的感受为线索来复述。通过复述课文使学生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身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加深理解。
目标四:从母亲耐心地陪伴、激励盲孩子打弹弓,最后终于打中目标的事中,体会到母亲执着、坚韧的爱,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这个目标也是情感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教学中分三步来研读课文,理解感悟“看不见的爱”。通过阅读让学生知道“我”情感变化的原因和孩子出色的表现都与母亲的言行有关,由此将母爱的含义层层深化,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母爱是一种信任,母爱是一种希望,母爱是一种鼓励,母爱更是一种力量。通过理解和感悟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有锲而不舍 ……此处隐藏10300个字……析
本节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第三节的
《大树和小草》,是小学生刚接触《科学》的前端部分。在前几节课,学生已经初步的了解到了植物的一些初步特征,但还是不透彻。学习本节内容,可使学生对观察、分类的方法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有
利于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的梳理,为学生学习以后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书中伴有许多图片,简洁易懂的文字,这些内容是学生建立对静态的多种事物进行分类观察的意识以及逐步形成具有分类的能力并养成分类的习惯。
本节课是以观察、比较为主,适合学生初步进入科学课堂、初步认识自然的一般步骤。通过学生观察、对比、分类实验,逐步的了解到大树与小草的不同点与相同点,初步认识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的概念以及较浅特征区别。
二、说学生
1、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是很懵懂,形象的意识占主导作用,抽象的意识还模糊,但是思维很活跃,通常思考不是很全面,但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很强烈,易被新事物吸引,老师应合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习得更多知识、能力。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认识到小草与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了解大树与小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实地观察,能记录小草与大树的特征,比较小草与大树的不同。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小草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狗尾草若干、榆树枝;学生准备:白纸、
四、教学重点:
比较大树与小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难点:学会对小草进行详细的观察。
五、教学方法
演示法:教师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了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小草和大树,学生对直观事物比较敏感,对它们充满好奇,有意识的驱使自己去学习;
观察法:通过对植物的直接观察,使学生可以从“想象回忆”转变到可见的有据可循的学习方式上来,便于学生更快更好的说出他们的特征及区别,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静态与颜色美丽的事物很新鲜,想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加以有教师从旁指导,更加喜欢学习;
谈论法:学生间的交流使学生们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也使学生们的思想从只局限于自己,到有意识的交流意见得出理性结论习惯的转变,每个人看同一个问题的思维不是完全相同,因此,听听别人的意见和结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的开扩。
六、教学过程
1、谜语引入
“小家伙毛茸茸,风中摇摇晃又晃,好像狗的小尾巴”猜一植物。(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下一步观察狗尾草做铺垫)
2、观察狗尾草
把学生分成小组,拿出老师提前准备好的狗尾草,小组合作仔细观察、讨论狗尾草的特点,并且画出狗尾草,各组总结汇报。(以不同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观察狗尾草的特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对比观察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榆树的树枝,通过与狗尾草的对比,各组讨论找出不同之处,联系生活实际得出大树与小草的特点。
4、探究
提出木质茎和草质茎,通过榆树枝和狗尾草的对比得出大树和小草各自的特点,一起探究一下什么是木质茎什么是草质茎。然后根据他们探究的结果等等,给学生说出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的初步概念。
说课稿 篇9一、教材分析
歌曲《小小足球赛》是本册教材第二单元第一课,这是一首描绘孩子们踢足球的少儿歌曲,旋律既轻快活泼,又带有抒情性,歌曲节奏多变,画面感强。如“你在前面攻,我在后面守”,呼喊声“注意,射门”,感叹词“哎呀呀”“哈哈哈”等,都使歌曲充满童趣,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充满快乐与紧张气氛的足球赛场景。全曲为大调式,不方整的一段体结构,前八小节节奏平稳,旋律轻快流畅。中间的十二小节,节奏富有变化,歌词描绘了踢足球时场上场下的精彩场景。最后一句,念白与演唱相结合,滑音的运用使歌曲形象十分鲜明,连续的衬词将歌曲推向高潮。整首歌曲情绪热情欢快,充满了童趣,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二、说教学目标:
1、能准确而生动地演唱歌曲《小小足球赛》。
2、能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参与歌曲的表现。
三、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正确把握歌曲情绪。
2、歌曲中的休止符与切分、附点等节奏。
四、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有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赛场图片,营造运动氛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可联想的音乐空间,促进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表现力。
2、听唱教学法:采用听歌曲范唱,按节奏读歌词和反复听琴模唱的形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提高学生音乐模唱能力。从而更好的掌握歌曲。
(二)说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模式,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环境,导入新课。在这一环节我采用让同学们说说自己喜欢什么运动?然后实物展示。再问问学生在足球赛当中,每当进球和没有进球时的情绪分别是怎么样的?然后打开PPT出示两句旋律,老师分别唱出这两句旋律,并请学生分别说出哪条旋律是往上进行的?哪条旋律是往下
进行的,然后让学生通过唱这两句,来感受旋律向上和向下进行所表现出的不同情绪。
(二)听赏歌曲。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初步聆听歌曲来感受歌曲的速度和表现的情绪。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歌曲中都唱到了什么?
(三)、学唱歌曲,在学唱歌曲阶段,我让学生采用节拍的强弱规律念歌词。然后采用听唱法分句教唱歌曲。
(四)情感处理。学生认真聆听,思考歌曲中应该在什么地方唱得跳跃,什么地方唱的连贯。第一、二乐句跳跃,做抱着足球神气的走步动作,第
三、四乐句连贯,做连贯的左右摆动。“注意”“射门”的地方领唱,后面齐唱。在领唱同学小过门的地方大家一起拍手,好像啦啦队在给队员加油一样。
(五)表现歌曲。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表现和演唱歌曲,我采用首先是身体律动演唱歌曲,然后分角色演唱歌曲包括:红队、绿队、解说员、拉拉队、观众。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我把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作为目标,将情境融入到整个教学环境中,用两旋律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掌握,并理解旋律的不同行进所表现的不同情绪,以此同时还解决了歌曲演唱的难点。
整节课中我注重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在学生学唱歌曲后,让学生发挥想象,设计出能够生动地表现出比赛场面的演唱形式。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激烈、紧张、而欢快的场面。在学生以学会歌曲后,播放配有画面的歌曲演唱,这一环节,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多媒体去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情境,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乐学”,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感受到了信息技术与音乐整合所带来的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