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说课稿汇总六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中“笔算乘法”的例2——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今后学习多位数的乘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 一)学习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的最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基于教材和新课标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确定以下目标。
1、学生能表述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出结果。
2、学生经历探索、交流、归纳总结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书写整洁,仔细计算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算理的理解。
关键: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法
笔算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应注重让学生在尝试、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归纳总结。
三、说教法
基于学法,本节课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激发兴趣;自学指导,引发探究;讨论交流,明白算理;练习巩固,发展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计算教学从本质上讲,是比较枯燥和单调的。如果把沉闷的计算教学融合到学生熟悉的、有趣的情境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基于以上思考,我围绕感兴趣的“体育活动”这一主题,设计了“复习铺垫——探究新知——巩固应用——课堂小结”四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铺垫(打气球游戏,看谁能百发百中)
富有挑战和竞争性的学习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把本课要唤起的先前经验设计成了有趣的“打气球比赛”。
口算:12×3= 16×10= 15×4= 90×70=
估算:19×21≈
笔算:36×7= 24×12=
处理的原则是:先比赛再明理。重在让学生说出估算的方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方法及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的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这样处理在为探究新知提供支撑的同时,还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二)探究新知(围棋棋盘上的学问)
1、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我先与学生谈话:同学们,“你们下过围棋吗?”“你了解棋盘的结构吗?”然后,课件出示围棋棋盘,引出例2。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棋盘的结构,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两个:
①、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②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方格?
第一个问题做为例题,第二个问题做为练习。
2、自主探索,尝试解决。
针对学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我做以下处理:
第一步,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9×19=
第二步,学生自主选择计算方法,算出结果。
第三步,交流汇报,学生可能用到的方法有:估算、笔算。
在展示笔算方法时,创设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和算法:先用谁和谁乘?九九八十一,满八十该怎么办?用1和19相乘时,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写在哪儿?为什么 ?然后再怎么办?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对运算的顺序、进位方法和第二个积的书写位置进行初步小结。
接下来,学生去试着解决第二个问题:棋盘上共有多少个方格?
这一问题的解决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学生列出算式独立计算;第二步让学生说笔算的过程和结果,同时我通过课件展示,再现笔算的进程,加深对笔算方法的理解。
3、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接下来,我让学生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计算过程进行对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笔算的过程。师生共同总结出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即: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个位上的数去乘,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设计目的]: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经历自主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的笔算过程;发现、比较,归纳出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提升学生对乘法笔算的认识,达到知识的主动建构。
(三)巩固应用
为了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书写整洁,仔细计算的好习惯,我设计了“当裁判”的小练习。
1、当裁判(题略)
2、解决问题。
①小明获得跑步冠军,每天坚持跑25分钟,1个月(31天)共跑多少分钟?
②他从家到训练场要走15分钟,每分钟走38米,小明家到训练场有多远?
[设计目的]: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
3、综合应用。
请你估一估王老师带5000元,够吗?
体育用品
单价
个数
足球
99元
12
篮球
70元
21
排球
41元
35
让学生先估算,再用笔算验证。
[设计目的]:这样,把口算、估算和笔算有机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我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来总结全课,自我评价,能起到梳理知识,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略)板书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总之,本节课,我力求体现“利用已有经验,突出探索发现,注重能力培养,关注学生发展”的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
《小镇的早晨》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依循由“分”到“总”的结构方式,抓住小镇早晨“恬静”、“热闹”、“紧张”这三方面的特征写出了它的美丽。课文篇幅短小,结构清晰,语言浅显、流畅。
依据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指导学生自由朗读 ……此处隐藏8336个字……并联,再扩展到三个。(这一游戏既巩固串并联的连接特点,又把串并联得以扩展,同时也体现了合作意识。)
(三)限时闯关,拓展创新(8分钟)
为了突破重点,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设计以下闯关题目。
1、展示:一块示教板,上面两个灯并列摆放,连接线看不到。让学生判断它们的连接关系。(现在学生无法从连接方式判断串并联电路,从而继续激发学生兴趣、疑虑。让学生作出猜想,并说明猜想的理由,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同时告诉学生仅凭元件摆放的位置是无法判别串并联的。)
2、找出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的是串联电路,哪些地方应用的是并联电路。
3、有两个小灯泡(L1、L2),两个开关(S1、S2),两节干电池,导线若干,实现:只闭合S1时两灯都不亮,只闭合S2时只有L2亮,S1、S2都闭合时两灯均亮。(比一比那个小组最先完成任务,而且能画出相应的电路图,说明其连接关系。通过评比,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竞争能力。)
(四)独立完成,学力自检(10分钟)
测试题三道,判断电路连接方式、连接电路、电路设计。
(拓展练习设计应有层次、有坡度,给各段学生不同任务,使他们既能跳一跳摘桃子,又能通过练习体会成功的快乐。)
(五)总结反思,归纳提升(3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课进行总结,主要从科学知识及科学的学习方法两方面进行总结,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逐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通过本环节,学生可以逐渐养成对所做事情进行评估的习惯,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心,有助于及时反思自己的行为,梳理知识体系,有助于课堂情感、知识能力的内化,并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六)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次布置作业的原则,作业分3部分布置:
A组:课本第109页1、2题
B组:课本第109页3、4题
C组:除完成B组作业外,思考:节日小彩灯如果有一个坏了,如何使其它的灯亮起来?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要服务于生活,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课后作业的设计源于这样的思想指导。教师应给不同能力的学生以不同作业内容,为学生积极主动发展提供机会。)
四、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可以把教学内容形象精炼地呈现在黑板上,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智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课堂思路。)
电路图 概念 电路特点 开关作用
说课稿 篇6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语文》第一课是王家新的新诗《在山的那边》。如果我教这一课,我将这样带孩子一起走向“山的那边”。
人人都有美丽的童年,童年都有过瑰丽的梦想。如何叙述孩提时代的梦?大海对于山里(内陆)的孩子有多遥远?山的那边有些什么?真有那一群美丽的蓝精灵吗?在活泼轻快的《美丽的蓝精灵》的歌声中,我可以用这样的句子开始这一首新诗的教学。
这首自由诗仅两部分,共五节,很短,字里行间充满童稚,也充满彩色的梦。老师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如果有合适的音乐配上,效果当然更好。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节奏轻快但不能快速;要有表情甚至肢体语言但不要过分夸张。比如读“──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可摸拟山“铁青着脸”,适度强调一下“我”得零分时那种惊异失落的心境,但不能过于程式化,样板戏化。这只是诗人一个欲扬先抑的低潮,读得过于低落,可能让后面无法高扬起来。
朗读完毕,可以作几句简要的提示:这首诗很浅显,叙述“我”小时候总想按照妈妈所说,到山的那边去看海,但我一次次地爬上山头,却一次次地让我失望;但我找海的信念没有失去,我一如既往地攀登、寻找,终于有一天,我看到了“雪白的海潮”,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课前已经安排学生结合课前提示、课后练习说明进行了预习,下面的时间当然就该给孩子们了。
别忙,先还是给孩子几分钟表现的时间。让各小组推荐一名阅读能力强的同学,分别朗诵一下全诗。事前强调,要根据他们各自对诗的理解,看要强调表现什么思想感情。待孩子们读完,让全班同学参与讨论。讨论是一个评价式的讨论:你认为谁读得最好?好在哪里?(后一个问题可能抽象了一些,老师有必要延伸一下:哪一个字、哪一句或者哪一段读得好?读出了什么感情?让你听出了什么感觉或感想?)在学生热烈的评比讨论中,老师要有意识地把学生的讨论重心加以引导。重心有二:一是对诗句中某些词的表面意思和深层意义的理解,比如课后研讨与练习中的“痴想”、“铁青着脸”、“诱惑”、“枯干”等,当然还有“种子”、“信念”、“凝成”等;二是作者爬山的个人行为和屡次翻山寻找大海的象征性意义,要通过“想望”、“幻想”、“失望”、“相信”、“有一天”、“一次又一次”、“又一次次”、“一次次”等词语,体会诗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执著精神,把诗人对“海”的找寻幻化成为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其间,自然不能离开一次一次地反复朗读,或一句,或一节,或一段。诗歌不厌百回读,通过反复朗读,才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引导学生实现深层次的理解。
当然还得注意一个细节,评比讨论的目的不在评比,不要把重心落在对几个学生的朗读能力排座次上面。关键是要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一点一点地理解诗歌,把诗人的感受化作自己的生活体验。这后一点非常重要,这是现在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物我相融,物我两忘,培养学生智商的同时,潜移默化滋养学生的情商!到这里,学生们自然就比较容易理解诗中“山”与“海”是什么意思了,“用信念凝成的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海。作者写山的那边,目的就是表现他对信念的执著,对理想的追求,表现他那不停跋涉、不懈追求的生活和人生。
下一步就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对某一事物的向往如何化成生活感受,哲理式的人生追求?课堂上当然不能这么说。可以用这样的话语引入:同学们一定像诗人一样有过“痴想”,也做过各种各样的梦,你现在记忆最深的梦是什么?去追过这样的梦没有?你是怎样在追?追到了没有?打算现在放弃还是继续追下去?……这个引言一定能让课堂上炸开锅,学生们再次进入“你一言我一语”的热烈交流之中。
快下课了。课文如果草草收场,显然就会如诗一样缺乏韵味。不妨给孩子们一个逆向思维训练:诗人不断探索几经周折终于看到了海,面对了一个“全新世界”;如果你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历经坎坷和曲折,你心中的“大海”仍然遥遥无踪,甚至出现在你面前的不是大海而是沙漠戈壁,你将如何面对呢?就如课后练习三所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在这个意义上,安排孩子们进行写作练习,在熟读背诵课文的前提下,围绕“寻梦”这个话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自己命题写一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