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说课稿汇总五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一.设计说明
这节课“平面直角坐标系”是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数学第十八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变量与函数”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学习函数图象的重要基础,下面就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作如下说明:
1、课题引入自然:从学生最熟悉的环境(教室)入手,抽象出用“一对有序实数”来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显得非常自然。这时老师也不要急于给出直角坐标系的概念,而是给学生一段时间去思考、去交流。把学生的思想和法国著名数学家---笛卡尔当时的思法进行自然结合,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2、方法运用灵活:既有教师的讲解,又有独立分析、分组讨论交流、游戏活动等。教学的全过程都是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开展活动的,和学生一起探究概念的形成,知识的拓展,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能力培养到位:设计上注重了数学思想方法在课堂中的渗透,领悟数学知识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思想方法;注重知识“结构化”的形成,帮助学生形成了知识体系,完善了认知结构。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分析、归纳能力。
4、信息反馈全面:本课采用了“学习单”的形式, 不仅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还能比较全面地、及时地反映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老师及时发现问,及时调整教学,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及时给予激励和指导,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
二、板书设计
18.2.1平面直角坐标系
1、平面直角坐标系 2.由点写坐标:
(1)横(X)轴、纵()轴、坐标原点 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特征:
(2)象限:
(3)一、二、三、四 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征:
2、点的坐标:P(X,) 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
(1)由坐标描点:
(2)点的坐标是:
(3)一对有序实数对点的对称关系:
说课稿 篇2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第四课《当灾害降临的时候 》中的第一课时《无情的灾害》。
一、说教学内容
本单元以人类的家园为主线,引导学生认识人类与赖以生存的地球之间的关系,通过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一些存在问题,在灾难面前人们所做的努力,让学生心中形成环保意识,感受我们在自然灾害面前所带来的损害,以及在人类自救互救中闪现的真情。本节课“自然灾害”对于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五年级学生来说,虽然有所了解,但对自然灾害的无情以及造成的巨大损失的认识比较肤浅,对于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认识不足。而本课的活动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深刻感受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性。到底怎样才能拉近学生与话题间的距离,让学生能有所感悟呢?找准切入点显得尤其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学情我将本节课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两条:
1、 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搜集曾经发生在我国以及世界上的重大自然灾害,了解其到给人类和社会的危害。
2、 小组合作利用网络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
3、 认识自然灾害有不可抗拒的一面,同时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课程标准、学生的学习实际,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我把本课的重、难点确立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搜集曾经发生在我国以及世界上的重大自然灾害,了解其给人类和社会的危害。学生社会实践经验少,综合能力不够全面,这堂课需要学生收集有关自然灾害方面的资料,很多资料在书籍或网站上都有,但是有些学生因家庭条件限制,也许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完成,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落实突破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上谈谈:《品德与社会》课,是“学”的课程而非“教”的课程,因此这堂课在教法上主要是以情感渲染为主,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灾害的冷酷无情。在学法上我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网络高速发展的现代生活,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搜集资料的重要渠道,而五年级的孩子往往只对网络中的游戏功能感兴趣。对于利用网络搜集、整理资料应该说还是一个盲区。因此,本节课我决定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优势,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利用网络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学会科学合理的分工合作,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收集材料,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单纯的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式学习。学生通过搜集、汇报的方式,在活动中自主体味、自主探究。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从学科特点和孩子的认知现状出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拟定了以下教学框架:
(一)谈话导入
这学期我们学校少先队都开展了哪些活动?学生交流到给雅安地区的同学捐款引出最近四川发生的雅安地震。
(二)从印象最深的地震谈起
观看雅安地震发生时的学生逃生视频让学生认识到地震的可怕危害。之后抛出问题:“地震给人类到来了无尽的灾难,那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无情的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吗?”激发学生的求知期望。看过《地震小百科》视频,教师通过学生的汇报过程,认真地倾听,适时总结。并通过同桌合作网络搜索、填写调查表,了解历史上发生的大地震带来的损失使学生深入感受地震灾害的危害之大。
然后相机指导学生阅读《中国地震带分布图》,看看哪些地区易发生地震,从地图上找到我们的家乡,了解我们威海与曾经发生过唐山大地震的京津唐渤张地震带近在咫尺。
(三)扩展到其它自然灾害
针对威海本地频繁发生或造成严重损失的自然灾害,学生自主分成小组,每组围绕一种自然灾害通过网络搜索展开专题研究,之后上台通过调查表、图片、视频等形式汇报交流。让孩子们明白除了地震之外,还有一些像水灾、旱灾、火山等自然灾害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威胁。
以图片配字和视频的形式出示各种灾害所带来的伤害,让孩子们重温那悲惨的一幕一幕,给学生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意识到自然灾害的无情。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我们应该如何看 ……此处隐藏4599个字……/p>
首先,教学大纲对楞次定律的知识要求是 "B"级。其次,楞次定律是一个物理规律的高度概括,学生在理解其语言表述时会有两方面困难:
(1)楞次定律本身是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但定律本身并没有直接表述感应电流方向如何,而表述的是感应电流的磁场如何。
(2)学生对"阻碍"二字的理解往往会产生误区,把阻碍原磁场的磁通量变化,理解为阻碍原磁场。因此,楞次定律的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楞次定律的应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不单是为了使学生知道实验的结论和规律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结论和规律是如何得出的,因此教学重心要从结论的学习上转移到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的学习,以及形成这些概念和规律所用的方法的学习中。因此,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确立本节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
2)会用楞次定律解答有关问题
3)通过实验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收集,处理信息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通过科学探究之后,使学生学会依照物理事实,运用逻辑判断来确立物理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树立把物理事实作为依据的观念,形成根据证据,逻辑和现有知识进行科学解释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探究热情,使学生具有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方法
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是和他们在学习中的相关行为联系在一起的。要发展某种能力,就必须经历相应的学习过程。例如,只有在物理实验中经历独立地收集实验数据,分析论证的过程,才能发展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而物理实验功能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获得所谓的"正确"实验结果,引出概念,也不再是仅仅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只有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实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楞次定律是来源于实验中的探究。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因而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教师进行强制性的灌输,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出来的。探究式课堂教学实质上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人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通过前几节的实验探究出电磁感应产生的条件,及感应电动势大小的规律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进一步学习感应电动势的方向应该有一定的兴趣和热情,且有一定的实验基础,因此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我变单纯的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小组的探究实验,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物理情境,启发,引导学生按照新课标中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进行实验探究。达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方法让学生自主确定,实验由学生自主设计,证据让学生自己收集,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结论让学生自己得出,最后问题由学生自主解决"的目的。
四,课堂教学模式及课型:实验探究式教学 新授课
五,教学用具:
1、计算机,大屏幕投影;
2、线圈,条形磁铁,导线,干电池, 灵敏电流计。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提出问题;
2、启发猜想,问题假设;
3、明确目的,制定计划;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5、评估交流,发现问题;
6、引导中介,深入探究;
7、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8、归纳综合,总结规律;
9、基本练习,体验成功;
10、得出方法,灵活运用;
11、课堂小结,深化理解;
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1、评估交流,发现问题
感应电流方向
磁铁磁场方向
感应电流磁场方向
B感和B铁方向关系
甲图
乙图
丙图
丁图
如图一所示,是以往授课时的表格,学生只是按要求直接填写。我想,怎么事先就知道表中要列一个"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怎么事先就知道要比较B感和B铁的方向的关系呢 学生会自发的想到吗,我以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发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于是,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新设计成下面的表格,如图二所示。
感应电流方向
磁通量的变化
磁铁磁场方向
甲图
逆时针
增多
向下
乙图
顺时针
增多
向上
丙图
顺时针
减少
向下
丁图
逆时针
减少
向上
(图二)
2、引导中介,深入探究
当学生通过实验填写结果后,会发现,仅仅根据以上数据不能概括出感应电流与磁通量的变化的关系,在学生苦思冥想,急于寻找方法的时候,这时,我适时点拨,可不可以找一个中介做一个桥梁,这个中介是什么 学生很自然会想到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于是,得到下表中的结果。如图三所示。
感应电流方向
磁通量的变化
磁铁磁场方向
感应电流的
磁场方向
甲图
逆时针
增 加
向下
向上
乙图
顺时针
向上
向下
丙图
顺时针
减 少
向下
向下
丁图
逆时针
向上
向上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使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搜索,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发生过程与认识的内在联系过程,以促使学生建构良好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3、得出方法,灵活运用
楞次定律没有直接给出感应电流的方向,它只是概括了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原则,给出了确定感应电流的程序,学生通过基本练习,亲自体会并总结出利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老师对学生的总结给以充分的肯定,并且按照新课标教材把这个程序绘画成形象,直观的方框图(如图四所示)。在此基础之上,我启发学生:这个方框图不仅是概括了判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思路,同时它描述了三个量的关系,同学们知道是哪三个吗 学生回答后我给出了一个逆向应用楞次定律的习题。
七,板书设计
楞次定律及其应用
1、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的关系
2、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