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说课稿

【必备】说课稿合集9篇

时间:2021-10-04 03:06:11 收藏本文
【必备】说课稿合集9篇

【必备】说课稿合集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学生初步探索一些事物隐含的规律,掌握了一些找规律的方法基础上学习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数量关系,为下节课学习全长、段长和段数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与归纳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摆一摆等实践活动中,了解“规律”,初步建立“规律”的概念。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数学语言描述规律。

五、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我在在教学思想上,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在教学活动中。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法、动手操作、引探、游戏法等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

六、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过程中找出规律。

七、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圆片,让学生猜下一个颜色。

(二)展示生活中的一一间隔排列。

(三)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1.观察排列。

多媒体课件展示主情景图中的三列物体,让学生认真观察,并说说从图上找到了哪些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

让学生再观察,小组说说每行物体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引导出“两端物体”“中间物体”。

2.比较发现。

请同桌两人一起,分别数出每一组物体的个数,填写在表格里;然后再比较

3.排队游戏

第一个指令:男生女生一一间隔,排成一排。

第二个指令:男生女生一一间隔,排成一排。每2名男生之间必须有一名女生。

第三个指令:男生女生一一间隔,排成一排。每2名女生之间必须有一名男生。

(四)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柳树桃树一一间隔排列。

多媒体课件展示情景图,并要求学生运用今天发现的规律解决教材提出的问题。

提示: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画图帮助分析。

学生独立思考,集体交流,探索柳树桃树的数量关系。

2.广告牌。

多媒体课件展示电线杆与广告牌,请学生观察,这里的排列有什么特点?这跟我们前面看到的排列是不是一个规律?

启发:如果马路边有25根电线杆,你知道有多少个广告牌吗?如果有30个广告牌,那又会有多少根电线杆呢?

大家能不能用式子来表示两端物体与中间物体之间的关系?

3.动手操作

正方形与圆片一一间隔排列,摆10个正方形,最少需要几个圆片?最多呢?

4. 拓展训练。

1、2、3、4、5、6??200、201

单数有多少个?

双数有多少个?

说课稿 篇2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琵琶行并序》,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A.教材简析

《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二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学习的是唐代诗歌,共七首诗。《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喝”。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B.教学目标

《全日制普通高中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的积累,已具备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更为强烈,这为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的因素。

根据教学大纲和单元教学要求,结合本课特点和学生情况,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目标: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知作者把音乐描写与听者、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2. 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3. 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C.教学重点难点

高二学生,对中国沧桑历史的实际体验有所欠缺,不容易理解封建社会推残人才的黑暗现实,因此,我 ……此处隐藏10541个字……等教学手段,让学 生 了解 到 商业里不同人们的工作及商业工作的复杂性 ;通过“ 观看视频—— 讨论交流 ——体验情感” 的教学手段, 体会商店工作者工作的辛苦; 通过“ 角色扮演 , 换位体验 ”的 模拟活动 。让学生换位思考,知道商店里的工作不容易 ,学会理解、尊重 商店里工作 的人们 ,并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自觉养成文明购物的习惯。

五 , 说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进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品德教学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以真实的社会事例去拨动孩子的美好心灵。 在此指引下, 我们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 感受生活,激发探究兴趣 。

这一环节 通过 与前面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引申出本课主题。 由 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逛街导入,由 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激发 了 学生对商店工作者的工作进行探究的 欲望和热情。

(二 ), 走进生活,了解行业工作 。

这一环节通过课前的调查和结合课本内容 , 根据 学生的交流汇报 和老师的适时点拨, 让学生了解到 商店里不同的工作 。

(三), 融入生活, 体会商店工作者的辛劳 。

这一环节 通过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 “观看视频—— 讨论交流 —— 体验 情感” 的活动形式 , 以点带面,举一 反三,让学生深入了解收银员的工作状况, 从而 理解和 体会到 商店里 全体工作人员的 辛劳。

(四), 体验生活,强化宽容理解。

教学资源的开放 就是 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使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既回归生活,又高于生活。 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设计了 当商场出现了 “ 随便试吃、乱扔垃圾、顺手牵羊”这些不良 的购物行为出现时,让学生进入不同的 角色扮演, 换位体验 ; 再以师生合作的 “ 购物场景 ” 的模拟活动 再深入 体验。让学生 通过 换位思考,知道商店里的工作不容易 , 学会 宽容、 理解、尊重 商店里工作 的人们 。

(五), 回归生活,倡导文明和谐 。

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因此,在最后一个环节中 ,我们让学生 从 “ 工作人员的角度 ” 谈感受和从“顾客的角度”谈感受入手 ,再次深入体验到商店里工作的人们是那样的辛劳,并引导 学生回归到现实生活中的顾客, 做到 宽容、 理解、尊重 商店里工作 的人们 , 做到 文明购物 。

六 ,说板书

板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好的板书能吸 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 所以在设计板书时, 我们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把这课呈现的内容 设计 成 了 一条环环相扣的链子,在商店里工作的每一位员工都是这条链子的组成部分,他们缺一不可,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辛勤劳动, 才会 给我们 带来 干净整洁的购物环境,琳琅满目、价廉物美 、质量保证 的商品,所以 我们 要 怀着感恩的心来 理解和尊重 那些辛勤的劳动者。

说课稿 篇9

教材分析

《春天的雨点》是义务教材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写人记叙文。文章记叙了乌汉娜老师为上课走神的学生达丽玛补课并护送她回家的事,赞扬了乌汉娜老师关心爱护这位学生的祟高的职业道德。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两条思路写。一为达丽玛“走神”——“知错后悔”——“发誓”——“专心”。二为乌汉娜老师“发现”—— “补课”——“放心”——“护送”。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文章对乌汉娜老师这个主要人物,主要是通过外在行为、语言、神态的描述,她的思想认识、心理活动没有提及。要让学生感受乌汉娜老师的优秀品质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时,只能根据描写乌汉娜老师的己知句子,去推测、体会老师对学生的爱。

再从整个单元来看,运用读书记号,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是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春天的雨点》是本单元的第2篇文章,还应进一步落实这一训练点。基于教材的特点和单元阅读训练重点,本文的重点应是运用读书记号抓住描述乌汉娜老师的有关句子来了解乌汉娜老师的内心世界,感受教师的优秀品质,并懂得学习要专心致志。同时,文中对达丽玛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的描述也不容忽视。达丽玛从走神一专心致志听讲这一变化的过程恰恰具体地反映了汉娜老师付出的爱产生的巨大作用。文章的难点是课文结尾部分的理解。它以散文的笔调,以象征、比喻的手法点出主题、总结全文,含义深刻,在教学时可把第三大段作为突破口,设计训练,发展思维,陶冶情感。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学生知识水平,我将分2课时进行教学,并分别制订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第1课时:(1)学会12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2)能按教师的提示给课文分段。(3)读通课文,了解文章大意。(4)通过研读描写乌汉娜老师的重点句子,体会乌汉娜老师关心、爱护学生崇高的职业道德。

第2课时:(1)能划出描写达丽玛言行的句子。(2)通过研读描写达丽玛的重点句子,体会达丽玛知错就改的品格并理解达丽玛从走神一专心致志听讲这一变化的过程恰恰具体地反映了汉娜老师付出的爱产生的巨大作用。(3)能说出文中两处省略号的作用。(4)理解第3段中“春天的雨点”的双重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子以及乌汉娜老师和达丽玛的对话,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下面我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 运用读书记号划出描写乌汉娜老师的句子,感受她对学生的爱。教学难点 :学生掌握知识(领悟崇高师德)的过程。教法:指导学生运用读书记号找出重点句子。学法:尝试运用数学论证法分析重点句子。

教学流程

一、情境法导课

上课依始,我播放了自己制作的FLASH影片《兰色的蒙古草原》 ,把学生带入了课文意境。这篇文章的题材切近学生的实际,有极大一部分学生有过达丽玛一样的经历。因此课伊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春天的雨点》。哪些同学有过达丽玛类似的情况?下面我们把自己当作达丽玛来学习课文。”这样导课,可以唤起学生的回忆,引起学生对文章人物的关注,使他们进入最佳的情绪状态。

小结课文后,我指出:像乌汉娜一样的老师,在我们祖国是数不胜数,也包括今天在座的听课老师。让我们一起歌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以表达我们的尊师之情吧!(播放音乐)

二、目标导向

向学生交待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可以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实施目标

这一环节是影响目标达成度的关键,我以循序渐进为原则,准备分三步进行教学。

1、学习生字词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分组学习让学生划出最能表现乌汉娜老师关心爱护学生的句子,并说说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什么。

3,尝试用数学“论证法”的方式进行交流。

《【必备】说课稿合集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