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说课稿汇总6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小动物的奇妙变化》是河北版三年级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内容,这个年级段的学生一般都是喜欢玩小动物,但却不懂得爱护它们,也不懂得去仔细观察它们一生的变化。因而,捕捉和伤害动物的现象常有发生。本课课文针对儿童这一特点和实际,从正面对他们进行动物生理变化的教育。从侧面对学生进行爱护小动物的教育。课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介绍了人类的朋友--动物们一生的生理变化。教材的特点是:一、突出了环境教育和生态教育。二、突出教材本身的特点,选材于农村,以学生的实践探究为主。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从他们身边的动物说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积极性。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个别小动物一生的生理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去进一步的研究其他动物的一生。
(2)情感目标:感受动物的可爱,激发学生喜欢动物的情感,愿意和动物交朋友。
(3)行为目标:能善待动物,自觉保护动物,不捕捉,不伤害它们,增强环境和生态保护意识。
3、教学重难点:区分动物的童年和成年,观察动物的成长变化作为本科的重点。如何饲养小动物,并且不去伤害它们作为难点。
4、教具、学具:动物录像、动物图片,饲养动物所需要的工具。
二、说学情
综合课的学习氛围应该是轻松而诱人的,再加上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周围不少的动物,已初步了解到动物的一些知识,但是他们的主观意识尚未成熟,不懂得去细心观察,更不会自觉地善待动物,因此,引导学生明理,指导学生行为,培养他们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从身边来感受科学。
三、说教法
我在设计本活动教学时是采用情感体验模式,以境育情——明理激情——育情于行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我设计的教法有看录像听故事,动手粘图片,讨论,游戏表演,动手饲养等,这样就使教学过程更具有故事性,趣味性,动态性和实践性。
四、说学法
本活动的学法可以归纳为五个字:猜——看——思——议——行,这样可以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的是引导学生回归到生活实际中来,让学生亲身体验直接实践,在玩中学,在实践探索中提高认识。
五、说教学程序
本次活动的程序分三个环节。具体操作如下:
(一)猜谜激趣,入境育情
我认为猜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能调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丰富想象。我在活动导入部分设计了“猜猜看”环节,出示菜青虫图片让学生猜一猜他的妈妈是谁?等学生猜出后,我再通过放映录像,真实,生动,形象地再现各种小动物和妈妈一起生活的场面。让学生感受到动物们之间也有亲情。老师提问:为什么有的小动物童年和成年截然不同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小动物一生的奇妙变化。板书:小动物的奇妙变化
(二)走进教科书,明理激情
这一部分是本次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让学生走进教科书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小动物一生的快乐生活,让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产生共鸣,真正体会到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愿意和动物交朋友这一情感。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1)、收集动物的“童年故事”和动物的成长变化,
(2)、饲养小动物,观察它们的成长过程,
(3)、小动物比童年主题班会。
1、活动与体验
学生通过看录像和动物图片,从中知道许多动物妈妈和动物宝宝的知识,如:菜青虫的奇妙变化,蚕宝宝的奇妙变化等等。我借助多媒体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围绕录像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以达到认知目标的教学。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当面提出,由大家一起解决,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问题生成卡上。
学生围绕“动物的童年故事”和“动物的成长变化”两个话题到图书室收集资料。学生把收集到的知识填写在收集卡上,最后装订成册供大家欣赏,学习。学生把收集到的动物的成长变化的知识填写在课本的表格中,并对它们小时候和长大后的样子进行比较,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做出课堂小结。
2、养殖与观察。
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并有条件饲养的小动物来喂养,每天认真观察,记录它的变化,亲自体验一下小动物成长变化的过程。强调要爱护小动物,不要伤害它们。
3、展示与评价:“小动物比童年”主题班会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会了解许多小动物成长变化过程中的奇闻趣事,学生在活动中可以带着头饰来表演,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艺。最后评出表演最好的学生,给它们奖励。激发他们的兴趣。
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本节课是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学会与异性交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情绪敏感而不稳定,渴望独立而又离不开父母和老师的指导。他们渴望友谊,喜欢向同伴特别是亲密朋友倾诉心事。教材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在第一、二单元分别从与父母,与老师,与同龄人如何交往作了详尽的指导。第二单元第五课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就八年级学生异性交往的敏感话题进行探讨。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在同龄异性面前抱有一定的成见和抵触情绪,在心理上有一定的封闭性。因此,学会与异性正确交往是非常必要的。本课有三节,首先让学生认识到男生女生各有特色,应该互相体谅,互相帮助;再次是认识异性交往的积极意义和正确交往的原则,最后,就学生中产生的早恋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和预防。可见本课是这个单元的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男生女生各自的优势,知道异性交往的积极意义,懂得异性交往应该遵循的原则。
2、能力目标:学会与异性同学正确交往,增进同学间的友情,提高交际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男女同学间正常交往带来的纯真的同学友情,增进自己的性别意识,培养正确的异性交往观念。
重点:使学生认识到男女生各自的特点在哪里,男女生之间正确交往的积极意义,学会与异性同学正确交往。
难点:学会与异性同学正确交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 ……此处隐藏6869个字……—设计做一个生态瓶的方案——制作一个生态瓶
二、同学情况分析
1、知识准备
五年级的同学,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接触了解了常见的植物、常见的动物、常见的其他生物、生物的生命周期、生物的繁殖、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的基本需求的一些生物基本的但比较零散的知识;也经历体验过观察探究植物、动物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本单元前3课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通过日常生活也听说过生态建设、生态维护、生态系统等比较复杂的生物学名词。一局部同学甚至还能对上述名词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他们在设计生态瓶制造方案时,同学是能够考虑到一些动植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
2、同学的观察兴趣
应该说大局部同学对于观察花草和小动物还是有较浓厚的兴趣的。制作、并长期不时地观察生态瓶里的动物和植物,对于大局部同学是具有相当的吸引力的。(自己在1998年上半年,曾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对一个11岁的女孩作了不间断的观察,有趣的是,她兴趣坚持时间最长的是在自家阳台上种一棵豇豆,从下种,到收获,到植株枯萎的里,连续培植、观察95天。假如植株不枯萎,这个纪录会更高。)
3、认知需求
在研究蔷薇群落、农田群落后,同学自然愿意将目光转向其他类型的生物群落。
经历了前面几个学期的观察探究,特别是本单元前面3课的学习体验,他们感受了蔷薇群落、农田群落里各种生物之间以和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是一个生态系统。还感受到在这些相互关系中最显性、最直接的食物关系。他们发生观察探究其他类型的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欲望,这是我们引导同学经历“做一个生态瓶”主要心理基础。同时,也顺利地引发同学进行“观察生态瓶”等以后课程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一)《教师用书》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想法
1、通过观察池塘里生物环境资料,认识自然环境下的生态系统,以此为蓝本设计生态瓶的建造方案。(在本单元《它们是什么关系》中,同学已经认识了自然环境下的生态系统,本主题第一局部主要是分析、理解池塘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设计方案和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实际条件是我们进行方案设计的依据之一,因此必需在方案中体现出来,我认为制作时主要是根据方案进行)
3、能相互听取意见,一起协作制作生态瓶,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这是小组合作的一般要求)
(二)重新设定的教学目标和理由
1、科学探究:能积极地参与讨论、做一个生态瓶的活动,一起协作制作一个生态瓶。(积极的参与讨论,特别是做,是每位同学对“生命世界”前期学习的回顾和综合运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池塘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此为基础提出设计一个生态瓶的建造方案。能在课后个人制作一个生态瓶并坚持观察,关注生态瓶的变化。(这是后续学习的起点和同学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
3、科学知识:理解池塘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制作一个生态瓶的过程。(只有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才干设计出科学的方案;了解制作过程,保证了课后自身制作的胜利)
四、重点、难点
1、重点:生态瓶建造方案的设计。
2、难点:在设计方案时考虑,尽量让动植物活在自然环境中一样,主要是指动植物的数量比例。
五、学习方法的指导
本活动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同学主要用观察、设计、制作的方法来学习。其中开始与结尾两局部主要用观察的方法,第二局部主要用设计的方法、第三局部用制作的方法。
大致是以下的学习流程:观察——设计——制作——观察
1、观察:开始局部全班观察池塘群落的图片(影视资料),全班或小组讨论池塘群落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池塘群落的一般模型;结尾局部观察自身制作的生态瓶,进行记录。
2、设计:以小组为单位,以池塘群落为模型,为水生动植物模拟一个人工池塘群落。以池塘群落中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依据,小组人员之间开展讨论,最终确定设计方案。其中记录员的作用相当重要。
3、制作:根据自身小组的设计方案,按顺序制作一个生态瓶。
六、教学预设
(一)池塘里的生态系统
意图:理解池塘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建立池塘生态系统的模型,为小组的方案设计和制作提供必要知识准备、情感激发。
1.出示生态池塘图片(或影视),师:同学们已经观察了蔷薇花丛、水田里的生物,老师在郊外找到了一个池塘,我们来看看这个池塘,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可能会回答:池塘里有水草、鱼、小虾、螺蛳、鸭子、河蚌、荷花、荷叶、青蛙。他们会说出池塘里的一些生物,教师逐步引导同学说出池塘里的非生物。
·这些生物中哪些是水生植物?(水草、荷)
·它们的生存需要哪些条件?(泥沙、水、阳光)
·这些水生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协助?(食物、氧气、住所、躲避动物的攻击等)
·池塘里的非生物对生物又有哪些协助?
2.原来自然环境下的生态池塘存在这么多生物和非生物,那我们自身能建造一个这样的小池塘吗?
(二)设计建造生态瓶
意图:对池塘生态系统知识以和前期学习的知识的综合运用,直接为下一环节的制作提供依据。在讨论“为生物的生活考虑哪些问题”这一环节时,突破难点“在设计方案时考虑,尽量让动植物活在自然环境中一样,主要是指动植物的数量比例。”
1.小组讨论设计建生态瓶的方案。
我们的生态瓶
设计方案
准备用什么资料
哪些生物来生活?
生物
非生物
为生物的生活考虑哪些问题?
生态瓶模型图
2.组际交流设计方案。
(三)做一个生态瓶
意图:进一步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检验方案设计的合理性,为课后的自身制作积累经验,为后续观察活动提供真实的资料。
1.准备相应的制作资料,如透明的玻璃缸、玻璃瓶,也可以是大可乐瓶剪去上半局部。
根据小组讨论决定的方案制作生态瓶,贴上标签。同学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给生态瓶取一个有创意的名字。
生态瓶标签样本
生态瓶名称
瓶内生物
制作者
管理者
2.小组商量生态瓶的放置与管理,观察与记录。
(四)课后自身制作一个生态瓶并持续地观察记录。
意图:对人工池塘生态系统的观察记录落实到每一个同学身上,保证观察的时空条件。
板书:
做一个生态瓶
容器:鱼缸或大塑料瓶
生物:植物——水草、萍……
小鱼、虾、螺蛳、蝌蚪……
非生物:淤泥、河水、阳光……
生物生活需要: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养料、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