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10-04 03:05:47 收藏本文
语文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黄山记》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课,这是一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徐迟用大手笔描写黄山雄放瑰奇的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热爱。

《黄山记》虽是本单元的课内自读教材,但文章语言优美,构思谋篇独具匠心,体现了游记散文的又一特色:大手笔绘景,突出景物特点。

2、教学要求:

根据高考考纲、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以及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教学理论,我制定了如下教学要求:

⑴欣赏课文所描写的黄山奇景、理解作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赞美伟大时代的情感,以唤起学生热爱我们的时代、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激情。

⑵欣赏本文别出心裁的构思和大手笔的写法。

⑶通过和叶圣陶的《黄山三日》对比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

⑷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和遣词造句的表达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⑴教学重点是思想内容的理解和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

⑵难点是一、二部分在全文的结构和表现方面的作用,以及在对比阅读时对比点的确定上。

二、说教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本文感情色彩鲜明,所以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抒发的深情、引起学生的共鸣,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很重要的,并且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文,就一定要体现课内自读课文的特点,要放手让学生自读,在学习内容上一整体理解为主,不要求面面俱到。为此我采用“点拨法”。所谓“点拨法”教学是在现代教育科学思想理论指导下,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综合运用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一种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充分发挥教师“教”的职能和学生“学”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点拨教学分五步:1、导入2、研究3、鉴赏4、反馈5、迁移。其目的让学生学会然后达到会学。同时,为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高课堂效率,适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

三、说学法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运用“自读讨论法”,掌握“读”“想“划”议’结’的学习方法,通过读达到所思,有所得,认真思考,划分重点词句,议出问题的关键,总结各部分特点,帮助学生把握训练的重点。

四、说教学程序

㈠导入性点拨(激发情感.整体感知)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计算机软件《黄山风光》在屏幕上显示配乐的黄山风景镜头:险峰,云海,日出,摄身光等奇景。用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激发情感导入课文,板书课文题目。

㈡研究性点拨(明确自读目标,放手让学生自读,全面理解课文)

1、然学生用两个字概括黄山特点:险、奇。

2、文章自成四部分,让学生通过自读讨论拟定各部分小标题(要求尽可能用诗的语言概括)。

3、学情预测:甲、能概括但语言不简练。

乙、语言简练。

丙、诗句。

丁、四句话连成一首诗。

4、选诗句板书:①黄山胜景天造就(险奇)。

②千古黄山几人登(险)。

③攀登天都寻常事(夷)。

④天下奇景数黄山(奇)。

㈢鉴赏性点拨(精读课文,解决难点,突破重点)

1、幻灯投出自读讨论题目:课文一、二部分在全文的结构和表现方面各起什么作用?有人说,如果把这两部分删去,三、四部分也可以独立成篇,且不失为一片优秀的游记之作,你怎么看?二、三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2、学生展开自由讨论。

3、教师点拨总结,板书要点。

㈣反馈性点拨(复读课文,巩固提高)

1、交流各自欣赏的片断(学生个体不同,各自欣赏情况不同),并讲述欣赏的道理。

2、作者为什么写的这么好?

3、点拨总结:①“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热爱黄山的美景。

②语言生动准确,富有表现力。

③谋篇独具匠心。

㈤迁移性点拨(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是知识转化为能力)

1、导入语:美的表现形式是无比丰富的,徐迟大手笔写黄山气势磅礴的美,同学们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雄壮是美,平凡中也有美;华丽是美,质朴同样也是美。

2、让学生将《黄山记》与另一篇写黄山的文章《黄山三天》(作者叶圣陶)进行对比阅读,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

3、指导方法,教学生学会对比阅读的方法,达到会对比阅读。

板书:

对比阅读

①、对比什么

②、怎样对比:对比要又广度(内容、结构、表达方式、语言等)

对比要有深度(作者写作目的)

4、幻灯投出阅读对比表格,组织学生自读讨论,发挥群体作用。

5、组织评价,让学生熟练掌握对比阅读的方法。

五、说板书设计

1、板书设计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

2、板书设计要突出重点、难点。

3、整个板书设计构成统一的一个整体。

语文说课稿2

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特点,分析比兴手法。

2.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说学法:

学生学法:

1、讨论交流法

2、个性展示法

3、课堂辩论法

设计意图:讨论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之后,形成自我观点后的沟通交流,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更有助于学生新观点的形成和完善。个性展示法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为书面的鉴赏分析打好基础。课堂辩论法的应用使得课堂不同的观点立场相互较量,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深入探究。

说教法:

教师教法:

1、朗读法

……此处隐藏27215个字……>

通过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说说自己的识记方法。比如:在哪儿看过,或者通过怎样的象形等。在朗读方面老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譬如:师范读、引读、指名读、赛读、演示读等。在练习上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动手、动眼、动脑,个个争当“我最棒”。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师:小朋友,谁说说饭前、便后都要干什么?(洗手)那么,请问你们漱过口吗?平时在什么时候会漱口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有趣的儿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漱口的?(说明:从学生了解的饭前、便后洗手卫生习惯引入,为学习儿歌“漱口”也是我们要养成的一种卫生习惯打下基础。)

2、 出示课题:9漱口(齐读课题)

随机学习生字“口”。

师:哪位小朋友能说说“口”向我们的面部上的哪个部位?(说明: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思维记住“口”。只要学生说的接近就给予肯定或表扬。)

3、 引导学生书空“口”,请学生给“口”找朋友。(漱口、口中、口水)

(二)整体感知、学习儿歌

1、听课文录音。(要求:左手压书,右手点字,字字过目。)

2、师教读,生跟读。(要求:读准字音;思考: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漱口的?他做了哪些动作?)

板书:拿、喝、抬、闭、吐

师:简述每个字的特点,“拿、抬”与我们的手有关;“喝、吐”与我们的嘴有关;“闭”与门相似,“才”进门就合起来了。汉字这么有趣,那么,我们再来认识三个,大家肯定喜欢。

(说明:通过先听,后读,再思考,大概了解儿歌内容,再从5个动词的形象记忆上引起兴趣,为下面学习“手、茶、杯”3个生字做以铺垫。)

4、 出示生字卡片:手、茶、杯、口、吐

(2) 教读生字,口头组词。

(3) 书空生字。

(4) 范写“口、手、杯”。(边写边说要点,“手”的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横”在田字格的横中线上,比较长;“杯”的第四笔是“点”。)(说明:在范写时只提醒学生要注意的地方,不要刻意要求学生不要怎样。比如:写“杯”时,就不能提示“不要把第四笔写成‘捺’。”

因为往往越是提醒的地方越是容易犯错误的地方。)

5、 再认读生字。(齐读、开火车读、指名读、叫号读、游戏读。)(说明:用多种方式认读生字,减少学生对学习生字的枯燥,加强记忆。)

6、 送生字宝宝回家。(在句子里圈出生字,同桌相互查看是否正确。)(说明:训练学生的动手和动眼能力,发挥同桌之间的合作精神。)

7、 指导朗读儿歌。

8、 出示实物5个茶杯,请5个学生演示,其他学生朗读儿歌。(说明:通过演示游戏,消除学生学习的疲惫,再次激发他们的兴趣。)

9、 过渡:同学们,你们真棒!不仅读得好,而且表演的也不错,那么,我们来集体背诵儿歌肯定没问题!

10、 师由板书引导背诵儿歌。

(三) 课堂训练

1、 描写“口、手、杯”3个生字。(师巡视辅导。)

2、 指名到黑板上写一写笔顺。(说明:第一,了解学生对学过的笔画掌握多少;第二,通过少数学生上台演示,调动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审查自己是否会写。)

(四)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5个生字,会描写3个生字。不仅会读儿歌,而且还知道饭后漱口是我们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口、手、杯”三个生字各四遍。

2、回家当一回小小卫生宣传员,督促家庭成员养成饭后漱口的卫生习惯。

板书:

9漱口

语文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自己去吧》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通过小猴、小鸭、小鹰学本领的经历告诉孩子们从小要学会自立自强。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提倡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把读书和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尽量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本课的教学目标:

1.巩固“自.己.吧.要.吃.多.这.样呢.字.去”;会写“子.去.果”。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育学生从小要树立自力.自强的思想,不依赖父母。

教学重点:

会读.写“子.去.果”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从读中领悟出小猴.小鸭和小鹰的妈妈为什么要让孩子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

二、说学生 我们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前面已学过了拼音,这又是第二课时教学。他们基本上能流利地把课文读出来。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我在设计教学策略时,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读、指名读、合作读、分角色读、选读)体味课文语言,感受小鸭、小猴和小鹰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本领的决心和毅力。在读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启发学生提问题,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读中品味,理解感悟,受到情感熏陶。

(二)创设情境,合作交流。 我在课文中设计了展示学生自我的平台,通过“我会认”“我会读”“我会说”“我会写”“联系实际想一想”的情境创设,使孩子们入情入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展现的愿望。并在学生感悟课文后配上动作读课文。展示自己对课文的感悟。这些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培植了创新的幼芽!

(三)拓展延伸,培养想象。在拓展活动中,我结合本文特点,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和自由表达的空间。如小鸭子学会游泳后会说些什么?这样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感悟全文后,我又让学生说说其他小动物它们都会什么本领,是怎么学会的。并模仿课文续编故事。最后,又让学生联系实际讲述自己最近学会的一件事。促进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思想,美化学生的心灵。

四、说教学过程。

(一)我会认--------复习巩固生字.1学生拿出生字卡片,小组内互相认读.2.师生做识字游戏.

(二.)我会读----------朗读课文,感悟道理.1.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准音,读通顺.2贴字卡 3.师生接龙读课文.4.小组读.------要求读出感情.

(三).我会说―――说话顺练1.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小动物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生活的本领.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样学到本领的吗?2.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四.我会写.-------识记生字,指导书写.1.出示生字----果 子 去2.让学生拼一拼,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给生字组词.3.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笔顺,用手描一描.4.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师指导书写五.联系实际,布置作业.1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2想一想,你在生活中学会了什么本领?是怎样学的?课后说给小伙伴听听.

《语文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