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说课稿

精选说课稿4篇

时间:2021-10-04 02:05:59 收藏本文
精选说课稿4篇

精选说课稿4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秦汉一统(汉)》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第4单元《历史告诉我们》中的第一个主题——从统一到鼎盛,属于鼎盛这一部分。这一主题的教学要求从汉朝切入,帮助学生对于统一的、多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古老历史有初步的了解。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进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并强化中华民族历来是同意的多民族国家的态度。教学重点是了解汉朝的多方面成就,汉朝是一个强盛的国家。感受汉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很多对中国的汉代历史认识比较模糊,甚至受到电视剧等一些“戏说”的社会因素影响,对中国过去的辉煌成就了解不清楚、不系统。汉族地区的学生也不了解自己民族的来由。作为古代离“中原”地区较远的广州,古时候是属于“南越国”辖地,中原汉文化的体验在我们的学生中体现并不如其他地区的明显。因此需要对课本内容进行重组,挖掘我们身边的“汉文化”,找出学生有感同身受的事物,引起学生共鸣,把侧重点放到我们今日在南粤地区仍然看到的成就——精湛的手工艺上,并籍此指引学生一步一步去了解汉代文明成就极其深远影响。引导学生知道汉代成就来源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立志为民族的再次振兴而努力。

三、教学目标

1、知道汉朝是一个强盛的国家。

2、了解汉朝的多方面成就。

3、结合汉代手工艺成就与广府文化相关内容联系,感受汉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汉朝的相关资料,包括文化、手工业等方面的成就

2、准备广府文化相关资料。

3、课件、有关历史书籍、道具。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消化器官》是湖北教育出版社小学《自然》五年级下册第23课,内容主要包括: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认识消化器官的作用、消化器官卫生保健教育,是继《食物的营养》之后具体认识人体的器官。消化器官是人体的主要组成局部,在人体知识中占有重要地位,学习消化器官,既有助于同学更好地理解消化器官在人体的主要作用,又为今后学习人体的其它器官作了必要的准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消化器官的作用和消化的过程,教学难点是食物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和功能,知道食物的大致消化过程。

2、能力目标:培养同学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探究精神,提高同学分析、综合和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让同学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三、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分组实验资料――试管、淀粉液、小烧杯、碘酒、滴管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⑴演示实验:出示两根装水的试管和一些米饭、白糖,把白糖和米饭分别放入盛水的试管里摇动,让同学观察出现的实验现象。目的是集中同学的注意力,激发同学的探究欲望。

⑵提出问题:“像米饭这样不溶解于水的食物人体能吸收吗?是怎样被消化吸引的呢?”引导同学讨论。这一问题其实就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问题的提出有利于让同学带着明确的任务去学习,在学习活动中抓住核心,有选择有重点的学习科学知识。

⑶揭示课题。

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既培养了同学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又激发了同学积极的学习欲望,使新课的出示水到渠成。

2、讨论交流认识消化器官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首先提出了一个开放性问题“你知道人体有哪些消化器官,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然后引导同学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使同学取长补短,丰富对消化器官的认识。在同学充沛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用多媒体课件,按顺序把各个消化器官依次展示给同学看。

最后,让同学对照自身的身体,互相说一说消化器官,并指一指它们的大体位置。

这样的设计,既激活了同学原有的知识储藏,把同学头脑中支离破碎的知识纳入比较完整的体系中,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

3、实验探究认识消化过程

⑴了解唾液的作用

⑵认识各消化器官的作用

口腔:初步消化食管:运送食物

胃:继续消化小肠:充沛消化,充沛吸收

大肠:残渣通道

⑶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首先让同学对照消化器官作用图,分组讨论食物的消化过程,并在小组内交流。

然后,在同学交流汇报的基础上,总结食物的消化过程。

最后,让同学对照消化器官作用图,用自身的话,准确、全面、系统的说一说食物的消化过程。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告诉我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同学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同学提供充沛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科学的乐趣,增加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这局部说课稿充沛体现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充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笼统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寓教于乐,为同学发明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极大的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

4、联系实际,进行饮食卫生教育

同学认识了消化器官的作用,理解了食物的消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先让同学说一说消化器官对人体的重要性,再联系生活经验,谈一谈怎样维护人体的消化器官。最后,提出一个拓展延伸问题“我们有过消化器官生病的经历吗?原因是什么?”引导同学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观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为同学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同学畅所欲言,体验学习的乐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充沛体现“教师主导,同学主体”的教学原则。就教师的教学方法来说,主要采取了

1、探究研讨法,引导同学经历“提出问题――猜测与假设――观察实验――考虑与结论”的科学探究历程,培养同学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观察实验法,通过同学实验和观察,提高同学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分组讨论法,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使每位同学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相互促进,一起提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

就同学的学习方法来说,主要是让同学通过“看、想、议、说、做”等活动,以落实同学的主体作用,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看一看,就是让同学看实验 ……此处隐藏5170个字……手表决的方式分出赞同与不赞同两个阵营,从而展开辩论。辩论的过程非常激烈,有的学生就列举了班级里有的学生虽是独生子女,但自理能力很强,而非独生子女也很自然地参与近来,讲述他们的生活。教师在辩论中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使学生达成共识: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我们的重视,我们享受父母长辈宠爱的时候没有付出,那么现在是家里的小皇帝,将来可能成为社会的寄生虫,我们这一亿独生子女就会成为社会的负担和难题。如果我们能重视这些问题,从小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就一定不会被宠坏,能够成为生活的强者,能够承担起家庭、社会给予我们的重任。

4、制定方案,挑战自己

(1)阅读资料,树立信心

请同学们读读书上29页的这则小资料,想想它告诉我们什么。这段资料言简意赅,阅读之后学生很快就能参悟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虽然有差异,但不存在本质的区别,独生子女不比非独生子女差。

(2)聆听故事,榜样引领

伴着抒情的音乐,教师深情地讲述杜瑶瑶的故事,学生专注地聆听着。听完故事,教师请学生谈谈有什么话想对自己说或想对大家说。

学生被瑶瑶的故事深深感染,他们的感言发自肺腑,十分精彩。

生1:我觉得我们也要像杜瑶瑶那样,遇到困难不退缩,做一个顽强的人。

生2:跟杜瑶瑶相比,我觉得自己实在太幸福了。我们班里许多同学的家庭条件都比杜瑶瑶好,她都能这样懂事,这样优秀,我们没有理由比她差。

生3:我是妈妈在四十岁时候生的,她为了生我,得了一身的病,可我却从来没有像杜瑶瑶那样照顾过自己的妈妈,我为妈妈做得太少了。(这个学生低声地说着,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3)直面问题,出谋划策

接着学生的`发言,教师说瑶瑶是一个在风雨中成长起来的顽强的独苗,而我们大多数人生活在幸福、优越的环境里。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请大家针对独生子女身上已经出现的这些问题,想想对策,我们怎样才能够这些问题的产生,六人小小组交流讨论,并制定克服这些问题的行动方案。

遇到的问题:在学生小组讨论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制定的行动方案内容比较单一,大多想到的是多干家务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说明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一是缺乏经验,二是没有把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独生子女在生活里的娇生惯养的具体表现联系起来思考,所以就找不到更为具体可行的办法。

采用的矫正策略:我把之前出示过的关于独生子女的有哪些娇生惯养行为的照片又一次呈现在学生面前,还让他们联系自己在生活里的一些表现来全面制订可行的方案。

取得的教学效果:从下面各小组的交流意见汇总中不难发现学生在启发之下,思路开阔了,提出的很多行动方案具体可行的,能够对他们的生活产生有效的指导作用。

生1:我觉得要多为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洗碗、扫地、拖地、星期天还可以当家做小主人,买菜做饭。

生2:还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女生学会自己梳头,早上自觉起床,不用家长一而再、再而三催促,自己背着书包上下学,回家功课做完自己收拾书包。

生3:多结交朋友,建议父母,在假日里多联合几个家庭聚会。

生4:在与同学相处时多宽容多体谅,学会分享,在家里有什么好吃的要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分享,避免总是独享一切。

生5:我认为还有一点很重要,应该多与家长沟通,有时不是我们不想锻炼自己的能力,而是他们不给我们机会,总怕我们受伤,我们要让他们知道如果过分地宠爱,我们会被充坏的。

(4)分发奖品,分享谦让

学生的想法可行也很有价值,而我们这门学科最大的难点就在于认知的发展不能代替行为的发展。所以我特意安排了一个发微笑徽章的活动,祝愿每个同学能微笑着面对生活的挑战。我请每个小组派一个同学来分发徽章,但有意少放了几个,看看学生的反应,检验学生是否有分享和谦让意识。由于学生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他们的反映很真实,也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小组发生了争执,互不相让;有的小组表面风平浪静,而没拿到的同学则一脸无奈;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个有一个小组里有两个孩子都主动让出自己分到的徽章给别的同学,我问其中的一个女孩为什么愿意让给别人,她说:“我可以把这张笑脸挂在心里!”)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考验,孩子是否能成为有责任感、心中有他人的独生子女,还需要教师和家长更多的培养与指导。

最后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虽是独生子女,但我们有父母更精心的培育,如果我们也能与他人分享,在生活中自强自立,那么我们的成长之路不但不会比别人差,而且会更精彩。这首《我能行之歌》送给每个同学,祝愿他们早日成为生活的小主人、小能人!

(三)板书设计:我是独生女(子)

较自私会分享

怕吃苦常磨练

宠坏?依赖多多独立不会!

不合群学交往

左边是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的问题,右边是相对应的概括性的解决方案。

六、教学反思

本课取得了教好的教学效果,总结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

1、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点重组教材

本课教材主要是抛砖引玉,基于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和动态进行的,本课内容又是以社会现实为背景,因此,在实施本课教学时,我将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用照片、录象等方式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尽量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所以,学生在反思自己生活表现的时候,能够真诚地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2、在合作探究中向学生生活世界回归。

我酌情设计了两次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第一次是辩论,第二次是小组制定成长行动方案。这两次合作都立足于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世界出发,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立足于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因此,学生在合作辩论、互相补充、更正中更深切地认识到了独生子女被宠坏的根源,和不会被宠坏的关键因素,他们又在合作探究中找到了指导自己健康成长的有效策略,使课堂教学成为了学生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部分。

3、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课如果单以“讨论会”的形式进行,学生可能一开始会饶有兴致,但渐渐将演变为个别学生表现的独角戏,所以我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猜猜荣誉”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评论照片”来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借“现场调查”来鼓励学生的参与性,用“发发奖品”来考验学生的真性情,让“同唱歌曲”增强学生的进取心。

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

1、针对课堂里即时生成的有效资源,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智慧体现得还不够。如学生辩论的时候,需要教师有很高的教学机智,调动、引导学生,我把握得还不到位,所以辩论的层次性体现不强,。

2、对于课堂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教师评价的针对性不是很强,不能很好地使学生形成合理的判断,并对自己今后的行为作出有效的选择。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多阅读、多聆听、多操练、多反思,努力在理论的指导、实践的操作、教后的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

《精选说课稿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