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说课稿

【必备】说课稿范文汇编八篇

时间:2021-10-04 02:05:58 收藏本文
【必备】说课稿范文汇编八篇

【必备】说课稿范文汇编八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一、教学内容分析

茅盾说:“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人物的动作写生动了,人物的性格、品质也会鲜明突出。

但学生在实际写作中,往往忽略对人物的动作描写,使人物形象模糊,不能给人留下具体、生动的印象,更不能反映出人物的性格、品质等。本课的设计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描写动作的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写出好的作品。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动作描写中分解动作、精选动词的写作方法

2、在观察、写作、交流、修改的写作活动熟练运用动作描写

3、在探索动作描写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重难点分析及教法、学法

重难点分析:了解、掌握并运用动作描写中分解动作、精选动词的写作方法,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运用了视频激发兴趣和名著引领的方式,从例子分析得出方法并指导学生实践运用到本次作文写作过程中。

教法:将信息技术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快乐的合作探究学习中掌握动作描写中分解动作、精选动词的写作方法。

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课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学习、感悟新知识。在观察、分析、写作;自主、合作、探究中达成学习目标。

1、 视频激趣 观看抹去题目和声音的动画视频《梁上君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判断这是一个什么人,他在做什么。动画人物的一举一动无不表明这是一位梁上君子。我们怎样把自己看到的有鲜明特点的人物写出来呢?

2、分解动作让人物动起来 让描写呈现动感,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是我们进行动作描写的目的所在。大家看电视转播比赛时,经常会有播音员配着慢镜头进行精彩解说,慢镜头将动作细化,带给我们无穷的视觉享受;而恰如其分的描述又会将运动员的每一个动作准确无误地定格。因此,要学会分解动作,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是由一系列地动作构成的。把一个大动作分解成几个小动作,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动作,一一进行叙述,那么整篇文章就能把人物动作写具体了。

例如:写一个胆小鬼放鞭炮。 胆小的他放了一个鞭炮。

他把爆竹放到地上,身子撤得老远,伸长胳膊,一点儿一点儿地往前凑。他手打着哆嗦,还没等点着爆竹芯,吓得扭头就跑。

这个片断中的一连串动作可以分解为三步:1、把爆竹放在地上;2、伸长胳膊往前凑;3、手打哆嗦,扭头就跑。可以用“放到、伸长、凑、打哆嗦、跑”等五个动词,准确地描述出这几个连续动作,既具体地写出了“他”放爆竹的经过,又生动地表现出“他”胆小、谨慎的性格特点。

3、精选动词让人物活起来

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体现人物特点,二是符合生活实际。

这是把行动写具体的首要条件。不同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的人,行动的特点也一定是不同的;人在不同情景、环境中,行动的特点更是不同的。精选合适的动词,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鲜明个性与思想境界,使人物形象更具活力。

(1)名著引领一: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的流了下来。

由文中的动作描写分析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那蹒跚的步态,那探身、攀手、缩脚、倾身等一系列动作,形象地描绘了父亲的费劲吃力,精准的动作描写让我们更能体会到父亲爱子之切的感人一面。

(2)名著引领二

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爸爸的花儿落了》

文中的动作描写又让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呢?

(3)名著引领三:七十多岁的葛朗台老头在看到女儿把玩自己的金梳妆匣时:“老头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你从这里的动作描写上能看出葛朗台怎样的性格特点?

一个"纵"和一个"扑"字,两个看似七十多岁的人不能做到的动作,却恰恰刻划了葛朗台强烈地发狂地占有金子的欲望、贪婪的本质与思想。

4、大展身手 (1)看一看 看《家有儿女之好爸爸》的一段视频,

要求:⑴用两三句话概括剧情。夏东海去给刘星开家长会了,犯了不少错误的刘星在千方百计磨着姥姥帮忙打掩护,见到回来的夏东海,刘星在姥姥的帮忙下又磨夏东海。

⑵仔细观察刘星的动作,看看这些动作表现了刘星怎样的心情。

(2)写一写 学生简单说所看到的情况后下笔写作。

老师给出一个开头“爸爸去参加家长会了,这么久了怎么还不回来?刘星和姥姥坐在小花园里……”,请你接着写下去,把你所看到的刘星的动作行为描写出来。

(3)找一找

⑴小组内互相交流作品,看谁写得最细致。在刻画刘星动作的词语下面画横线,如果你认为某个词语特别精彩传神,你可以在这个动词的下面标一个“△”符号。推选出组内写得最好的作品进行班内交流。

通过分析学生作品,再次小结归纳。

技法归纳一:分解动作,一点点展开,就可以把人物的动作刻画的具体生动。

技法归纳二:精选动词,一字传神,可以将人物写得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5、总结反思 达到升华

在本堂课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尽极大可能的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使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以名著中的经典片段引领孩子们学会如何分解动作、精选动词。又通过让学生们先观察、思考熟悉的视频人物然后进行写作、修改,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作文写作过程中,实现主动学习。

说课稿 篇2

一、 话理念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教育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过程、心理发展过程,它存在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进文化的同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获得渗透性心理教育,促进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基于这种新的教育理念,我在设计《创建新集体》一课时,力求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充满快乐的过程,使师生双 ……此处隐藏11311个字……累积构造的基本知识,并把它运用到生活中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积木等。

2.学生准备:卡纸、剪刀、透明胶带等。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讲解、示范,演示、学生表演等。

教学流程:直接导入课题有趣的墙

老百姓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说起“住”同学们自然会想到建筑、墙、砖,今天,在这堂小小的美术课上可能我们还不能去设计真正的摩天大楼,但我们可以动动手、动动脑,

用生活中最常见的材料建造一堵有趣的墙。

(课件出示课题)

一、基本形——墙式累积构造。

1.联系生活中真实的墙:万里长城、南京明城墙。

引出:砖—墙,基本形——墙式累积构造

生活中还哪些用实物累积的事例?他们的基本形是什么?(课件)

抢答环节:找基本形。

(以小组来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欣赏生活中一组有趣的“墙”

不同的墙面中快速找出基本形,并观察基本形的累积方式变化。

导出概念:墙是建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物的墙,大多是用一块块砖砌出来的,这种将一定数量的同一或近似的基本形单元,

通过叠加、

聚集等重新组合的方式塑造成新的立体

形态,叫做累积构造,如果累积构造的是一堵墙的式样,我们就称它为墙式累积构造,它是立体构成中的基本构造之一。

3.启发学生总结出:基本形及累积方式的变化会使作品更生动,更具新奇美感。

启发学生如何变化基本形,基本形有了一定的变化可使累积作品更多样、更美观。总

结出对基本形变化:

①大小、方向的变化;

②形状的变化;

③色彩的变化;

④装饰基本型等;

方法:剪、刻、挖、折、贴、粘、涂色等。

二、学生设计制作基本形

通过上个环节的学习,以卷纸为基本形设计变化形式——创造累积。

1.启发学生以卷纸为基本形如何进行变化,得出可行的方法:

a、切、挖成一定的立体造型;

b、用涂色工具涂色或画图案;

c、用装饰品粘贴点缀;

d、用彩纸包裹……

2.用可行的最后一种方法:用纸包裹的方法——用什么纸(红纸)——纸的变化(剪纸)——用剪纸包裹卷纸形成色彩、图案有变化的基本形。

3.教师示范剪纸方法、包裹方法,学生学做。

4.学生作业,教师巡导。

三、欣赏作品有趣的“墙”。

●教师演示制作基本形:

(板书制作步骤)

基本形的制作材料一般用纸,也可以用其他的材料或者是废旧的包装材料,如空纸盒,纸杯等等。

第一步:做基本形的外框,

(外框的形状有很多种,从横切面看有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星形等等,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随意变化)

第二步:装饰变化基本形,

(如果想设计出更有趣的“墙”,可以变化基本形的造型,对内部或是外部加以装饰)

第三步:粘合、固定。

(可用双面胶粘合或用回形针固定)

示范结束后展示教师做好的基本形及成品。

了解了基本形的制作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基本形的累积有哪些样式?(课件)

●欣赏累积构成在生活中的应用(课件)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内容的简要介绍,里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予以指导和帮助。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学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在这堂课中,我把朗读作为重点,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渗透理解语言的方法,以此突破语句中的难点,延伸课文内容。

二、说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自主读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

(1)初读课文

(2)重点指导

(3)评读

2、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合作学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提供自主、宽敞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有机会交流,在实践合作中得到收获。这篇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一棵棵小树多像我们,我们多像一棵棵小树。”比较难理解,于是,我就采取了合作学习的方法,把学生分成几个组,让他们共同学习、理解。有的说:“小树和我们一样都要成长。”有的说:“小树成长需要阳光和水。”还有的说:“小树的成长需要有人照顾。”这时,我适时地引导:“小树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有人浇水,修枝剪叶,那么你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什么呢?”听完我的话,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我们需要爸爸和妈妈的照顾。”“我们需要吃饭、喝水。”“我们生病了需要治病。”等等,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因此,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理解比教师直接生硬的解释要体会得更深一些。

3、探究学习,联系生活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们了解植树的好处,我带着他们在校园的周围亲手种上了自己的“成长树”,每天都要细心地照顾它,我发现就连平时很调皮的学生都很负责地给它浇水、施肥,好像照顾自己一样,每个星期我们都要比一比谁的“成长树”长得最好?让学生从中体验植树的快乐,感受小树和我们一起成长。

三、说教学体会

1、运用多媒体VCD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难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把书本知识枯燥、单调地塞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被动而又乏味,但多媒体VCD能激活教学资源,展示生动的画面,优美的录音,将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再现语文情境,以直观的形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带动学生的情绪,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为了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播放了多媒体VCD中的“朗读指导”,视频中标准、富有感情的课文朗读,加上鲜明的升降调和停顿等提示符号,让学生边体验边模仿,多媒体VCD作为一种现代化教育技术走进课堂,给新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2、学生已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就是他们展现自我的舞台。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个性的飞扬、思维的活跃、深刻的思考、指挥的启迪,我们不应以纪律为名去抑制学生,而应该给他们营造一个平等、自由的环境,让学生愉快地学习。

3、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将合理创造性的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挖掘新教材的潜在知识,在教学中反思,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下去,真正留给学生一片自由畅想的天空。

《【必备】说课稿范文汇编八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