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华】说课稿锦集十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一、 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八课《词七首》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雨霖铃》是课内自读课文,但也可以做教读课文,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作为课内自读课文来处理,主要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三)鉴于以上两点,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唐诗、宋词的艺术特点;初步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词中意象,具体领会唐代几位诗人和宋代几位著名词人的艺术风格;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以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作者当时的理想;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重点:学习名句鉴赏的方法:易词造意法;
3.难点: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因为这是从鉴赏评价的层次来要求)。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诗词作品,因为诗词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更不能很好地把握。
2.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
3.柳永是个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4.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二)学法指导:
把握整体察背景品味词语反复吟
联想想象悟主旨再现意境体诗情
易词造意赏名句求同辨异见风格
熟读背诵常积累改写运用争创新
学生主要运用:快速阅读法、圈点批注法、发现法、比较法、品析法以及讨论法。例如:
1.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
3.比较阅读法:将要学的内容与已知内容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
三、说教法
1.课型:自读、讨论、鉴赏。
教法与学法力求统一,运用多媒体演示既激趣,又能创设适宜的气氛,更能增大课堂的容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音色俱备的长处。诵读法是语文教育与学习的传统的优秀方法之一。结合诗论赏析法实际上是以前人的鉴赏理论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想象意境法和名句鉴赏法都是诗歌鉴赏和教学的重要方法。
(1)诵读法。大纲要求学生能“流畅地背诵诗词”。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重音、语调、语速、体会作者的感情等。通过诵读,使学生得出对本词的整体印象,感觉文章的“气质”。通过诵读去发现精妙词句,体会其作用。
(2)情境法。学生所获取的知识百分之八十五都是通过视觉直接获得的,情境法既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研讨法。在高一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课堂内的主题式研究。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名句鉴赏法。可选择一些名句进行具体分析。将这些名句和其他诗词进行比较,以增强学生内在的比较能力。
语文新大纲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互动性。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引导和组织作用。语文教学主要是主题式探研。以上四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此外还可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
2.教学手段:幻灯片等多媒体手段,它既便于学生直观,节约时间,又能利用情境营造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快速进入角色。
四、说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听——读——析——赏——背——创
步骤:
(一)导入: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我国古代这种写离情别意的送别诗特别多,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你自己感受很深的写离别的诗句。
教师可适当提示:《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一面复习旧知识,另一方面为本课的教学提供比较的材料,让学生很自然的进行新旧的联系与比较。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二)读
试读:回忆过去所学词的知识,试读本词,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采用学生小声读的方式。“试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
听读:与自已刚设想的比较一下,与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为什么?
点拔:词里的一些特殊句式的读法,本词中领字的停顿。此类知识不必过多分析与讲解,让学生通过比较而领会,然后在实践中训练掌握。
朗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既是训练朗读,又是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在诵读中体味诗歌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三)初步理解
1.推断词义
……此处隐藏12557个字……1、抽生读第一自然段中描写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教师引导分析罗丹语言中的感叹号和两个省略号的作用,体会罗丹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说的情景。
2、感情朗读这段话,加深理解。
3、抽人读第二段中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针对罗丹的每一个表现各提一个意义的问题:
(1)他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在干什么?
(2)他嘴里叽哩咕噜的在说什么?
(3)眼里闪着异样的光是什么意思?争吵什么?
(4)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是在干什么?
(5)他的情绪为什么更加激动了?
(6)他为什么像喝醉了酒一样?
(7)为什么作者要写他痴痴地微笑?
4、抽生对以上问题一一回答。
5、看幻灯片,把以上问题连起来,说说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情形。
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从不同角度反复琢磨如何修改,一边看,还一边念念有词地仿佛在说:应该这样改,这样改更有风采,那样改缺乏魅力,说着说着,他眼睛一亮,找到了最佳方案。于是他熟练地操起抹刀修改起来,越改越满意,越改越激动。他如痴如醉地修改,已完全陶醉在修改塑像的工作中了,一小时以后,他终于改好了,舒心地对着女像痴痴地笑了。
6、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请在书上画出描写罗丹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
7、教师引读。
8、自己读3、4自然段,想这段主要写什么?这段与表现罗丹全神贯注有作用?(这段写茨威格被关在罗丹的工作室里。能进一步说明他全神贯注地工作。)
9、朗读人物对话,体会罗丹虽已修改完女像,但思想还沉浸在刚才的工作中,所以差点把芡威格锁在房内,充分说明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
(三)依据板书,说说1—4自然段之间的联系。(这几段仅仅围绕课题来写。看女像时罗丹全神贯注地观察、发现问题。改女像时如痴如醉地工作。改完女像还沉浸在创作的境界中,差点儿把朋友锁在房里。)
五、说板书
看女像
皱着眉头
全
一会儿……一会儿
叽哩咕噜
神
改女像
异样的光
争吵
挥动
贯
喝醉酒
痴笑
注
忘朋友
径自出门
谈感受
如果……就……
这样的板书设计,清晰展现文章的主线和文章的结构,便于学生对不懂问题提问,体现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说课稿 篇10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是高中物理第十五章《恒定电流》的第四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电学部分的一个重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欧姆定律”、“电功”等内容之后编排的,是分析和理解部分电路和全电路的交汇点。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又为后继内容的学习做出了铺垫。
2、重点和难点
重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理解
难点:电动势的概念;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电动势的概念;知道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外电压和内电压之和;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及其公式,并能熟练地用来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理解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像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理解闭合电路的功率表达式,理解闭合电路中能量的转化。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科学思维品质目标
通过教学示范作用,培养学生实验探索和科学推理的物理思维品质,由此进一步认识物理思维方法;通过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的思维品质,能够变换、创设问题,从中理性地体会物理思维方法。
二、教学方法
1、对“电动势”采用“类比”方法,并配以多媒体模拟分析,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对“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可采用“设疑——猜测——实验——分析——结论”的研究方法,以完成本环节的内容及从实验现象到理论总结,从实验技能到科学推理的教学任务。
3、讲练结合式:结合本节内容,给出相应的练习,随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引导分析其错误原因,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巩固强化有关知识。
三、教学程序设计
1、指导思想
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主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宗旨设计教学程序。
2、实验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各类型电源的电压是否相同?电源具有何种特性?如何去描述电源的特性?
演示实验:用伏特表直接测量蓄电池和干电池两端的电压。
结论:不同类型的电池两极间的电压不同,是由电源本身的特性决定的。
为描述不同类型的电源两极间电压的不同而引入——电动势。
3、教学新课
(1)电动势:(E)
(用类比方法帮助理解,用多媒体模拟、辅助)
Ⅰ、电动势的数值:
电动势的数值等于没有接入外电路时电源两极间的电压。
Ⅱ、电动势的单位:伏特(V)
Ⅲ、电动势的物理意义:(从能量角度分析)
电动势是描述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本领的物理量。
(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Ⅰ、推导:(略)
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内容:
闭合电路中的电流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内、外电路的电阻之和成反比。
Ⅲ、表达式:I=E/(R+r)
(3)路端电压跟负载的关系:
Ⅰ、(设问)什么是路端电压?
外电路两端的电压叫路端电压。
Ⅱ、路端电压随外电阻的变化情况:
(设疑——猜测——实验——分析——结论)
演示实验:改变外电路的电阻,观察路端电压的变化情况。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外电路电阻增大时,电流减小,路端电压增大;外电路电阻减小时,电流增大,路端电压减小。
Ⅲ、两种特殊情况:外电路短路和断路时的情况。
Ⅳ、路端电压随电流变化的关系图像(为后续分组实验做准备)。
(4)闭合电路中的功率:
Ⅰ、电源的功率;
Ⅱ、电源内阻消耗的功率;
Ⅲ、电源输出功率;
Ⅳ、电源的效率;
分析课本例题;适当补充有关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及功率内容的习题(例题及练习题可以通过多媒体投影给出)。
4、课堂小结:(略)
5、布置课后作业:课本及练习册本节相关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