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说课稿范文七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复习课”作为数学课的一种基本类型,它不同于新授课的探索发现,也有别于练习课的巩固应用。《圆柱与圆锥》复习课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意在通过回顾梳理,使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在头脑中串成线,联成片,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加深各个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根据《课程标准》中对本学段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圆柱、圆锥的有关知识掌握得更加系统、牢固,能熟练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的体积,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自主梳理、合作交流等活动,初步培养整理、探究、概括的能力。
3、在复习活动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为:知识的梳理和应用
教学难点为:认识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概括为以下三句话:回顾整理,以学生为主。巩固知识,以练习为主。拓展提高,以思维为主。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回顾梳理、形成网络。这个环节当中,我主要设计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圆柱和圆锥》的相关知识进行分类整理,然后进行全班汇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知识的结构不断完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整理与复习的能力。第二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观看动画演示,来回顾学过的知识,这里的动画内容主要包括了学生学习《圆柱和圆锥》的过程和知识点,采用这样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复习课课堂趣味化,可以使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第三环节: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如下4组练习题:
(1)基本应用 (2)灵活运用(3)熟能生巧 (4)强化训练
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只有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实际,才能使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和内化。
这节课的最后,我选取了一些世博会上的精彩图片供给学生们欣赏,一方面是作用是让学生经历一次短暂的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是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价值,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说课稿 篇2一、教材分析
《为桌面设置美丽的背景》是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科书第4册第1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本课主要介绍了Windows桌面壁纸的设置与更换。Windows家族的系列操作系统占据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绝对地位,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最为重要的软件,学习使用操作系统是学习信息技术、操作计算机的基础。通过对《为桌面设置美丽的背景》的学习,了解并掌握桌面背景的更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张扬学生个性。
二、学情分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学科更强调学生动手与实践能力,新工具、新技术的使用让学生操作内驱力。基于信息技术学科强调操作与实践这一特点,我设计这一课时,采用了“兴趣引导、任务驱动”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具有一定的操作与动手能力,对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概念有一定的掌握。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如何更换桌面背景。
2、能力目标:在学习中获得乐趣,乐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更换Windows×P的桌面背景。
教学难点:使用保存在计算机中的图片为桌面设置背景。
五、教法阐述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情境创设法,任务驱动法。
信息技术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又要把知识转化成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在完成老师预先设计的一个个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掌握了信息技术的操作技术。
六、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激发兴趣——接受任务——合作探究——综合运用”。
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面对一个个的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发展能力,训练思维。
七、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激发兴趣,引出任务
(二)示范讲解,传授技能
(三)任务驱动,尝试练习
(四)探究归纳,总结延伸
(一)激发兴趣,引出任务
现在的绝大多数学生喜欢看动画片,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同学们对这些动画片罩的角色与人物耳熟能详,对这些动画片内的故事情节也是绘声绘色地讲述。我先用一张漂亮的卡通图片设为教师机的桌面背景,通过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展示给学生,同学们的情绪非常高,兴趣比较浓,我引势利导:同学们你们用的电脑的桌面背景也可设置为自己喜欢的图片,你们想用自己喜欢的图片来装饰你的计算机桌面吗?此时的学生肯定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
(二)示范讲解,传授技能
在老师的激发下,学生们非常希望用自己喜欢的图片装饰自己的电脑桌面背景了。学生愿望肯定会非常强烈。接下来我通过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在教师机上演示上如何更换桌面背景的操作方法与步骤。更换桌面背景的第一种操作步骤:在桌面的空白处单击鼠标右键一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上单击“属性”菜单项一在“显示属性”对话框上单击“桌面”选项卡——单击“浏览”按钮选择要作为桌面背景的图片,并在预览框内查看效果,如果满意后单击“确定”按钮完桌面背景的设置。
再演示更换桌面背景的第二种操作步骤:从“开始”菜单打丌“控制面板”——在“控制面板”内找到“显示”控制项,双击打开“显示属性”对话框,其余操作与第一种操作相同。
通上面的演示与讲解,一部分同学已经能够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桌面背景的更换设置,有一些学生还得需要老师或其它同学的帮助。 ……此处隐藏4354个字……知道爸爸都会做什事情?什么事情做的最棒?爸爸为什么要这么做(辛苦)?你的爸爸这么辛苦,你想你想为爸爸做些什么事情让他高兴?想对他说什么?
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幼儿慢慢的了解了自己的爸爸也很了不
起,并鼓励幼儿通过不同的形式大胆表达对爸爸的爱。通过我
介绍自己的爸爸,再一次引起幼儿对爸爸情感的共鸣。
4 、欣赏歌曲、升华情感。
此环节约需 5 分钟。
通过分段欣赏 flash 《好爸爸坏爸爸》,让幼儿再次看到爸爸也会做很多的事情,也很辛苦。知道爸爸有时候会打我们,那是因为我们做错了事情,打我们是想让我们改正错误,越来越好,做个最棒的宝宝。其实那也是一种爱。
最后教师小结,爸爸不管什么时候都是爱我们的。我们要做个听话的好孩子。让幼儿回家把想为爸爸做的事情为爸爸做一做,想对爸爸说的话对爸爸说一说。和爸爸一起做做好玩的游戏。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今天我所设计的这个活动肯定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能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说课稿 篇6一、指导思想
“健康第一”是小学体育课的出发点与归宿,所以小学体育教学不能过分强调技能教学,尤其是那些竞技性很强的项目的技能教学对于低段学生来说不太合适。但也不能放弃技能教学,只是技能教学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中要放低或分解教学难度,技能教学要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结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并掌握相关的技能,这样的体育课才能追求“健康第一”教学原则,才能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教师要摆脱课堂中完全主导的地位,要努力体现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二、教材分析
原地侧向投掷轻物是继水平一学习投掷轻物之后的提高性学习内容,本阶段正式学习投掷的基本动作。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蹬地转体、肩上屈肘、快速挥臂等动作、侧向投掷方法及用力顺序等,以此发展学生上下肢、肩带和腰腹等大肌肉群力量,提高他们的判断能力和动作的协调性。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下册的学生在一至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基本学习了原地正面投掷轻物的动作技术,对投掷有了一定的动作表象。由于学生间存在差异性,为使在本课中能够让大多数学生掌握侧向投掷动作,将采用分解动作练习与完整动作学习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四、教材内容
本教材取自《安徽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必学内容教师用书》四年级中的“原地侧向投掷轻物”教学内容。
本课选择“原地侧向投掷轻物”为主要教学内容,游戏“捉尾巴”既是一种游戏又是一个跑的教学内容,把它作为辅教材。
五、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初步让学生了解原地侧向掷轻物屈肘上肩、快速挥臂动作。
2、发展学生上肢力量及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
3、培养学生互帮互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肩上屈肘。
难点:快速挥臂
七、教学思考
整堂课采用一材多用的方法,用报纸做成纸球来代替沙包进行投掷练习。在侧向投掷教学中,将按照先掷纸飞机再到徒手练习侧向蹬地转体动作的顺序进行。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会让学生甩纸炮做鞭打动作。投掷完成后,“捉尾巴”游戏是一个跑的练习,为了提高学生跑的兴趣,运用这一游戏进行跑的练习……
八、教学原则
1、一材多用原则。主教材采用报纸,用报纸作游戏道具,最后用报纸作放松游戏。
2、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投掷教学中采用先体会——徒手或有器材作甩纸炮鞭打动作——侧面投掷,一环一环相扣,从易到难,目的都是为了学好“侧向投掷”。
3、语言激励的原则。整堂课始终以教师的鼓励性语言为主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说课稿 篇7今天我上课的内容是《夸父追日》,作为神话故事,课文描述时所展示出来的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是课文的精髓,阅读的兴趣点应该在故事的神奇之处。加之三年级处于略读课文学习的初级阶段,对于主要内容的概括一直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这节课我确立了以下2个目标:
1、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2、 细读课文,感受神话的最大特点——神奇。
为把握主要内容,我从“教方法、练概括”入手。这节课中我教学生抓住题眼进行提问,再将答案连成通顺的话,加大概括能力训练的力度,重方法指导,以求进步。
为感受神奇,我从感受题目的不可思议出发,到古今文的对比,感受课文语言的夸张和想象丰富,以把握神奇。抓住最具有代表性、最能体现神奇的三个句子,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找出能体现神奇的关键点,并通过夸张地读、带表情读、带动作读等方式在读的过程中再次感受语言的“神奇”。 一堂好的略读课,还应该起到构建课内外桥梁的作用,所以在最后的知识链接中,带学生继续去感受其它神话故事神奇的语言,以激发学生课外去阅读神话故事、探究神话故事的兴趣。
反思: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略读课文讲究“简”和“略”,但并不是说就不需要“精”和“细”,我希望在教学中做到点面结合,粗中有细。但这个度很难把握。于是我放弃了传统教法,而是紧紧围绕“神奇”二字展开,把古文利用起来,在古今对比中来体现语言的神奇,想象的丰富,这是一种新的尝试。
由于只有三十分钟,所以未能放手让学生去说,而是找到课文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个句子,带着学生品读,今后可以让课堂更大胆、更开放。课堂需要激情,我虽已很投入,但教师的语言感染力、课堂机智方面仍需不断加强。
精彩评课:
田老师放弃了一般略读课文教学方法,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去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的神奇上,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品读,感受神话故事语言的魅力,点燃了一盏让孩子亲近神话故事的明灯。整堂课有扶有放,粗中有细,重点突出,一气呵成。做得好的主要有三点:1、直奔主题,以趣导趣真神奇:善于抓住学生兴趣点,处处以神奇引人入胜。2、古今对比,精略交融品神奇:对于略读课文的学习,我们不能面面俱到,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篇课文五百多字,田老师只抓住最神奇的三句话,长文短读,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感悟,使略读与精读融为一体。3、巧建桥梁,架构内外显神奇:拓展环节亲近神话,激发学生对神话的兴趣。
精彩评课:
田老师这堂课上有两个最大的亮点:1、采取古今对比欣赏的教学手段,在对比品读的过程中充分感受神话故事语言神奇、想象神奇的特点,教法新颖。2、课堂把握好了略读课文“略”的尺度,精略结合,综合运用,激发学生兴趣,并收到良好效果。
郑力红老师的精彩发言:
课后有三点感受:1、长江后浪推前浪,再不充电就会被淘汰在沙滩上;2、众人拾柴火焰高,导演再好还得演员舍得花工夫搞;3、衣带渐宽终不悔,只为对得起讲台下嗷嗷待哺的毛头小鬼。为此,我们一直在努力做到“潜心教研,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