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的语文教师教学总结四篇
总结是在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有寻找学习和工作中的规律,让我们来为自己写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师教学总结4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师教学总结 篇1记得十年前,我到上海参加了一个新课程新理念的教学研讨会,会上我见到了许多语文界的前辈,其中有我最喜爱的于漪老师。她谦逊的风度,朴实的演讲深深打动我。演讲中,她提到一件小事。三十年前,她在讲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时,慷慨激昂,潸然泪下。三十年后,师生重聚,聊起当年,那个镜头还清晰的留在学生们的记忆里。我想,学生们深刻的记忆中有语文的魅力,也有于漪老师的感染力。“教育工作中,一切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师也。”从那时我就坚信语文就是流淌在师生之间一泓智慧与情感的清泉,她承传文明,交流感情,她清澈明净,源远流长。
十年过去了,十年间语文教育的改革在不断发展。我一边进行着教学实践,一边关注着语文教学的改革。许多新理念不断丰富着我的教学实践。然而在网络化、全球化的今天,语文教学遭遇到了许多从前不曾遇到过的新情况,甚至面对着越来越尴尬的处境。物欲膨胀,精神贬损,急功近利,理想低迷,在庸俗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粗糙,粗糙的生活会让我们丧失对生活的感受,也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语文失去了耐心。我始终认为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性功能,让她像一泓清泉流入学生们的心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平抑浮躁,增进修养,让他们不断丰富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不致在追逐名利中迷失自我。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做平等中的首席。做平等中的首席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外努力学习,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做平等中的首席要求老师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现在的学生太复杂了,信息时代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老师和学生处在同一个信息平台上,有时掌握的信息并不占优势。况且青春期的学生处在心理学中所说的第二次断奶期,强烈的自我意识,要求人格独立,要求被别人理解重视,看待问题有自己的角度,同时又很不成熟,需要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失去了平等真诚的鼓励,如果没有无比的宽容与耐心,语文势必与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变得面目可憎,拒人千里。针对这些情况,我选择了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以教材为媒介,质疑、设疑、答疑、解疑,让学生在主动活泼的合作交流中,逐渐提高。
语文学习还要让学生有机会独立审美,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因此为学生服务、设计课内外的语文活动就成了我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课前五分钟演讲是他们的自由论坛;美文共赏是他们交流阅读体验的文学沙龙;经典作品阅读小组是他们对作品对人性乃至对人生更深层把握的自由天地;天天随笔是他们用笔描绘生活的个性空间;编演课本剧更是他们贴近生活,塑造形象,尽情表演,激情创造的舞台。自由的气氛让他们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让浮躁的心灵安静下来,在安宁中学习思考充实发展。给学生们营造一个独立的审美空间,我们会惊异于他们的学习和创造能力,就像有汩汩清泉滋润着他们的创造激情,这股清泉就是语文。语文是一泓流向大海的清泉,她自由奔放,终将汇入生命的海洋。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是幸福的,我力图将这幸福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让语文课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体。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我希望自己能够像于漪老师那样对事业认真执着,让语文这泓清泉流入更多学生的心田。
语文教师教学总结 篇2本学期结束了,语文的教学也随之完成。现在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有一些做法值得总结。
一、培养提出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术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我首先注重“问题意识”,即学生面临需要解决问题时的一种清醒、自觉,并伴之以强烈的困惑、疑虑以及想要探究的内心状态,即学生常问“为什么”。强烈的问题意识隐藏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自觉主动的探究精神,它们往往使人的注意力特别集中,洞察力异常敏锐,思维更加活跃,从而快速、准确地发现问题的所在。
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维。一篇课文就是由若干个大小问题组成的。教读课文就是要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就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我们以往的传统教学重知识积累轻反思质疑。总认为:没有问题的课堂教学就是好的课堂教学,没有问题的学生就是聪明的学生。我们往往帮学生解决问题,以为这样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殊不知,这种让学生深思的唯一动力也被磨灭了。新课标的理念使我们意识到:没有问题的课堂不能算作成功的课堂,没有问题的学生意味着失去思考,失去创新,成为一味接受他人观点的“知识容器”。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往往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成为缺乏创新意识的人。
一般语文课堂出现的情况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几乎看不到有学生会主动提出疑问。学生的回答亦往往被引导到一个标准的答案上,偏离标准的答案都被一一否定。标准化、统一化的结果让学生习惯了往一个方向作被动的思考,慢慢地,学生也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的自由。学生视书、视老师为权威,不善于问为什么或是这样、可以那么样等问题?一味地接受,被动地思考,最终也就丧失了提出问题的主动权。问题意识是创造性思维最起码应具备的意识,没有问题意识意味着主动思考的丧失,也最终意味着创造性思维的萎缩。学生千人一面,如此的学习状态培养出的学生是没有竞争力的。
可见,培养问题意识意义重大,问题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语文学科中,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吸纳,并不需要刻意追求结果的统一,不必像数学、物理等理科那样以追求唯一答案为目的。这样,人们可以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思维品质。如何建立并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认为主要有如下三点:
(一)把发问权交给学生。教学实际表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但更应该鼓励学生自己提问,鼓励他们把异议说出来,还学生主体地位。初始,学生会对自己的主动提问感到不适,不敢发问,但只要教师一步步耐心引导,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形成发问的习惯,问题意识就能逐渐强化,学生缺少的往往是一个机会。每个学生都有求知欲、创造欲,都想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只有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还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此处隐藏2163个字……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时期,单纯热情但自制能力、意志
能力较差,他们做事大多凭兴趣去做,对那些自己不感兴趣而又必须要学习的功课缺乏高中 学生那样清醒的认识、理智的把握和持久的精神。
一、以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具有感染的功能,能提高课堂情绪的兴奋性和对教学内容的接受性,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语文教材大多数都充满了深厚的感情,更有不少抒情名篇,教师如果能够饱含激情进行课堂教学,那么,教材的情感、教师的情感都可以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情感驱使下真正进入课文的意境,品尝学习语文的乐趣。
情感教育首先要引发情感。精心设计导语,为课堂创设浓郁的感情氛围,是引发情感的重要艺术手段。好的导语可以导引和控制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顺向心理定势和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良好的教学准备状态,使学生迅速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可以说是教学成功的基石。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情景交融的佳作,它们或激昂、或深沉、或喜悦、或悲愤,在开讲时,先适当导控一下学生的情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应。例如《沁园春·雪》,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全班赛读,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以带动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最后教师进行范读,使学生情趣激昂,体验诗人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英雄气概,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有的学生就因此对我的课感兴趣,喜欢上了语文。 以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情绪的.感染上,还应该使学生从本质上深刻理解、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把文章的情与理相互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学习《孔乙己》的时候,学生们感到孔乙己既可笑、又可怜,值得同情。这样的认识显然还是停留在课文的表层。于是我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认识到封建科学制度和冷漠的旧社会的罪恶。
二、不断变化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常听常新。
好奇好胜是初中学生的特点之一,新异的刺激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因此初中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往往来自于新。一个老师的教学如果形式程式化,老是一成不变的模式,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反之,如果能不断更新和变化,就可有效地激发学生新的控求活动,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因此,我总是要求自己不断“求新”、“求异”,争取每节课都能给学生新的刺激。例如分析课文时,我摈弃了从头到尾分析讲解的模式,经常变换切入的角度,有时从开头切入(例《背景》),有时从结尾切入(例《枣核》、《看戏》),有时从标题讲起(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时从学生最喜欢的语段入手,有时从学生的疑点入手。在阅读课的设计上,我也经常变换花样,采取的形式有讨论型、竞赛型、摘记型、列提纲型、比较型、质疑型等等。读书的方法有淘汰朗读法、学生互相指定朗读法,分角色朗读法、竞赛朗读法、配乐朗读法等等。课堂教学小结有概括式、评仪式、归纳式、理序式、抒情式、承上启下式、检测式。由于经常变换各种方法,学生听课常听常新,从而有效地保持、巩固了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教法的变化更主要的应该体现在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上。教学单元是由互相作用和依赖
的几篇课文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单元教学应从单元整体出发。对处理课文所使用的力量、教法以及整个单元的节奏作统筹安排,经过累积、整合、提升、迁移的基本途径完成单元教学目标。我在安排单元教学方面,一般是这样处理的:讲读课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读、析为辅,准确地传授知识,自读课以学生读练为主,教师点拨为辅,达到学生巩固新授知识、提高读说能力的目的;课外自读课,以学生读用为主,教师检查为辅,使学生能正确的迁移新授知识与能力。在节奏上通常是慢——快——慢。讲读课用慢板,让同学们反复朗读,细心品味,用尽可能多的教学手段讲透讲足。有了这个基础,在上自读课时学生很容易进入定向思维,理解比较到位,所以使放快节奏,抓住重点,展开比较、讨论。课外自读是完成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教学目标系统中的最高层级,所以我往往留给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并对学生的迁移能力进行认真的检查,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纠正。这样,一个单元教下来,学生感既充实又轻松。
三、对作文踏实评改,拒绝形式,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长期以来,许多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对老师发还的作文本连看一眼也觉多余。为什么?排除一部分同学确实无心向学这一原因不考虑之后,我们发现,这种令我们老师深感伤心的现象,其实跟我们的作文批阅习惯有极大关系。
以前,我也认为在作文本上写上“中心(不)突出、选材(不)准确、形象(不)鲜明、语言(不)流畅”之类的眉批、总批,是批阅作文的最好做法,但我现在必须承认,这种做法,恰是最不可取的办法,因为它已变成了一种形式。说得不好听,它只是写给学校领导检查教学工作时看的,不是写给学生看的。学生需要老师的具体意见,例如文章开头如何吸引读者,中间如何波澜起伏,结尾如何出人意表,心理描写怎样显示性格,环境描写怎样衬托心情,外貌描写怎样凸显个性,语言简练该是什么样,活学活用(指袭用别人的结构甚或句子)该如何学,等等??
根据一年来的实践,我们以为作文的评、批要注意下面几点:
(1)“评、批”少用或不用套话、空话,要明明白白地指出该文的优缺点。例如学生写“我的老师”之类的文章,运用了典型事例表现了一个老师的尽责、有爱心、渊博等优秀品质,我们评他写得好,就不必说“中心突出、选材恰当”等套话,我们应在文中每一个事例旁注明该事反映了老师的什么品质,并在文末写下这样的总评:“文中的老师很使我感动,我希望也能像他一样。”假如文中有个别事例是多余的,甚至是有碍中心的表达的,就要把它圈出来,在旁边注明“此处应删(改)”,并写出具体理由。
(2)“评、批”用语尽量使用商量、谈话的语气。学生认认真真写下一篇文章,是学生的一项劳动成果,我们通过批改,目的是提高他的水平,不是如报刊编辑那样只需决定取舍。我们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学生也会因此而受感染,反过来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也就不会冷漠地对待我们的“评、批”。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我们的“评、批”采取了商谈的语气,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极大的尊重,必然会从心理上非常自觉地接受老师的指导。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的“评、批”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3)“评、批”的形式要灵活,要做到个别辅导与全面提高相结合。“评、批”不一定在作文簿上写,也可以在课堂上讲;不一定只有老师评,也可以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小组讨论;不一定只有老师评学生的习作,也可以让同学评老师写的同题的文章。总之,不管哪一种形式,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写作水平,我们都可以去尝试采用。
(4)“评、批”重点在表扬优秀,因为我们要让其他同学有一个学习的对象,前进的方向,而不是吓唬他们谁写得差。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见成效的方法。
我认为初中语文老师要保证教学质量,必须下大功夫培养和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兴趣培养起来了,一切事都好办;兴趣培养不起来,往往会劳而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