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数学教学计划汇总五篇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不经意间,新的机遇和挑战向我们走来,何不赶紧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你知道领导想要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教学总结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教学计划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教学计划 篇1一、学情分析
我们四年级三班有学生53人,男31人,女22人。学生中自身素质比较强的占50% ,一般占40% ,较差的占10%。大部分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在新学期开始,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自觉学习的意识,创设情境,开拓学生的视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分析
本册教材共九个单元:1、简易方程 2、多边形的面积 3、因数与倍数4、认识正、负数 5、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6、对称、平移与旋转 7、分数加减法 8、统计 9、可能性
素材的选取具有现实性、科学性和时代性,坚持情境串带动问题串整合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优化知识结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拓宽学生的事视野。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引领他们了解大自然与生活的一切离不开数学,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三、教学目标
(一)通过亲历学习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感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的道理。
(二)进一步认识身边的事物,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探索其中的秘初步掌握数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步骤,为学生经历数学研究提供一把入门的钥匙。
(三)增强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研究需要科学的思想与方法作指导,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克服困难才能攀登科学高峰。
(四)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倍数与因数、多边形面积计算、正负数,进一步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复杂的分数加减法、对称平移与旋转、可能性的统计知识。
四、 教学重点难点
(一)使学生学会分析等量关系并能列方程解应用题,能区分应用倍数因数、质数合数、奇数偶数、质因数等意义解决数学问题。
(二)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经历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理解掌握多边形的特征及面积机计算方法,区分对称平移与旋转,了解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三)理解分数的意义、性质,培养迁移类推能力,学会计算分数的四则运算。初步了解简单的统筹方法和优选法,能运用分析现实问题。
(四)继续探究统计的复杂知识,并能合理科学地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指导学生掌握研究的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措施
(一)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绿色多元课堂教学。
(二)加强直观教学,多联系生活的实际,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充分利用教具与电教教材,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三) 加强素质教育,重视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耐心帮助每一个学困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做到人人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四)善于引领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形象直观或具有简单联系的具体问题。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多维目标。
(五)注意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努力激发他们主动发现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的意识。
(六)善于借鉴学生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水平,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探究活动,层层上升,逐步推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课时安排及进度
单 元 课 时 教 学 进 度
一、简易方程 9 第一周----第三周
二、多边形的面积 11第四周----第五周
三、因数与倍数 5 第六周----第七周
四、认识正、负数3 第八周
五、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8 第九周----第十周
六、对称、平移与旋转 5 第十一周—第十二周
七、分数加减法 10 第十三周—第十五周
八、统计 4 第十六周—第十七周
九、可能性5 第十八周
总复习 5 第十九周——第二十周
数学教学计划 篇2一、教学内容
比例、圆柱、圆锥和球,简单的统计(二)以及小学六年来所学的数学内容的整理和复习。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会看比例尺,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2、使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初步认识球的半径和直径,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3、使学生会看和制作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了解简单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会看和初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
4、使学生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迁移等能力。
2、多方调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学习方法。
3、通过教学,寓教于乐,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对学生进行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社会实践活动。
四、具体措施
1、认真搞好课堂教学研究工作,向课堂要质量。
2、多阅读与数学有关的书籍、报刊、杂志,多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
3、多与家长联系,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反馈信息。
4、采用“一帮一”互助活动,成立学习小组,让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评比,培养优生,鼓励后进生。
5、重视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6、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7、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8、认真落实作业辅导这一环节,及时做好作业情况记载,并对问题及时给学生提醒,及时纠正,逐步提高。
五、课时安排
(一)、比例(14课时左右)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4课时。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4课时。
3、比例的应用2课时。
4、整理和 ……此处隐藏1508个字……体的活动中,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
(2)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理解常用的长度单位。
(3)在从立体到平面的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
(4)在操作,思考和交流中,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三)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注重通过调查活动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三)在整理与复习中,注重发展学生回顾与反思的意识。
四、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3、引导学生思考,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4、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五、教学进度安排:
生活中的数…………5课时
观察与测量…………4课时
加与减(一)………………10课时
有趣的图形…………8课时
加与减(二)………………15课时
购物……………………5课时
加与减(三)………………6课时
统计……………………3课时
总复习………………4课时
数学教学计划 篇5一. 教材分析
全期共有六章。新授课程主要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二元一次方程组、平面上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多项式的运算 、轴对称图形、数据的分析与比较。
第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本章主要使学生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以及怎样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其简单应用.
难点: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准确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本章通过实例引入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培养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完整性和深刻性,使学生掌握好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种解法.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 平面上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
本章使学生了解在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相交与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研究了两条直线相交时的形成的角的特征,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所具有的特性,两条直线平行的长期共存条件和它所有的特征以及有关图形平移变换的性质,利用平移设计一些优美的图案.
重点:垂线和它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它的性质,平移和它的性质,以及这些的组织运用.
难点:探索平行线的条件和特征,平行线条件与特征的区别,运用平移性质探索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以及进行图案设计.
第四章 多项式的运算
本章主要要求了解多项式的的有关概念,能进行简单的多项式的加、减、乘运算,以及乘法公式。注重联系实际,为将来学函数奠定基础让课堂内容生动、趣味化,从学生熟悉的背景引出概念。
重点:对于每个概念的正确理解,以及各项法则的正确、灵活的应用。
难点:探索各项法则的形成原因。
第五章 轴对称图形
本章主要体会对称之美,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轴对称在现实中的应用。认识特殊三角形的性质及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设计开放性很强的练习,关注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关注“局部”与“整体”的教学思维的训练。
重点:探索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丰富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
难点:在动手操作中探索几何规律。
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与比较
本章紧扣数据,抓住概念本质,紧密联系实际对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极差、方差的概念进行阐述。注重了让学生自主思考、相互交流,形成结论的教学方法。
重点: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意义、计算及与普通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掌握理解极差、方差的有关概念与意义;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数据的分析。
难点:能联系实际问题,利用数字特征分析数据组的统计特性,并对不同数据组的性质进行比较。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是本年级学生初中学习阶段的第二学期。通过上期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更有像黎玉常.侯磊成等同学更是对数学探究活动情有独衷。上期期末考试中,240班整体水平稍高于241班,但有两极分化的趋势。但低分段学生较多,而且这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应有的热情和自信,有自暴自弃之嫌。
三、目标任务
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数学问题,要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展探索”等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学中既要注意知识的覆盖面,关注中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又要突出数学知识在社会、科技中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练习中熟记知识要点、考试内容,掌握应试技巧和数学思想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力争生均分70分左右,合格率60%以上,优秀率30%以上,并将低分率控制到10%以下。
四. 主要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积极捕捉课改信息,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品质。
2、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与学生沟通,搞好师生关系。
3、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难点,训练考点、热点,强化记忆,形成能力,提高成绩。
4、改进教学方法,用多媒体课件,实物等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力求课堂的多样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力争有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
5、精讲多练,在教学新知识的同时,注重旧知识的复习,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在练习、测试中巩固提高,减少遗忘。
6、 开辟第二课堂,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7、加强培优补中促差生的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特别要多鼓励后进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1)课前预习习惯;(2)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习惯;(3)自主作业习惯; (4)课后复习习惯。
8、改进阶段考试形式,改进评价方法,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対基础知识技能“推迟判断”,让学生有再次考试的机会,成功的喜悦,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
五. 教学进度
第一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二~三周: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四~八周:平面上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
第九~十周:多项式的运算
第十一~十四周:轴对称图形
第十五~十六周:数据的分析与比较
第十七~十八周:期末复习与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