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8篇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不经意间,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是时候开始写计划了。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计划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1一、 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学生一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二、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与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的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万以内数的认识改变了原有的编排结构,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和近似数。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编排具有过渡的特点: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作好准备。本单元还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安排了解决问题教学单元,以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二结合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与旋转”。与原有教材相比,“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明显提前了,“平移与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克和千克,突出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在统计知识方面,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本册教材还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会用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
3、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初步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方法。
4、让学生亲身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5、让学生经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过程和作用;能人、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用符号用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6、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称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7、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8、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惊醒简单的分析;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9、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2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年级学生共计120人,从上期测评情况看,学生基本能正确进行计算,部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也存在审题能力较差,缺乏检查习惯,理解能力较差。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除法、混合运算、方向与路线、生活中的大数、测量、整理与复习(一)、走进乡村、加与减(一)、认识图形、加与减(二)、整理与复习(二)、美丽的植物园、统计、总复习
三、教学重点:有余数的除法、加与减、生活中的大数
四、教学难点:混合运算、加与减、生活中的大数、测量
五、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
第一单元“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商是一位数)。结合分物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第二单元“混合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加减混 ……此处隐藏10776个字……李梓涵,陈俊豪,张继志,余汝洁,刘乾鹏,陈志远,力争达95以上。转化后进生1人:宦仁旭,力争达60分以上。促进中等生6人:张澜,张烁,吴佳怡,杨青山,李楠欣,李鑫杰,力争达到85分以上。
4、班级双优目标:除宦仁旭外,其余28人,力争全部培养成双优生。
五、具体教学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3、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学生走上讲台,落实好生本课堂。
4、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5、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6、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7、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8、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9、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8本学期我担任二年五班和二年六班的教学任务,现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教学目标
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与主动的发展,三维目标有机整合,保证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3、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爱于学习的科学精神,并锻炼学生自学能力。
4、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团结合作能力。
5、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二、教学资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分为五章,分别是第十六章 分式、第十七章 反比例函数、第十八章勾股定理、第十九章 四边形与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其中教学任务的重点是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掌握有关分式的四则运算法则,会用一元一次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会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会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能利用函数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会用定理解决简单问题,会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掌握平等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的概念,掌握特殊四边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定方法;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会算权平均数、极差和方差,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
教学资源除了教材、教师用书,还可以充分利用集体备课、网络资源、多媒体资源等。另外,学生也可以利用身边的生活用品制作具,这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观察能力。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五、六班学生大多数可以做到课上认真学习,课后完成作业,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学内容,但仍有一小部分学生上课溜号或搞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认真完成,没有学习气氛。
四、教学方法设计
1、在教学设计中,要让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锻炼学生自学能力。利用分组加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适当加分扣分,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上课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好胜心理,让学生上前台讲解,其他学生补充改正,培养学生认真听讲、认真阅读思考、大胆发言、记笔记的好习惯。
3、认真设计课前引言、课中引导用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
4、严格要求学生的书写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检验改错的好习惯。
5、充分利用好学校提供的'教学教具,例如:挂图、多媒体、网络,及即将安装的班班通。
五、教学进度与课时分配
周次 时间 课题 课时
一 2.29-3.2 16.1 分式 3课时
二 3.3-3.9 16.2 分式的运算 6课时
三 3.10-3.13 16.3 分式方程 3课时
3.14 数学活动 1课时
3.15 小结 1课时
四 3.16-3.22 单元复习 4课时
五 3.23-3.27 17.1反比例函数 3课时
六 3.28-3.31 17.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4课时
七 4.5 数学活动 1课时
4.6 小结 1课时
八 4.9-4.12 单元复习 4课时
九 4.13-4.18 18.1勾股定理 4课时
4.19-23 18.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3课时
十 4.24 数学活动 1课时
4.25 小结 1课时
4.26-5.2 单元复习 4课时
十一 5.3-5.10 19.1平行四边形 6课时
十二 5.11-5.18 19.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课时
十三 5.21-5.22 19.3梯形 2课时
5.23-5.24 19.4课题学习:重心 2课时
十四 5.25 数学活动 1课时
5.28 小结 1课时
十五 5.29-6.5 单元复习 6课时
十六 6.6-6.12 20.1数据的代表 5课时
十七 6.13-6.19 20.2数据的波动 5课时
6.20-6.21 20.3课题学习 2课时
十八 6.25 数学活动 1课时
6.26 小结 1课时
十九 6.27-7.2 单元复习 4课时
二十 7.3-期末 总复习 约8课时
六、教学评价方案
根据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品行表现、校园活动参与情况、课外活动参与情况、学生互评、上课表现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课后预习情况,课堂测试情况及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全方面综合评价学生。
七、好习惯养成
1、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
2、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
3、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的习惯;
4、培养学生大胆发言的习惯;
5、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
6、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
7、认真审题的习惯;
8、认真书写的习惯;
9、检验改错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