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三物理教学计划汇编15篇
时间的脚步是无声的,它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的工作同时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中,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计划了。好的计划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三物理教学计划,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三物理教学计划1【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动滑轮提升重物时,手拉绳做的功与动滑轮对重物
做的功是不等的;
2.知道W总、W有用、W额外的含义,并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
3.知道什么叫机械效率及其计算方法,并利用上述实验探究的数据计算机械效率,知道机械效率点小于1;
4.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找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机械效率的存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一、引入
在使用简单机械提升或移动物体时,我们要对机械做功,机械又要对物体做功,那么我们对机械做功和机械对物体做功相等吗?
二、新课
(一)活动:以动滑轮为例,比较手拉绳做的功与动滑轮对重物做的功。
3.说明:
①机械效率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比例的多少,是一个比值,所以是一个无单位的物理量。
②因为W有用总小于W总,所以机械效率η总小于1。
③机械效率是描述机械性能优劣的物理量,机械效率高的机械性能优良。机械效率的高低与所使用的机械工作时是否省力、及省力多少无关;与机械工作时的快慢程度无关;与机械工作时所完成的.功的数量多少也无关.
4.活动:
①根据上述测量结果计算不同情况下动滑轮的机械效率;
②实验、讨论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才能提高它的机械效率?
5.例题:
(1)用定滑轮缓慢提升质量为20kg的物体,所用拉力为220N,当物体提升2m时,求有用功、总功和动滑轮的机械效率。(g=10N/kg)
(2)由于在使用杠杆时的摩擦非常小,故杠杆是一种机械效率非常高的简单机械,若用一根机械效率为90%的杠杆将一个18.0kg的物体提升50cm,需要做多少总功?(g=10N/kg)
三、学生总结归纳;
四、课堂训练。
指出在捞水桶、用水桶打水、使用斜面时的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学生讨论、总结。
学生活动:计算不同情况下动滑轮的机械效率;实验、讨论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才能提高它的机械效率?
计算例题
学生总结
(可就所学的几种机械讨论)
课堂训练
【课堂训练】
1.利用动滑轮提升物体,你能区别有用功和额外功吗?
2.什么是机械效率?机械效率的大小可能大于1吗?为什么?
3.关于功、功率、机械效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受力且运动时,力对物体就做了功
B.功率大的机器做功一定多
C.功率大的机器做功就快
D.做功快的机器其机械效率一定高
4.如图所示的滑轮组,不计拉线质量及滑轮转动摩擦。重物G=200N,每一个滑轮重25N。当绳自由端拉力F拉力为 N时,恰能让重物G匀速上升。
A B C D
10.滑轮组将重500N的物体,举高80cm的过程中,机械效率为80%,则此过程中有用功为 J,额外功为 J。若不计滑轮摩擦及拉线质量的影响,则可知动滑轮重 N,当提升重物为400N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
11.芳芳和兰兰运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定了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在全班交流实验结果时,老师提出:如果各组所用滑轮和串绕绳子的方式不变,改变其它因素,是否会影响它的机械效率呢?大家积极思考,提出了各种猜想,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
(1)请帮助兰兰完成表中的一项计算;
(2)请根据她俩的实验记录,分别在表中写出探究结果。
(3)归纳她俩的实验探究,你所得的结论是:
初三物理教学计划2一、 本册要求
本册教材我们学习的知识一共包含四个章节,分别是简单机械和功、机械能和内能,以及电路及其基本规律的有关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包含了初中物理四个主要内容的三个,即力学、热学、电学。这部分的内容涉及更深层次的物质和运动和相互作用,将使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这部分内容与现代生活的联系更加密切。因此,对于本册的要求较为严格,对物理知识及现象由以前的认识到现在的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更多地对同学们实验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以培养,
二、各章要求
1、《简单机械和功》:本章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材从最简单的生活中最常见的夹子、螺丝刀入手,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标准。本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简单机械;第二部分是功介绍做功的多少、做功的快慢、做功的效率。对于第一部分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杠杆、什么是滑轮?能够从常见的工具中认出杠杆,知道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根据滑轮组的构成方式来判断省力情况。第二部分首先要知道做功的两个要素,能够理解功的计算公式,能够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题目,知道功率的概念和意义,知道功率的计算公式,知道机械效率的概念和物理意义,能够设计实验测定机械效率。
2、《机械能和内能》:本章从学生最容易上手的动能、势能入手,在有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定性研究了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和势能间的相互转化;接着结合分子动理论知识采用类比的方法介绍了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以及物体间内能转移的形式——热传递和热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最后,说明了内能与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应用。本章记忆的内容较多,要学会理解和运用的就是一个热量的吸收和转移的问题。
3、《电路初探》:本章从观察手电筒入手,了解电路的基本结构;从设计房间电路出发,学习最简单的串联、并联电路;结合练习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探求,比较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电路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知道电路的基本组成,知道电路的.几种状态;学会画电路图、知道和了解电路的基本特点,能够正确使用两种电表,知道电路中的两种电流的规律。
4、《欧姆定律》:本章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将探究的问题逐步引向深入,随着问题的展开,研究了电阻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变阻器的用法。我们通过试验让学生知道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初步学会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实验研究,能够说出变阻器的构造和符号,理解和运用欧姆定律是本章的一个关 ……此处隐藏21305个字……
生:NO2气体的密度大些。
师:下面我将这个密度大的NO2气体放在下面,我们看看它能不能进入到上面的空气中?
教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用浓硝酸和铜起化学反应生成NO2气体)
现象:
过一会可以看见下面的NO2气体分子进入到上面的空气中,上面的空气分子进入到NO2气体中,最后两集气瓶中的颜色几乎变得均一。
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扩散现象。
总结: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叫做扩散现象。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可以证明气体之间可以发生扩散现象,那么肯定有同学想知道,液体和固体之间是否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呢?
生:可以。
师:可不可以,我们要通过实验来证明。
演示实验:Cu SO4 溶液和清水的扩散实验。
师:请同学们思考Cu SO4 溶液和清水的密度哪个大?
生:Cu SO4 溶液。
师:我们将 Cu SO4 溶液放在量筒的下面,水放在上面。
因为Cu SO4 溶液和清水的扩散实验需要很长的时间,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两者扩散经过10天,20天,30天后的现象。
证明:液体之间是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4. 1)金的扩散现象。
2)。煤扩散到墙里的现象。
证明:固体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活动(二)
5.扩散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6.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后得结论。
现象:
30ml的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60ml。
活动(三)
7.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晒衣服
8. 墨水在热水中和冷水中扩散快慢。
(三)启思点拨
课件展示:
1.金的扩散现象。
2.煤扩散到墙里的现象。
证明:固体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总结:气体,液体和固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气体,液体和固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我们可以直接感知,同学们想想:它能够告诉我们哪些微观世界的知识?
同学之间讨论30秒。
生:说明了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师:还能够说明说明?
学生思考,但思考没有结果,教师通过实验启发。
师:为了便于同学们思考,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酒精和水混合”实验)
器材:两个量筒,酒精,水。
师:用两个量筒分别量取30ml的水和酒精,然后将酒精到在水中,看看混合后的也液体总体积是否有60ml。
?学生动手实验(3分钟)
师:请一位同学将自己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叙述出来。
生:30ml的酒精和30ml的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60ml,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好,掌声!)
师:扩散现象,是我们看见的,可以直接感知的现象,它能推测我们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2.分子间有间隔),这种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什么方法?
生:转换法。
师:好,那么请同学们再思考:扩散到底有没有快和慢呢?
生:有。
师: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生:温度。
师:同学们猜想是 :温度,那有没有理由?
通过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可以初步的证明:扩散现象跟温度有关呢?
生:冰块熔化。
师:冰块熔化,是同一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扩散现象是发生在两种及以上的物质之间。所以,冰块熔化不属于扩散现象。
生:冲咖啡的时候用热水,溶化的要快一些。
师:很好,是扩散现象跟温度有关,还有没有?
生:衣服放在太阳底下干的快些。
师:很好,衣服上的分子在太阳下,温度高些,水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快一些。还有没有?
生:我们在化学课的时候做的品红在温水中的扩散速度比在冷水中要快。
师:好的,下面我们正好一起来做做这个实验。
?学生动手做实验(3分钟)
师:通过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证明了什么?
生: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说明,温度热高,扩散得热快。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就
越剧烈,扩散越快。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分子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热运动。
师:分子不停的在做无规则的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为什么不会飞散开来?分子间存在着间隔,为什么固体和液体又很难被压缩呢?
学生讨论30秒。
生:固体和液体为什么不会飞散开来,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斥力。(好,掌声!)
师:总结:分子之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分子引力实验
分子作用力演示模型
演示实验:两铅块相吸实验。
师:我这里有两铅块,我先在地面上摩擦几下,好,同学们看看它们能不能粘在一起?
生:1.能。2.不能。
师:请同学们看好了。
现象:下面的铅块没有掉下来。
师:铅块受到重力,但不会掉下来,说明什么?
生:上面的铅块和下面的铅块分子之间有引力。
教师出示:乒乓球弹簧模型。
师:我这里有一个模型,可以便于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 这里,老师用两个乒乓球代表某种物质的两个分子,中间用一个弹簧连接。下面我们来分析:
当弹簧处于自然状态(平衡状态)时,两分子(两乒乓球)之间的距离设为r0
当两分子之间的距离r= r0 时,F引 = F斥
当两分子之间的距离r r0 时,F引 F斥,表现为引力。
当两分子之间的距离r r0 时,F引 F斥,表现为斥力。
当两分子之间的距离r》r0 时,F很小,几乎为0
课堂小结:(教师给出总结,学生齐读)
(四)差异评价
课堂练习:
1.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不断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在炉边烤火感到暖和
B.打开酒精瓶盖能闻到酒精气味
C.刮风时路上扬起灰尘
D.铁钉放久了生锈
2.互相接触的物体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___现象。它可以发生在____,____,_____之间。
3.下列现象中不是扩散现象的是( )
A.扫地时灰尘满天飞
B.放入杯中的糖使整杯水变甜了
C.在无风的房间里打开一瓶香水,过了一会儿,整个房间都有香味
D.滴入水中的红墨水使水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