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教版教学计划
时光飞逝,时间在慢慢推演,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现在就让我们制定一份计划,好好地规划一下吧。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计划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教学计划,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教学计划1一、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这个班有60名学生,包括31名男生和29名女生。近两年来,教师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采用新课程理念,致力于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经过七年级和八年级新课程的学习,大部分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态度,能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许多学生在以前的考试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语文成绩不够理想,需要到九年级的时候补上,才能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在内容、体系、结构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体现了新的理念和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学习,从而达到更高的综合教学效果。
教材分为三大块;单元整合优化,专题,名著推荐阅读。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提高综合学科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不断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学的一般要求: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创造必要条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在中考中取得理想成绩。
教育改革措施:
第一,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为契机,认真解读课程标准,深入理解教材的编辑意图,明确教材的文化内涵,理顺形成性学习与终结性学习的关系,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以减轻学生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问题意识,实施教学民主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二,教师要认真做好教学五项,实行集体备课,集思广益,顾全大局。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留下的空间,适当把握教材的数量和程度,面向全民,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意弥补差距,争取教学大丰收。
第三,搞好听说读写训练、自主设计的合作与口语交流、口语交流训练,结合教材中名著的鉴赏、阅读与鉴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特别注重语言交流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第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后劲,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树立语文教学新理念。
第五,搞好第二课堂活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灵活安排和选择专题,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文学名著,阅读更多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
1、能够区分现实作品和虚构作品,理解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的`文学风格。
2、欣赏文学作品,体验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情感和形象,品味作品中的表现性语言。
3、阅读科技著作,了解其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
4、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和材料,找到观点和材料的联系。
5、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有助于理解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了解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文中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
6、至少读一部著名的文学作品。
二、学生情况分析
109班63人,是由思想品德良好的学生组成的寄宿班,基本形成了学习习惯,成绩良好,成绩优于其他三个班。比如最后一期期末统考通过率100%,优秀率80%左右。有些学生学习方法好,对语文不够重视,但也有少数学生对语文缺乏理解,基础薄弱。
三、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在整个新课程教材体系中属于第五阶段,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准确地说,它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重任。这本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文学作品、诗词小说,安排了一个单元的议论文继续重点学习文言文。
该教材仍然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新课程理念选择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人文性、多样性、探究性和开放性,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知识整合能力。全书共分六节,分别是阅读和写作。
苏教版教学计划2教材分析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下阅读教材共26课,分为七个主题单元,分别是“春光无限”、“科技之光”、“有志竟成”、“世界各地”、“亲情依依”、“八一壮歌”、“人与自然”。这七个主题单元构成了一种文化的、开放的、整合的文本特质,有意境,有韵味、有情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灵世界,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8人,男9人,女19人。大部分学生都是身体健康,活泼可爱,文明礼貌,上进心强。
从上学期的成绩检测中来看,本班学生的总体成绩还是可以的,其中比较优秀的有何辉婷、明娟、李敏、李月梅、何华忠等同学,也存在基础比较差的同学。在这学期,对差生要狠抓知识落实,使他们的语文成绩能有切实的提高。这学期教师要充分关注他们,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前进一大步。虽然我不能让他们成为最好的学生,但我会努力让他们变得更好。
教学目标
一、阅读课要求:
第一,读书技能:在继续抓好朗读的基础上,提高诵读能力,学会浏览,提高默读速度。
第二,理解能力: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其感情色彩,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注意标点符号的用法;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提高对记叙文、说明文、诗歌等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能力。
第三,积累拓展。继续增加学生的有效积累,加强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课外阅读的`基础能力。
二、课堂阅读训练重点:
1.提高默读速度,学会浏览。
2.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3.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4.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
本册教材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继续增加学生的有效积累,加强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课外阅读的基础能力。
难点: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安排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0) 2课时
课文1-26 每课两课时
习作1-7 ……此处隐藏24240个字……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体验,并在不断反复的体验活动中生成新的感悟。因此,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强化体验,鼓励感悟,是现代教学之道。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除法、认数、千克与克、加和减、24时记时法、长方形和正方形、乘法、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及认识分数。
1.除法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2.认数是在学生认识1000以内的数并能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的基础上,教学认识10000以内的数。
3.千克和克先教学千克的认识,再教学克的认识,然后安排了一个练习,巩固对千克和克的认识。最后还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
4.加和减是在学生已经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正确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基础上,教学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及相应减法。
5.24时记时法主要有两部分:认识24时记时法和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6.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教学各自的特征、周长的含义和周长的计算。
7.乘法内容主要包括: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及两步连乘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8.观察物体主要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物体。
9.统计与可能性主要让学生会画“正”字记录数据,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初步体会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10.认识分数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的需要认识简单的分数,通过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分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认识“万”,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整百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
能正确列竖式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知道0与一个数相乘得0,会验算除法;
了解24时记时法,能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换算;
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简单两面图形的周长;
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
能用比较有效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初步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时相等,有时不等。
2.数学思考方面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在与同伴交流中逐步学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能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初步体会到现实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
3.情感与态度方面
进一步感受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与形都能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逐步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学习客观地评价自己与评价他人。
教学措施
1.重视基本口算和笔算饿训练,培养和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讲清算理,揭示规律。
(2)加强基本训练,大好计算基础。
(3)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2.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饿能力。
(1)加强基础训练
(2)教给学生解题思路
(3)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
3.结合教学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4.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进度
单元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备注
一除法9课时
二认数5课时
三千克与克4课时
四加和减7课时
五24时记时法3课时
六长方形和正方形5课时
七乘法11课时
八观察物体2课时
九统计与可能性4课时
十认识分数3课时
十一整理与复习4课时
苏教版教学计划15一、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
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七年级下册)
三、具体措施:
1、继续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创新和提高。
2、继续探究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模式。
3、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
4、学习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教研教改;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
5、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语;运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6、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
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
7、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8、重视探究性报告的撰写和交流,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9、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
四、教学要求
1、在教学中要注意继续落实《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教学中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要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开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
4、教学中要注意合理选择和组合好直观教具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5、按学校要求积极组织好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能够对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