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集合15篇

时间:2023-03-01 12:05:40 收藏本文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集合15篇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集合15篇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不经意间,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一起对今后的学习做个计划吧。那么计划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数学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

一、教学分析

1、分析教材

本章教材整体主要分成三大部分:

(1)、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

(2)、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3)、空间直角坐标系以及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圆的方程是在前一章直线方程基础上引入的新的曲线方程,更进一步要求“数与形”结合。所以学习有关圆的方程时,仍仍然沿用直线方程中使用的坐标法,继续运用坐标法研究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几何问题。此外还要学习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有关知识,以便为今后用坐标法研究空间几何对象奠定基础。这些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圆锥曲线方程、导数和积分的基础。

2、分析学生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好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前面学习过直线知识,只是使学生有了用坐标法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通过圆的概念的引入及其现实生活中圆的例子,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探索问题的能力,熟练的掌握解决解析几何问题的方法-坐标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研究问题时抓住问题的本质,研究细致思考,规范得出解答,体现运动变化,对立统一的思想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利用直线与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基本认识。

难点: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会求解简单的直线与圆的相关曲线的方程;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圆的定义和圆标准方程、一般方程的概念;能根据圆的方程求圆心和半径,初步掌握求圆的方程的方法。

2、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

3、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和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4、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审美观和理论联系实际思想。

三、教学策略

1、教学模式

本节内容是运用“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一次尝试,采用探究、讨论的

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积极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2、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合理整合课程资源

采用探究、讨论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采用多媒体技术,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其优良的传播功能,大容量信息的呈现和生动形象的演示(尤其是动画效果)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加深概念理解有积极作用。制作中,采用交互技术,使课件的机动性得到加强。

四、对内容安排的说明

本章分三部分: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空间直角坐标系。

1、建立圆的方程是本节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据圆的几何特征(主要是动点与定点间距离恒定)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再根据曲线上的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求出点的坐标所满足的曲线方程。

通过研究方程来研究曲线的性质是解析几何的另一个主要内容,这就是解析几何通过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特点,也就是坐标法。始终强调曲线方程与曲线图像之间的一一对应。这一思想应该贯穿于整个圆的教学。

2.通过方程,研究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是本章的主要内容之一。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1)。两条曲线有无公共点,等价于由它们方程联立的方程组有无实数解。方程组有几组实数解,这两条曲线就有几个公共点;方程组没有实数解,这两条曲线就没有公共点。

(2)。运用平面几何知识,把直线与圆、圆与圆位置关系的结论转化为相应的代数结论。

3、坐标法是研究几何问题的重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贯穿坐标法这一重要思想,不怕重复;通过坐标系,把点和坐标、曲线和方程联系起来,实现形和数的统一。

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时,先用坐标和方程表示相应的几何对象,然后对坐标和方程进行代数讨论;最后再把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相应的几何结论。这就是用坐标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三步曲”:

第一步: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和方程表示问题中涉及的几何元素,将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第二步:通过代数运算,解决代数问题;

第三步:把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五、教学评价

㈠过程性评价

1、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紧扣教学目标,内容深浅要分层次,设计的问题要照顾好、中、差。

2、对于方程的推导运用的方法,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主要采用让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检测反馈

㈡终结性评价

1、课程内容全部结束后,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后,选代表谈收获、体会和感想。

2、留课后作业(扣教学目标、分类型、分层次,落实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认真理解和巩固,了解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以及直线与圆位置关系,做完课后习题,做好作业。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2

一、具体目标: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经过不一样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本事。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本事,数学表达和交流的本事,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本事。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确定。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构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必须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构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

二、本学期要到达的教学目标

1、双基要求:

在基础知识方面让学生掌握高一有关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定理以及由其资料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基本技能方面能按照必须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能使用计数器及简单的.推理、画图。

2、本事培养:

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 ……此处隐藏17113个字……>(2)了解全集、空集的意义,

(3)掌握有关的符号及表示方法,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培养学生的符号表示的能力;

(4)会求已知集合的子集、真子集,会求全集中子集在全集中的补集;

(5)能判断两集合间的包含、相等关系,并会用符号及图形(文氏图)准确地表示出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结合的数学思想;

(6)培养学生用集合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子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 :弄清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

教学用具:幻灯机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集合、元素、集合中元素的三性、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等知识.

【提出问题】(投影打出)

已知 , , ,问:

1.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列举法.

2.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描述法.

3.将集M、集从集P用图示法表示.

4.分别说出各集合中的元素.

5.将每个集合中的元素与该集合的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将集N中元素3与集M的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

6.集M中元素与集N有何关系.集M中元素与集P有何关系.

【找学生回答】

1.集合M和集合N;(口答)

2.集合P;(口答)

3.(笔练结合板演)

4.集M中元素有-1,1;集N中元素有-1,1,3;集P中元素有-1,1.(口答)

5. , , , , , , , (笔练结合板演)

6.集M中任何元素都是集N的元素.集M中任何元素都是集P的元素.(口答)

【引入】在上面见到的.集M与集N;集M与集P通过元素建立了某种关系,而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集合在今后学习中会经常出现,本节将研究有关两个集合间关系的问题.

(二)新授知识

1.子集

(1)子集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

记作: 读作:A包含于B或B包含A

当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时,则记作:A B或B A.

性质:①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②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置疑】能否把子集说成是由原来集合中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

【解疑】不能把A是B的子集解释成A是由B中部分元素所组成的集合.

因为B的子集也包括它本身,而这个子集是由B的全体元素组成的.空集也是B的子集,而这个集合中并不含有B中的元素.由此也可看到,把A是B的子集解释成A是由B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是不确切的.

(2)集合相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记作A=B。

例: ,可见,集合 ,是指A、B的所有元素完全相同.

(3)真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 ,并且 ,我们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 (或 ),读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A。

【思考】能否这样定义真子集:“如果A是B的子集,并且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那么集合A叫做集合B的真子集.”

集合B同它的真子集A之间的关系,可用文氏图表示,其中两个圆的内部分别表示集合A,B.

【提问】

(1) 写出数集N,Z,Q,R的包含关系,并用文氏图表示。

(2) 判断下列写法是否正确

① A ② A ③ ④A A

性质:

(1)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若 A ,且A≠ ,则 A;

(2)如果 , ,则 .

例1 写出集合 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解:集合 的所有的子集是 , , , ,其中 , , 是 的真子集.

【注意】(1)子集与真子集符号的方向。

(2)易混符号

①“ ”与“ ”:元素与集合之间是属于关系;集合与集合之间是包含关系。如 R,{1} {1,2,3}

②{0}与 :{0}是含有一个元素0的集合, 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如: {0}。不能写成 ={0}, ∈{0}

例2 见教材P8(解略)

例3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加以改正.

(1) 表示空集;

(2)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

(3) 不是 ;

(4) 的所有子集是 ;

(5)如果 且 ,那么B必是A的真子集;

(6) 与 不能同时成立.

解:(1) 不表示空集,它表示以空集为元素的集合,所以(1)不正确;

(2)不正确.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不正确. 与 表示同一集合;

(4)不正确. 的所有子集是 ;

(5)正确

(6)不正确.当 时, 与 能同时成立.

例4 用适当的符号( , )填空:

(1) ; ; ;

(2) ; ;

(3) ;

(4)设 , , ,则A B C.

解:(1)0 0 ;

(2) = , ;

(3) , ∴ ;

(4)A,B,C均表示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A=B=C.

【练习】教材P9

用适当的符号( , )填空:

(1) ; (5) ;

(2) ; (6) ;

(3) ; (7) ;

(4) ; (8) .

解:(1) ;(2) ;(3) ;(4) ;(5)=;(6) ;(7) ;(8) .

提问:见教材P9例子

(二) 全集与补集

1.补集:一般地,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 ),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记作 ,即

.

A在S中的补集 可用右图中阴影部分表示.

性质: S( SA)=A

如:(1)若S={1,2,3,4,5,6},A={1,3,5},则 SA={2,4,6};

(2)若A={0},则 NA=N*;

(3) RQ是无理数集。

2.全集:

如果集合S中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全集通常用表示.

注: 是对于给定的全集 而言的,当全集不同时,补集也会不同.

例如:若 ,当 时, ;当 时,则 .

例5 设全集 , , ,判断 与 之间的关系.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集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