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计划

科学教学计划

时间:2022-07-02 00:12:04 收藏本文
科学教学计划

科学教学计划

时间过得可真快,从来都不等人,我们的工作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今后更好的工作发展,来为以后的工作做一份计划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计划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学计划1

一、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两年多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探究过程和方法技能,又经历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自己的科学探究方法解决问题。

本学期任教五(2)班一个班。通过和班主任以及一堂课的交流,发现孩子们对科学课兴趣浓厚,喜欢做实验,喜欢科学活动的,但总体上科学课习惯不好,在汇报的过程中喜欢插嘴,而学习的主动性不强,自觉性不高,科学的作业习惯在课堂上完成。大部分学生知识面不广,勤于动脑的同学占的比例不是很大。还有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不过从去年的科学成绩上看,同极段还是可以的。所以这学期主要着手去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从规范进入课堂到整理好材料离开实验室,能关心、留意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现象,并试着利用以前学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这些现象。通过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所进步。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有“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存在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物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三、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本册将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

2、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通过学习让学生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

4、通过充分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地科学素养地培养真正落实在每一次科学学习中。在教学中不仅向学生提出学习的主题和探究的问题,还必须对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主要经历进行设计。

5、不断丰富学生探究的方法。其中的猜想和推测,是科学研究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环节。随着探究方法的丰富,探究的模式也跟着丰富起来:如观察——统计——比较——分析——结论、观察——假设(推测)——验证(测量、实验)——分析—结论等。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五、教学措施

1、充分了解学生知识的对所学科学主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并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

2、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描述。教科书中涉及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观察对象在属性、结构、功能、关系等方面的特点,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重要认识基础。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教科书中给出了各单元相应的记录表,并提示学生用文字、数据、简笔画、气泡图、网状图和柱形图等进行记录。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客观的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随时提示他们将自己的记录与小组同学的记录进行比较、修正,教师每周都要对学生的记录进行督促和检查。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汇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活动中需要学生进行描述的内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实验过程的描述,这种描述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教学中应耐心引导。

5、指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尤其要重视学生在观察实验过程中,从证据、表格、图形获得的一些科学信息,并引导他们合理地使用这些信息做出科学解释。

六、教学进度

周次日期内容课时

18.31—9.6科学第一课

29.7—9.13种子发芽实验(一)

蚯蚓的选择

种子发芽实验(二)3

39.14—9.20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机动

食物链和食物网3

49.21—9.27做一个生态瓶

改变生态瓶

中秋放假2

59.28—10.4维护生态平衡

单元梳理

国庆放假2

610.5—10.11国庆放假

第一单元检测1

710.12—10.18第一单元反馈

光和影

阳光下的影子3

810.19—10.25光是怎么样传播的

光的反射

机动3

910.26—11.1光与热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做个太阳能热水器3

1011.2—11.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单元整理

期中3

1111.9—11.15期中反馈

地球表面的地形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3

1211.16—11.22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土壤 ……此处隐藏17545个字……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1.整体概述:

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单元简析:

(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3.材料清单:

(1)第一单元沉和浮:

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木块.小刀.透明胶带.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球.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玩具潜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带定滑轮).钩码.垫圈.弹簧秤.马铃薯.酒精灯.木夹子.食盐.白糖.烧杯。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

钟表.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铁架台.螺帽.细线.木条。

(3)第三单元热:

温度计.塑料袋.热水瓶.气球.水槽.试管.烧杯.烧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属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铁架台.铁片.火柴.蜡烛.各种材料制成的杯子和调羹.毛巾.泡沫塑料块。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乒乓球.手电筒.地球仪.铁架台.演示用时区图.陀螺。

三、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中,5(1)班,总体上课堂纪律好,但思维有些局限,发言两极分化比较明显。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5(2)班认真,好奇心强,且思维活跃,科学的探究欲强,但其中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强,倾听习惯有待培养。

四、教学目标:

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基本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六、教学进度表

周次

起止日期

教材内容

2.12―2.

始业教育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2.19--2.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4.造一艘小船;

2.26--3.

5.浮力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3.5―3.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3.12―3.

单元复习概念梳理;1.热起来了

3.19―3.

2.给冷水加热3.液体的热胀冷缩;

3.26--4.

4.空气的热胀冷缩5.金属热胀冷缩吗

4.2 ―4.

6.热是怎样传递的;7.传热比赛

4.9―4.

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单元复习;

4.16―4.

期中考试1.时间在流逝;

4.23―4.

3.用水测量时间4.我的水钟;

4.30―5.

5.机械摆钟6 .摆的研究;

5.7―5.

7.做一个钟摆8.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5.14―5.

单元复习概念梳理1.昼夜交替现象;

5.21―5.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3.证明地球在自转;

5.28―6.

4.谁先迎来黎明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4―6.

6.地球在公转吗6.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6.11--6.

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6.18--6.

单元复习概念梳理;机动

6.25--7.

总复习

《科学教学计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