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计划

【必备】数学教学计划汇总六篇

时间:2021-08-05 22:57:08 收藏本文
【必备】数学教学计划汇总六篇

【必备】数学教学计划汇总六篇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教学工作者们又将迎来新的教学目标,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教学计划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教学计划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教学计划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教学计划 篇1

教材简介: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教学措施:

1.重点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

2.指导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提高简单的推理能力。

3.注意引导学生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

课时安排:

6课时。

数学教学计划 篇2

高三数学下教学计划这学期,可以说大多数的学生的成绩基本定型,但是仍然还有一部分学生有可能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因此本学期不能因为到了高三下学期就对自己和学生松懈。根据学科的特点,结合我校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高中数学所有内容: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抓数学的通性通法,即教材与课程目标中要求我们把握的数学对象的基本性质,处理数学问题基本的、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以不变应万变,使数学学科的复习更加高效优质。

研究《考试说明》,全面掌握教材知识,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全面复习。把握课本是关键,夯实基础是我们重要工作,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我们目标。

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既要关心《课程标准》中调整的内容及变化的要求,又要重视今年数学不同版本《考试说明》的比较。结合上一年的新课改区高考数学评价报告,对《课程标准》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探求命题的变化规律。

二、学情分析:

我今年教授两个班的数学:(20)班和(23)班,经过与同组的其他老师商讨后,打算第一轮20xx年2月初;第二轮从20xx年2月底至5月上旬结束;第三轮从20xx年5月上旬至5月底结束。

三、具体措施

(一)同备课组老师之间加强研究

1、研究《课程标准》、参照周边省份20xx年《考试说明》,明确复习教学要求。

2、研究高中数学教材。处理好几种关系:课标、考纲与教材的关系;教材与教辅资料的关系;重视基础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3、研究08年新课程地区高考试题,把握考试趋势。特别是山东、广东、江苏、海南、宁夏等课改地区的试卷。

4、研究高考信息,关注考试动向。及时了解09高考动态,适时调整复习方案。

5、研究本校数学教学情况、尤其是本届高三学生的学情。有的放矢地制订切实可行的校本复习教学计划。

(二)重视课本,夯实基础,建立良好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体系

课本是考试内容的载体,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学生智能的生长点,是最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三)提升能力,适度创新

考查能力是高考的重点和永恒主题。教育部已明确指出高考从以知识立意命题转向以能力立意命题。

(四)强化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思想。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也是高考数学命题的显著特点之一。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最高层次上的概括提炼,它蕴涵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中,能够迁移且广泛应用于相关科学和社会生活。在复习备考中,要把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每一章、每一节、每一课、每一套试题中去,任何一道精心编拟的数学试题,均蕴涵了极其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果注意渗透,适时讲解、反复强调,学生会深入于心,形成良好的思维品格,考试时才会思如泉涌、驾轻就熟,数学思想方法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的始终,因此在进入高三复习时就需不断利用这些思想方法去处理实际问题,而并非只在高三复习将结束时去讲一两个专题了事。

(五)强化思维过程,提高解题质量

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要充分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解数学题要着重研究解题的思维过程,弄清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意义和作用,注意多题一解、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多题一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一题多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一题多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构建知识的横向联系,又养成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六)认真总结每一次测试的得失,提高试卷的讲评效果

试卷讲评要有科学性、针对性、辐射性。讲评不是简单的公布正确答案,一是帮学生分析探求解题思路,二是分析错误原因,吸取教训,三是适当变通、联想、拓展、延伸,以例及类,探求规律。还可横向比较,与其他班级比较,寻找个人教学的薄弱环节。根据所教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组题进行强化训练,抓基础题,得到基础分对大部分学校而言就是高考成功,这已是不争的共识。

四、教学要求:

第二轮专题过关,对于高考数学的复习,应在一轮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利用专题复习,更能提高数学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这一阶段,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应试技巧,不要重视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需配合着专题的学习,提高学生采用配方法、待定系数法、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换元等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针对选择、填空的特色,学习一些解题的特殊技巧、方法,以提高在高考考试中的对时间的掌控力。第三轮综合模拟,在前两轮复习的基础上,为了增强数学备考的针对性和应试功能,做一定量的高考模拟试题是必须的,也是十分有效的。该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1、强化知识的综合性和交汇性,巩固方法的选择性和灵活性。

2、检查复习的知识疏漏点和解题易错点,探索解题的规律。

3、检验知识网络的形成过程。

4、领会数学思想方法在解答一些高考真题和新颖的模拟试题时的工具性。

五、在有序做好复习工作的同时注意一下几点:

(1)从班级实际出发,我要帮助学生切实做到对基础训练限时完成,加强运算能力的训练,严格答题的规范化,如小括号、中括号等,特别是对那些书写像雾像雨又像风的学生要加强指导,确保基本得分。 ……此处隐藏3629个字……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的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的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在综合的应用中,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1、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六、教学措施:

1、深入教材,认真备课,定好单元计划,提前一周备课。

2、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侧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3、抓重点、难点、各个环节的突破。

4、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抓好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课堂40分钟的利用,大面积的提高教学成绩。

5、对学生要严格要求,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教科书掌握例题、习题之间联系,举一反三,灵活学习,真正地把知识学会。

6、精心设计作业,有层次,讲究目的性、科学性。

7、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耐心辅导,因材施教。

数学教学计划 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105-10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过程与方法:观察、比较、讨论,经历“认知冲突——否定——建构新概念”的探究方法,感受引入中位数这个统计量的必要性。

3、情感与态度: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明确中位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在描述一组数据特征方面的差异,对统计数据多角度、全面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这是老师统计到的我班跳绳组同学的成绩。(示表一)

(表一)

姓名 李明 陈东 刘云 马刚 王路 张同 赵方

成绩 175 164 120 117 113 112 109

问:想一想用什么数表示他们跳绳的一般水平呢?

→还记得平均数怎么算吗?

2、(示表二)

姓名 李明 陈东 刘云 马刚 王路 张同 赵方 平均数

成绩 175 164 120 117 113 112 109 130

问:对照平均数,仔细观察每个同学的成绩,试试能有什么发现?

→是啊,平均数怎么会比大多数同学的成绩都高呢?

为了便于观察,下面看→跳绳组成绩条形统计图:

→分析的好!

→像这样,当一组数据中出现特别偏大的数时,平均数受到影响,明显偏高↑偏大,已经偏离了大部分人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他们的〈一般水平〉还合适吗?

→那在这里(示表四)用哪一个数代表他们的一般水平更合适呢?

→那在这里,用哪一个数代表他们的一般水平更合适呢?

(表四)

姓名 李明 陈东 刘云 马刚 王路 张同 赵方

成绩 175 164 120 117 113 112 109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认识中位数

1、比一比,找一找。

比117大的有3个数,比117小的也有3个数,用117代表中等水平,也就是一般水平。在统计中,我们把117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示表五)

(表五)

姓名 李明 陈东 刘云 马刚 王路 张同 赵方

成绩 175 164 120 117 113 112 109

2、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中位数?

总结:只要是按顺序排列,中间位置的数就是〈中位数〉,它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过:下面是跳远组同学的成绩:

姓名 李明 陈东 刘云 马刚 王路 张同 赵方

成绩 2.91 2.82 2.84 2.01 1.84 2.94

(1)、分别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用哪个数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

(1)平均数是多少?

找中位数遇到问题了是吗?

首先要把数据怎么办?→示表:

1.84 2.01 2.82 2.84 2.91 2.94

→中间有两个数,哪个是中位数?

→就用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2=()

总→当一组数据是偶数个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2)、平均数是2.56,中位数是2.83。

→用哪个数代表他们跳远的一般水平更合适?为什么?

→是呀,平均数比大多数人的跳远成绩都低了?什么原因?

这里出现两个特别〈偏小〉的数,使平均数降低了。

比大部分人的成绩都低,所以,用中位数代表跳远成绩的一般水平更合适。

(3)、现在请你对比平均数和中位数,它们有什么不同?

↑偏大

平均数

↓偏小

↗不受偏大、偏小数的影响,

↘在一组有序数据的中间,代表这组数的一般水平。

假如一组数中没有偏大数,也没有偏小数,平均数会怎样?

↓请看

下面是同学们1分钟仰卧起坐的成绩,请完成表格

平均数中位数

32.532

↘↙

(1)为什么这么接近?

(2)现在你认为哪个数表示一般水平合适?

总:当一组数中没有偏大、偏小数时,平均数与中位数都可以表示一般水平。

↓过:通过以上活动,同学们对中位数有了更深的认识,明确了它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分析与推测:

知道了什么?第几名?

↓过:看来,中位数就是一组数据的分水岭。它代表了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也就一般水平。

可是,你们知道吗?→

3、调查与思考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让生说收获感想。

《【必备】数学教学计划汇总六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