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合集5篇
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我们的工作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今后更好的工作发展,一起对今后的学习做个计划吧。相信大家又在为写计划犯愁了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5篇,欢迎大家分享。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1一、教学背景:
为了加强课堂教学,完善教学常规,能够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完成初中最后一学期的数学教学,使之高效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制定了本教学计划。
二、学情分析:
这学期我所带的班级仍是81和85,85班是普通班,基础知识水平较差,从期末考试的成绩来看,及格人数占20%;81班的总体水平比85班较好,但是从本次的考试成绩来看,成绩较为一般。及格人数只占到60%。这与我之前的计划相差还有一截儿。85班差生较多,期末成绩单位数的就有4人,针对这些情况,分析他们的知识漏洞及缺陷,及时进行查漏补缺,特别是多关心、鼓励他们,让这些基础过差的学生能努力掌握一部分简单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建立一支有进取心、能力较强的学习队伍,让全体同学都能树立明确的数学学习目的,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
三、新课标要求:
初三数学是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来实施的,其目的是通过数学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通过初三数学的教学,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 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本学期学科知识在整个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
本册书的4章内容涉及《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和“实践与综合应用”三个领域的内容,其中第26章“二次函数”和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的内容,都是基本初等函数的基础知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然而,它们又分别与抛物线和直角三角形有密切关系,即这两章内容既涉及数量关系问题,又涉及图形问题,能够很好地反映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第27章“相似”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其内容以相似三角形为核心,此外还包括了“位似”变换。在这一章的最后部分,安排了对初中阶段学习过的四种图形变换(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进行归纳以及综合运用的问题。第29章“投影与视图”也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这一章是应用性较强的内容,它从“由物画图”和“由图想物”两个方面,反映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相互转化,对于培养空间想象力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本套教科书除在各章的正文和习题部分注意安排适当内容之外,还采用了 “课题学习”“数学活动”等编排方式加强对数学应用的体现。本册书的第29章安排了一个课题学习“制作立体模型”,并在每一章的最后安排了2~3个数学活动,通过这些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来落实与本册内容关系密切的“实践与综合应用”方面的要求。
五、个单元章节:
第26章 二次函数
本章主要研究二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基本性质,用二次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用二次函数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这些内容分为三节安排。
第26.1节“二次函数”首先从简单的实际问题出发,从中引发和归纳出二次函数的概念;然后由函数 开始,逐步深入地、由特殊到一般地、数形结合地讨论图象和基本性质,最后安排了运用二次函数基本性质探究最大(小)值的问题。这些内容都是二次函数的基础知识,它们为后面两节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第26.2节“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从一个斜抛物体(例如高尔夫球)的飞行高度问题入手,以给出二次函数的函数值反过来求自变量的值的形式,用函数观点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几种不同情况,最后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抛物线)归纳出一般性结论,并介绍了利用图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这一节是反映函数与方程这两个重要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的内容。第26.3节“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安排了三个探究性问题,以商品价格、磁盘存储量和拱桥桥洞的有关问题为背景,运用二次函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教科书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即列出函数关系式,进而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象研究问题的解法。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认识再提高一步,从而提高运用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章教学结束之后,学生在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这些都是代数函数,即解析式中只涉及代数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的函数。至此,学生对函数的认识已告一段落。
第27章 相似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相似图形的概念和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和位似变换等。此前学习的全等是图形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而本章学习的相似是比全等更具一般性的图形之间的关系。全等可以被认为是特殊的相似(相似比为1),对于全等的认识是学习相似的重要基础。
第27.1节“图形的相似”从学生熟悉的一些实际问题说起,引出相似图形的概念,以及相似多边形的概念、性质等,使学生对相似先有一个一般性的认识。第27.2节“相似三角形”的内容是讨论最基本的多边形──三角形的相似关系,这是认识相似关系的基础,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教科书首先安排了证明了“过三角形一边中点且平行于另一边的直线,截出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然后将其推广到更一般的结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在此基础上,教科书安排了三个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相似三角形的三种主要判定方法。教科书对于其中第一个问题进行了推导证明,另两个问题的推导证明安排学生自己完成。接着,教科书通过三个例题讨论在测量中如何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这些例题代表了测量中的常见典型问题。本节最后安排了相似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问题。第27.3节“位似”讨论一种图形变换──位似变换。位似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它的特殊性表现在“两个相似图形的对应点的连线都交于一点(位似中心)”。教科书安排了利用坐标描述位似变换的内容,这是数形结合方法的体现。本套教科书中先后共出现了四种图形变换: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本节最后安排了一幅包含这四种变换的图案,学生通过思考图案中的问题,可以对四种变换进行综合回
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和正切),解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函数是自变量为锐角时的三角函数,即缩小了定义 ……此处隐藏6785个字……供了与实际联系的机会。
2、本章的重点: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解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3、本章的难点: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4、本章的中考的地位和作用:①《锐角三函数》是各地中考的热点之一,分值一般占10分左右,由于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广泛,更容易提升学生的解决事实问题的能力,所以分值比例还呈上升的趋势,仅以我市近三年的中考卷足以说明,详见下面统计表:
时间
分值08年09年10年
题号11、1911、15、188、11、14、20
分值99.510.5
比例7.5%7.9%8.6%
②本章内容与学过“相似三角形”“勾股定理”等内容联系密切,并为高中数学中三角函数等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四、课时安排
1、本章教学时间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下册《教师教学教学用书》是12课时,但是,根据我镇教育中心统一安排了第十周的周四、周五(即20xx年4月21、22日)进行全镇第一次的模拟考的要求,再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经备课组研究制定出中考备考计划,根据计划确定初步安排7节课,详见如下:
28.1 锐角三角函数 ……3课时
(1) 28.1锐角三角函数---正弦 ……1课时;
(2) 28.1锐角三角函数---余弦和正切 ……1课时;
(3) 281锐角三角函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1课时。
28.2 解直角三角形 ……4课时。
(1)28.2解直角三角形 ……1课时;
(2)28.2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1)---测量问题 ……1课时;
(3)28.2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2)---方向角和坡度问题 ……1课时;
(4)《锐角三角函数 》的单元复习课 ……1课时。
2、单元测试卷是否要讲评或是否要进行补考要看学生测试成绩作最后的决定,如果成绩不好,那么就统一去级补考,确保单元过关,每个模块过关。
五、教学中应注意问题:
1、狠抓预习习惯。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一句名言:“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学实践证明,凡是学得好的同学都有预习的好习惯,用学生的话来说,预习了,上课就像复习,先人一步,一步领先,步步领先。因此,我们必须狠抓学生的预习习惯。怎样才能把预习环节落到实处?《花城中学精品课程教学案》是一个很好的抓手,我们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去抓学生课前做教学案的预习导学部分,我们还用了一根斜纹的横格线的标志来区分它:“ ”,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努力完成,老师开始在课堂上检查,及时反馈预习情况,促进学生养成预习习惯。预习就像数学的运算问题,成败在运算。如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最好自已在上课前批阅学生的预习成果,使自已心中更有数,教学案的内容呈现可以根据自已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而不是一成不变,教学案强调学生必须课前预习。
2、要转变教学理念,坚持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我们编写的《花中精品课程教学案》的原则就是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其中,学生的自主体现在预习,预习强调就是独立完成,而在课堂上想方设法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特别是生生互动,根据教育心理学规律,学生的同伴互助的影响比老师单独教的效果更大,因此,我们还在学生的座位安排上也考虑异组同质的分法,方便学生在课堂上能开展小组合作,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的课程改革,才能应对考试的变化。
3、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过去的经验来看,以前这个模块是叫《解直角三角形》,而现在是叫《锐角三角函数》,为什么把名字更换呢?个人认为是因为本章重难点之一都是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是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锐角三角函数又是一种超越函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不好理解,怎样才能突破这个重难点呢?我们首先先让学生回忆学过哪些函数?什么叫函数?接着我们就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归纳、证明,就可以让学生对变量的性质以及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有深刻的认识,加深对函数观念的理解,这样的编写方式就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探索空间,开阔思路,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②特别注意通法和通解的训练。由于中考一般把角变成特殊角处理,这样往往会使一些题目出现特殊的解法,如果忽略了一般的解法,那么会防碍了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教材P88的例4的解法是属于通法,不过例中的条件把两个方向角 、 分别取值为 和 后,则出现 ,所以△PAB是一个直角三角形了,这样很容易利用特解求出PB的距离了,而不用联合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通解来求解。如果我们不注重通法的训练,那么特解会在更多的情况下是解决不了通解的题目,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③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爱因斯坦曾说过,“方法是最有价值的知识”,本章有几个十分重要的思想方法是需要强化运用的,比如,转化思想、建构直角三角形的建模思想以及化曲为直的微积分的基本思想等等。
4、注重应用的意识和加强与实际的联系,学以致用。
数学源于生活,是实际的需要。这章书在前言提出意大利的斜塔问题和后面的铺设水管的长度问题、测量中的仰俯角问题、方向角问题及斜面的坡度问题等等,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我们必须提高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的归纳能力,比如,测量问题的一些专用的术语等等,首先必须准确理解,其次根据题意把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解决数学问题得到数学问题的答案,再将数学问题的答案回到实际问题上。活学活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丰富有趣的实际问题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注意加强知识间的纵向联系,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网络化。
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的理论对理解本章内容有积极的作用。例如,在研究解直角三角形的可解性时,在直角三角形的六个元素中,除直角外,如果再知道两个元素(其中至少有一个边),这个三角形就确定下来,因此,这个直角形就可解了,事实上,我们还可以把直角三角形的边、角、边角关系式中从方程的角度去理解它,加强知识间的纵向联系,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网络化。
6、不要急于结束新课,确保堂堂清。
我校从20xx年开始实行真正的双休日制度,再加上我们在初三阶段数学课每周只安排了6节,因此,我们在今年2月24日(开学第二周末)才开始讲授《锐角三角函数》,本章的内容虽不多,不过很多的实际应用题,更需要学生能够理解题意后才能建模,而这个恰好我们的学生的学习的难点所在,因此,在讲授新课时,一定要讲清概念,专用的术语等,让学生在练习中切实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方法,不要急于赶进度,避免积重难返,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此外,由于我校每节课时是四十分钟,如果大家是每节课是四十五分钟的话,建议在每节课的最后五分钟进行当堂过关测试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