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计划

有关数学教学计划模板汇编6篇

时间:2021-11-04 00:05:41 收藏本文
有关数学教学计划模板汇编6篇

有关数学教学计划模板汇编6篇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的工作又将迎来新的进步,让我们对今后的工作做个计划吧。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计划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教学计划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教学计划 篇1

一、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

第十六章分式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与通分,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整数指数幂的概念及运算性质,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

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模型,本单元学生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后,进一步研究反比例函数。学生在本章中经历:反比例函数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经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的探索过程,在交流中发展能力这是本章的重点之一;经历本章的重点之二:利用反比例函数及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经历函数图象信息的识别应用过程,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会作反比例函数图象,并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章的难点在于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以及提高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第十八章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如两个锐角互余, 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本章所研究的勾股定理,也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而且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介绍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第二节介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九章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图形,尤其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特殊四边形的用处更多。因此,四边形既是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本章是在学生前面学段已经学过的四边形知识、本学段学过的多边形、平行线、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也可以说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本章内容的学习也反复运用了平行线和三角形的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本章的内容也是前面平行线和三角形等内容的应用和深化。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本章主要研究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二、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探究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8、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9、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10、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这些习惯包括

①认真做作业的习惯包括作业前清理好桌面,作业后认真检查;

②预习的习惯;

③认真看批改后的作业并及时更正的习惯;

④认真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

⑤在书上作精要笔记的习惯;

⑥妥善保管书籍资料和学习用品的习惯;

⑦认真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

三、全期教学进度安排

数学教学计划 篇2

一、教材分析:

“加、减法的估算”是学生在学过100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是估算正式教学的开始,虽然“估算”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但在生活中很多学生都接触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只要注意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学生生活实际有关的具体情境,学生就能比较容易掌握。教学中,通过对两位数加、减估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估算的算法多样化;能体会估算的必要性和作用;并能运用估算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计算与初步估算”的知识和经验,有了一定的数感,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就对计算有了初步的认识,可以说学生对数与计算的感知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从班级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县城,有的孩子是农村来的,但也在县城生活,对教材中的情境还是比较熟悉的,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浓厚。但班里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个别学生一位数的加、减都算不对,而且算得速度极慢,思维习惯不规范,学习方法不有效,习惯养成也不好,这都是需要关注的地方。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并通过对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用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回到原来的教学楼上课,高兴吗?

生:高兴。

师:还有其他班的数学老师也来到了这里,请同学们起立向后转,向他们问声好。(学生问好)

师:刚才和老师们打招呼时,觉得来了有多少位老师呀?

生:我 ……此处隐藏5736个字……练地进行名数的简单换算。

7、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进一步掌握一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画图、测量等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懂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对统计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并且能够计算求平均数问题。

9、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解答所学的应用题和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教学目标的措施

1、加强口算练习,学会解答比较简单的整数、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逐步提高学生四则混合运算计算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合理、灵活地演练计算能力。

2、能掌握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举一反三的能力。逐步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图形表象,正确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能掌握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正确进行名数的换算。加强学生的空间立体感。

4、适度提升难度,用以实现孩子们的择校希望

5、继续完善在“学情分析”里说到的一些策略,争取下学期更好的用“一帮一”的策略。

四、教学进度

(一)圆柱和圆锥 面的旋转 1 3.2----3.6 1

圆柱的表面积 2

圆柱的体积 2

圆锥的体积 2 3.9-----3.13 2

练习一 2

单元复习检测 2

(二)比例 比例的认识 1 3.16-----3.20 3

比例的基本性质 2

比例的应用 2

比例尺 2 3.22------3.27 4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1

练习二 2

单元复习检测 2 3.30------4.3 5

(三)图形的运动 图形的旋转(一) 1

图形的旋转(二) 1

图形的运动 1

欣赏与设计 1 4.7-------4.10 6 清明假期三天

练习三 2

单元复习检测 2

(四)正比例和反比例 变化的量 1 4.13------4.17 7

正比例 2

画一画 2

反比例 2 4.20----4.24 8 机动(1)

练习四 2

数学好玩 3 4.27----4.30 9 五一假期

单元复习检测 2

整理和复习 2 5.4-----5.8 10

(五)总复习 数与代数

数的认识 2 5.11------5.15 11

数的运算 4

5.18-----5.22

12

式与方程 2

正比例与反比例 2

5.25------5.29

常见的量 2 13

探索规律 2

图形与几何

图形的认识 2 6.1--------6.5 14

图形与测量 2

6.8--------6.12

15

图形与运动 2

图形与位置 2

6.15-----6.19

16

统计与概率 2

统计 2

6.22-----6.26

17

可能性 2

解决问题的策略 2

6.28--------- -期末考试

18---19

期末复习 检测

数学教学计划 篇6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教材能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进行编排,同时又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景,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单元教学要求: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单元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辨认方向,描述方向,并且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 在辨认、描述、交流物体所在方向等数学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用到方位的知识,探索辨认方向的方法,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的观念。

3、 能够积极参与辨认、描述、交流物体所在方向的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体会方位知识的作用和价值,感受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根据自身方位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造情景,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转”。复习和感受方位。

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4、全班学生分四组按如下形式站好。(也可以给各组取组名)

第二组

第四组 第一组

第三组

1、请一名学生站在正中间,面向东说一说,他的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一组?然后,依次面向南、西、北说一说,他的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一组?

2、为什么第一组有时在他的前面,有时在他的后面,有时在他的左面,有时在他的右面呢?

3、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描述这四个组的位置与方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东、南、西、北。

二、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东、南、西、北

(1)教师站在正中间,拿出东、西、南、北的标牌。提问:你们每个小组有没有办法知道自己的那一组应该拿哪一张标牌,说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分组讨论,并根据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进行判断,如: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小时侯学过的辨认东、南、西、北的儿歌……。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予启发和帮助。

(3)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说说是怎么知道的?在各组明确自己的方向后,把标牌放在各组的面前。

《有关数学教学计划模板汇编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